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丁佩華,1965年出生,男,新疆哈密人,國家電網新疆電力公司哈密供電公司,調度員
摘 要: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電的依賴越來越強烈。然而,電卻是一把雙刃劍,在為人們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為人們帶來許多的傷害,尤其是對缺少自控能力和約束能力的少年兒童。為了避免更多的傷害,我們必須從學生日常的課程教育著手,加大安全用電知識傳播,而樹立學生正確的安全用電意識。除此以外,學校應該通過不同的方式方法將安全用電信息引入學生教育,預防和防止錯誤用電帶來更多不可預計的傷害,為學生創建一個平安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
關鍵詞:安全用電,學生教育,用電知識
中圖分類號:TM9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1(a)-0000-00
1. 引言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但也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人為災害,最容易受傷,并且缺乏自我保護的就是少年兒童。為了督促各校安全教育順利開展,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國家制定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縣局也專門成立安全科。但是我國安全用電教育仍然處在一個初級的階段,并且存在許多不足,尤其是我國二三線城市。首先,教育制度不完善,對用電安全重要性認識不足。教育部并沒有將安全用電知識完整規范的納入課程教育。其次,安全用電問題缺乏系統的教育。學校負責用電安全教育的主要是保衛部門,他們僅僅是針對學生中存在的用電安全問題結合具體案例而臨時進行宣傳教育,而方式也僅僅是資料的派發,并沒有一個完整、系統的用電安全教育。再者,對學生安全用電防范能力培養不夠。學生沒有正確的意識對待和處理突發的用電事故,也沒有自我保護意識。最后,有關安全教育的教育者素質有待提高,教育方法有待改進。目前從事用電安全教育的教師往往沒有經過正規的學習和專業的培訓,他們僅僅是填鴨式的將用電安全問題灌輸給學生,因此深入的用電安全教育難以開展。[2]
本文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安全用電教育問題,首先介紹了安全用電的含義,其次通過學生用電事故的數據,探討了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對學生進行多樣性安全用電教育的方式方法。
2. 什么是用電安全問題
安全,是一個人的人身安全; 但是,廣義的安全則是指個人、集體、社會,乃至國家的安全。不僅是從自己思想上,而且是從人的行為上來說的。安全是人們正常生活的重要保障,是人們能夠正常生產、生活的基礎。因此,安全即指沒有危險,不受威脅,不出事故。[2]用電安全,是安全問題中比較重的一個因素。所謂的用電安全,也是相對于用電危險來講的,即是沒有危險,不出事故的用電。因此,用電前的安全教育則是用電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安全用電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用電安全教育是保障學生生命安全的基礎教育,也是學生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應該始終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但學生用電安全教育目前還處在基礎宣傳教育階段,尤其是像新疆這樣的二三線城市,尚未達到有計劃、有目標和規范化教育的層次。因此,在新疆的中小學,甚至是大學中,開展用電安全教育顯得及其的重要和必要。
3.引入新疆學生教育
由于父母的疏忽和缺乏教育引發的用電安全事故每年多達14460件,也就是說每天有大約40名兒童因為用電不慎而導致不同程度的傷害。[3]除此以外,根據數據顯示,少年兒童因觸電而死亡的人數占兒童意外死亡人數的10.6%。這樣大的數據比例難道不該引發我們對孩子的安全用電教育的重視么?根據新疆網和天山網的報道指出,新疆已出臺各項政策保障安全教育的實施。3月4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出臺《2014年自治區校園安全穩定管理工作要點》,文章中指出:自治區教育廳對校園安全管理進行具體部署,要求納入必修課程的安全教育每學期不得少于6個課時,要做到計劃、課時、教師、教材、教案、測評和考核全落實;同時,消防安全教育也納入教學課程,每學期不少于4課時,利用每日放學前1分鐘、周末放學前5分鐘、節假日放學前30分鐘用于安全警示教育。除此以外,從2008年中國教育報指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關《進一步貫徹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認真開展中小學安全教育實施意見》出臺,并規定自救、安全常識正式成為中小學生必須學習的內容之一,同時也將是自治區中考的考試內容。2010年,教育廳出臺過《教育部辦公廳關于中小學幼兒園安全工作2010年第1號預警的通知》,要求全區所有學校、各地教育行政部門采取一切措施,利用多種途徑對學生開展安全教育,確保孩子萬無一失。雖然,新疆從2008年起已經開始重視學生的安全教育,但是這些相關的教育都沒有在用電安全上進行更實質更具體更規范的規定和安排,因此新疆在用電安全教育上還是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為了減少由于用電不善給學生帶來的傷害,新疆教育部門需要提高和加強學生的用電安全教育,有效的利用用多樣式的方式方法將安全用電教育知識灌輸給學生。
然而,為什么要將生活中的安全教育工作放入學生的學校教育課程呢?首先,孩子由于年紀比較小,在社會中處于弱勢地位,自控能力和約束能力相對比較欠缺。其次,孩子對家長有叛逆和逆反的心理,對于家長勸告和提示不愿意聽取。相反,老師的話孩子比較容易記在心上。再者,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進城,由于父母一直忙于掙錢養家而無暇顧及管理孩子,從而存在很多用電安全隱患。因此,在學校教育中加入用電安全教育信息,加強學生對用電安全的正確意識,加大用電安全知識和正確習慣的灌輸,從而避免安全事故的隱患,大大減少用電事故的發生,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
4. 如何有效的實施安全用電教育
根據學生心理治療專家報告:不適當的反應和做法,會增加孩子的恐懼心理。如果選擇不適當的教育方式,比如不適當的圖片、音像、案列,會讓教育效果適得其反,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心理傷害。因此,在給學生進行用電安全教育的時候,教師應該慎重的篩選新聞資料、圖片影音以及真實案列,避免負面信息傳達恐懼和負面能量給學生。除了挑選資料以外,教師在進行安全教育時,應該注意授課的生動性和多樣性,從而更好的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更加有效的傳達和灌輸安全用電知識。
(1)在用電安全的知識上,教師及家長應該清晰的告知學生電器的使用方法,而不是因為害怕兒童使用而有所避及。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學生,應該給他們清晰的解釋亂動電器的危害、傷害,在家長陪伴的情況下,學習如何正確使用簡單生活電器。比如,如何正確的使用生活中的插座孔。從最基本的生活用電開始,讓學生對安全用電有著正確的認識。
(2)安全標志的學習對學生也是尤為重要的,學生應該對不同的標志進行正確的認知。比如:紅色標志通常表示禁止的、警示的,遇到紅色標志應該嚴禁觸摸。黃色則是用來標注危險信息的,比如:“當心觸電”。綠色則通常表示指示和運行。正確的了解安全標志才能更好的避免不必要的用電事故發生。
(3) 學生應接受正確的導電知識學習,對于日常生活中的導電物品:金屬制品和水,在用電時應該格外的小心。比如,不用手或導電物(如鐵絲、釘子、別針等金屬制品)去接觸、探試電源插座內部。不可以用濕毛巾擦開著的電視,防止水滴進機殼內造成短路。不能用濕手直接插頭,這樣容易觸電。這些基本知識可以幫助孩子避免生活中用電不規范帶來的危害。
(4)教師應給學生傳授觸電急救常識,學會在緊急情況下關閉總電源,以減小事故帶來的傷害。除此以外,學生發現有人觸電后,應當立即關閉總電源,不可以用手直接救人,立即呼喊成年人相助,以防多人觸電。[5]這些常識不但可以保護學生的自身安全,也能更好的安全的幫助他人。
(5)在學生的安全用電教育中,應該讓學生了解拆卸裝配電設施,靠近脫落的電線的危險。即使是換燈泡這樣的瑣事,也應該在家長的指導下,先關閉電源后再操作。
(6)除此以外,多樣性的教學也十分重要。有效的利用視頻資料、報刊雜志和網絡資源,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更好的讓學生接受安全用電知識的輸入。[1]首先,教師可以加強課堂上的交流與分享,提供生活中用電隱患的案列,讓學生談談他們在此情況下會采取的應對措施,從而更好的加深知識的印象。其次,利用網絡在現在學生生活中的影響也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每周讓學生們以小組形式在網絡上搜集一兩條相關的新聞,做成簡報,再予以展示和介紹。這樣的方式可以增加學生對于用電安全知識的興趣,也可以加深知識的記憶。
安全無小事,更多的用電事故產生就是因為用電安全預防與規范沒有做好。學校作為學生集中學習的場所,尤其是中小學,都是未成年人,他們沒有形成安全防范意識,這就要求在學校中要積極做好安全用電的管理工作。以上的六點從基礎的層次,多方面指出如何更加生動形象并且有效的將用電安全知識灌輸給學生,讓他們對用電安全知識有更深入的學習和印象。進一步的推動學校的用電安全建設,更好的宣傳安全用電知識,有效的建設安全校園,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生活學習環境。
5 結語
用電安全存在隱患對于人來說是可怕的,對于學生更是致命的,因此良好的安全用電教育正是教給孩子捍衛生命的有利武器,培養孩子的正確用電習慣和正確用電意識,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用電安全問題,學校應像抓教育教學質量那樣重視。從上好安全用電教育課開始,有意識有責任的培養和指導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自我認知能力,不斷提高學生安全用電意識,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安全用電行為習慣,共同努力創建一個文明校園、平安社會。
參考文獻
[1]龐志平. 怎樣上好安全教育課(A). 科技創新導報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No.06, 1674-098X(2014)02(c)-0133-01. 2014
[2]馬麗,周艷. 大學生安全教育途徑與措施(A). 農業工程.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第四卷. 第三期. 2095-1795(2014)03-0137-03. 2014
[3]陳同獻. 重視學生安全用電教育創造和諧的學習環境. 探索. 成才縱橫. P96. 2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