摘 要:本文以一所民族類高校為個案,探討了大學本科層次轉專業的實踐模式發展,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近幾年工作的實際內容,本文首先指出高校大學生轉專業的成因,然后展開分析民族類高校開展轉專業工作的意義,還通過對不同專業學生轉專業情況的抽樣調查分析學生的具體情況,并跟蹤調查部分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的轉專業情況。對同類院校本科生轉專業工作的開展具有借鑒意義,并對中南民族大學今后開展轉專業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轉專業 反饋機制 “雙少”學生 大類分流
中圖分類號:G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1(a)-0000-00
作者簡介:郭敏(1984- ),中南民族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研究實習員,從事高校教育管理的研究工作。
基金項目:中南民族大學校級教學研究項目“學分制條件下民族類高校本科生轉專業現狀分析”(JYX13008)。
1引言
2010年10月,新浪—南都以剛剛踏入大學校園的2010級新生為網絡虛擬調查對象所做的熱點調查《大學新生,你想換專業嗎?》顯示,70.4%的調查參與者表示出非常強烈想換專業的意愿,而僅有8.5%的調查參與者表示不想更換專業。而調查參與者表示,想更換專業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所學專業不好就業,二是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如今他們的大學四年已然過去了,昔日的新生如今也走出了校園,離開他們的大學生活,那么轉專業與否的問題對他們的大學生活乃至今后的發展有無影響呢?
2轉專業成因
美國“中國市場研究集團”創始人肖恩·賴因2010年3月23日在福布斯網站發表題為《中國最需要提高的領域》的文章,其中讓學生能根據他們真正的興趣選擇專業被認為是最為迫切的[1]。早在2005年教育部頒布并實施《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對大學生轉專業進行了明確規定,即“學生可以按學校的規定申請轉專業,學生轉專業由所在學校批準”,繼而自2006年起全國高校相繼出臺了轉專業的相關文件,可以說轉專業規定的出臺是高校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進一步健全,在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畢業生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就業率自然而然就成為高校專業設置的風向標[2]。隨著轉專業政策的放寬,申請轉專業的大學生數量呈現出大幅上漲趨勢,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高校的重視。但學生轉專業往往具有一定盲目性,且對于新轉入專業的學分設置、課程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往往不甚了解,那么在學分制條件下,民族類高校如何引導學生關注新轉入專業的學分設置,并且幫助學生順利走出因轉專業而帶來的學習及生活的瓶頸期,以及如何給轉專業的學生就業或繼續深造提供更多更細致的幫助,是當今亟待解決的問題。
3民族類高校開展轉專業工作的意義
文中所研究的中南民族大學是一所直屬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的綜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可以作為民族類高校的典型代表,那么該校學生對所修讀專業的滿意程度及適應程度如何?目前學校制定的轉專業相關文件及規定又是否能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需求呢?
60余年來,中南民族大學已累計培養了11萬余名各民族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他們遍布祖國的四面八方,為維護民族團結與穩定,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不同于其他綜合性普通高校的是,民族類高校的部分少數民族學生是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由于我國中西部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相比其他學生可能面臨語言、文化、基礎教育等方面的差異,例如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區的學生可能在漢語及英語里理解力及表達能力上稍遜于其他學生,朝鮮延邊地區的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較差,但使用朝鮮語非常流利和嫻熟。根據實際情況,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既能夠滿足學生轉入更適合自己學習的專業的要求,同時又能保證學校教學資源合理使用,該校于2011年7月頒布《中南民族大學普通全日制本科學生轉專業及專業分流管理辦法》,近一步將本科學生的轉專業工作加以規范。
4轉專業具體工作分析總結
4.1 2013級轉專業工作抽樣調查
2013級轉專業工作完成以后,筆者抽取中南民族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數學與統計學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經濟學院、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以及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六個學院的轉專業數據作為此次分析的采集樣本,如表1。
表1轉專業情況采樣分析表
學院總人數申請轉出人數成功轉出人數申請轉入人數成功轉入人數成功轉出比例成功轉入比例
計科54647121052625.5%24.8%
數統26664338251.6%25.0%
文傳494269674234.6%62.9%
經濟72846162745734.8%20.8%
民社23476318440.8%50.0%
電信397135562038.5%35.7%
生醫18621114152.4%25.0%
注:①總人數指轉專業完成后各學院總人數;
②申請轉出人數、成功轉出人數、申請轉入人數和成功轉入人數均包含某學院內部轉其他專業的人數。
以計算機科學學院為例,2013級申請轉專業的學生中超過三分之一人次申請轉入經管類專業,根據對申請轉專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6%的學生認為經管類專業就業前景良好、工作環境好、收入較高,21%的學生因為家庭或父母工作的原因申請轉入經管類專業,也有不到10%的學生屬于“跟風”申請轉專業的情況。申請轉入的學生有65%申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自動化類兩個專業,轉入學生普遍認為,IT行業仍是當今社會就業面最廣的行業,收入也較為可觀,32%的學生是因為對軟硬件技術有非常濃厚的興趣而申請轉入的。但根據針對申請轉入計算機科學學院的學生進行約談的結果顯示,超過75%申請轉入的學生對新專業了解太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比如,轉入自動化類的多數學生不清楚自動化類從2013級實行大類招生,專業分流時會分成自動化和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兩個專業。這類問題普遍存在與成功轉專業的學生當中,這將為他們轉入新專業的學習造成一定的困擾,甚至會成為他們轉專業后無法適應新專業的隱患。
4.2 部分“雙少”學生轉專業個體分析
“雙少”學生即來自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由于我國中西部地區發展不均衡,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受到語言及基礎知識的困擾,導致他們無法適應大學專業課程的學習。高校應提供特殊轉專業通道,以滿足這些學生的真正需求。根據三年跟蹤調查顯示,某2010級藏族學生因數學及英語等基礎課程成績無法滿足工科專業的要求,于大二已淪落到退學邊緣,后經學校協調轉入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修讀民族學專業,目前該生已修完民族學專業所有必修課及選修課的學分,目前正在認真準備畢業論文,他非常有信心能順利畢業,并回到自己的家鄉將所學知識為當地的建設與發展做出貢獻;另有2011級朝鮮族學生因無法勝任自動化專業的課程學習而心灰意冷,甚至有退學的想法,后經多方努力轉入外語學院學習朝鮮語,兩年以來他學習熱情高漲,積極參加學校各項活動,為學好本民族語言及文化表現出強烈的自豪感。
5建議與意見
建議各民族類高校在新生入校期間積極做好新生入學教育,尤其要利用專業導論的課程讓新生了解所修讀專業的優勢,假期培養學生對現修讀專業的興趣;還要鼓勵有意愿轉專業的學生多了解新專業的具體情況,從根源上解決盲目轉專業和跟風轉專業的情況,尤其要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有轉專業意愿的學生加以關注和引導;同時,轉出學生較多且轉入學生較少的專業,即俗稱的“冷門”專業,一般是基礎性學科,如自然科學類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專業,社會科學類的歷史學、社會學等,建議此類基礎性學科應適當控制招生人數,結合學科特點努力將本科生培養成研究型人才[4]。還有一部分“冷門”專業屬于新興交叉學科,如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等,此類專業發展前景良好,但因目前在國內尚未被熟知,因此學生就業尚不樂觀,建議新興專業應結合生源特點,從專業自身發展考慮,適當調整調整與相關“熱門”專業的契合點,努力為學生拓寬就業渠道。
參考文獻
[1] 李文君. “零門檻”轉專業時代[J].教育與職業綜合版,2011(5).
[2] 杜才平.目前我國高校專業設置的現狀、問題及其對策[J].湖北社會科學,2011,(4),178-181.
[3] 蔡玉輝, 謝婭娳. 轉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制度與實踐[J].考試與評價,2011(5).
[4] 任奇.從大學生就業角度看待高校專業設置[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2(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