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致橡樹》為例,通過重感染、營造氛圍,重吟誦、增強積淀,重自主、培養悟性,重體驗、感悟人生等方面,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愛情觀、價值觀、人生觀,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及人文素養。
關鍵詞:愛情觀 價值觀 人生觀 人文素養
課 題:本論文系2013——2014年度遼寧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科研規劃項目“職業學校語文教學與提升人文素養的研究”(LZY13352)的研究成果。
人文素養是指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它包括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心理素質、人生態度、道德修養、愛國情懷、價值觀、人生觀等。而語文教育作為職業學校的重要基礎學科,其豐富的人文性決定了其在人文素質培養中的重要地位。中職教學大綱中提出有關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體會其豐富內涵,加深和拓寬對自然、社會、人生等問題的思考和認識”的要求。因此筆者充分利用詩歌單元一首文質兼美的愛情詩——《致橡樹》來幫助學生們樹立健康的愛情觀、價值觀、人生觀。筆者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及人文素養。
一、重感染,營造氛圍
在導入環節中,筆者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用一段有關愛情的數字故事把學生帶入詩歌主題。富有感染力的畫面和音樂營造出的詩意課堂氛圍,感染了學生。數字故事中一幅幅經典的愛情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化蝶為舞的梁祝之約傳誦著愛情的浪漫,終以淚別的紅樓一夢訴說著愛情的無常,危在旦夕的泰坦尼克號上演繹著愛情的凄美。而如今,“不知何時,愛情開始搬上熒屏,作為選秀的形式備受關注,不知何時愛情與房子開始有了密不可分的聯系。”“面對當今社會,我們應如何看待這份人性中最真摯的情感?” 學生帶著思考走進文本。
二、重吟誦,增強積淀
朱熹先生說過:“讀詩須是陳潛諷詠,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詩不須得著意去里面訓解,但只平平的吟詠自好。”學生通過反復涵詠咀嚼,既理解了詩歌的本意,也豐富了自身的情感體驗。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讀出詩歌的獨特神韻,讓詩歌成為學生高遠見識、完美人格的源頭活水,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在一堂課中,吟誦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經常變換形式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是教師深情范讀。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有一句名言:“課堂教學是一種表演藝術”,戲劇界有一句行話:“連自己都感動不了的戲,就別去演出了?!币虼俗鳛榻處?,筆者首先把自己融入到詩歌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伴隨舒緩的音樂和優美的畫面范讀詩歌,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筆者的范讀感動了自己,也感染了學生。隨后,學生通過自由誦讀,配樂誦讀,初步感知詩歌的情感基調,為后面品讀和美讀環節的學習作好鋪墊。品讀是學生逐句感悟詩歌的思想內容,并把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吟誦出來。而美讀是在品讀的基礎上,把對整首詩的理解和感悟再現出來。筆者采用學生領讀—男女分讀—全班齊讀相結合的形式加深學生對詩歌的情感體驗。學生彼此感染,競相抒情,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美讀環節的成功與否,是檢驗本課教學目標達成的重要標準。
三、重自主,培養悟性
在詩歌教學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應是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行為。在本課的品讀環節中,筆者引導學生在吟誦中自悟自得。在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自悟而受到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以及所獲得的知識遠非教師分析所能得到,而文質兼美的優秀詩篇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也絕非教師所能分析得清的。
在品讀詩歌領會主旨這一環節中,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合作探究的形式,從詩歌的意象著手,體會詩歌情感,并讓學生通過吟誦把這種情感讀出來。例如有的小組對“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紅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詩句的賞析是這樣理解的:“寒潮、風雷、霹靂”這些意象代表生活中的挫折、困難、不幸,因此在誦讀時通過將語速加快、語氣加重,突顯出有難同當的執著與堅定;而“霧靄、流嵐、紅霓”則代表生活中的幸福、快樂、圓滿,在誦讀時通過放慢的語速、舒緩的語氣,表達出有福同享的美好。進而學生體會到詩人所提倡的同甘共苦的愛情觀。
那么體會詩情僅靠品讀詩句形式未免有些單一,因此在辨析詩人反對的愛情觀時,筆者充分調動學生的聯想力與想象力,鼓勵學生通過神態、動作等肢體語言再現出凌霄花的極力攀附、鳥兒的單方癡戀、泉源險峰日光春雨一味奉獻的愛情觀,課堂氣氛異?;钴S。讓學生自主閱讀,盡情吟誦,尊重學生富有個人感情色彩的表達,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感悟,這是對學生最好的人文關懷。
四、重體驗,感悟人生
人文主義認為,教育專注于人的世界、人格世界,把培養獨立人格和獨特個性當做優先追求的目標。而人格和個性的培養應是在“潤物細無聲”般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也就是說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是潛移默化的。
《致橡樹》這首詩重在培養學生樹立健康的愛情觀、價值觀、人生觀。因此筆者設計了仿寫訓練,拓展延伸這一環節。在賞析完這首詩之后筆者首先表達了自己對愛情的理解:“真正的愛情是獨立平等的信念,是堅定不移的追求,是摒棄淚水的濾紙,是珍藏幸福的永恒”。隨后筆者請學生仿照 “真正的愛情是……”這樣的句式,寫出他們對愛情的理解和感悟。有的同學寫道:“真正的愛情是一條濱海路,雖然道路很長,但風景很美。”還有的同學這樣比喻:“真正的愛情是百花芳香飄四溢,溫馨而甜蜜,是月夜湖邊琴聲揚,浪漫而憔悴?!?……課堂上詩意濃濃、掌聲陣陣。盡管學生的作品并不完美,但卻是他們的真情流露。作為教師,筆者都給予適當的評價和鼓勵。
在高漲的創作氣氛下,筆者又將這種情感體驗與學生實際相結合,把自己創作的《十七歲的愛情》與學生分享,旨在幫助處在花季的少男少女們正確看待這份情感。筆者配著優美的音樂,深情地讀著:“十七歲的愛情是一抹迷蒙的晨霧,不要碰,讓它悄悄地飄著;是一泓清亮的山泉,不要喝,讓它輕輕地唱著;是一朵羞澀的小花,不要采,讓它靜靜地開著;是一枚稚嫩的青果,不要摘,讓它澀澀地掛著;十七歲的枝條依然柔弱,扛不起深沉的思索,經不住風雨的琢磨。那么,讓我們繼續保持沉默。吸取陽光的炙熱,汲取雨露的潤澤。待成熟的那一刻,我們的生命之樹根根枝椏,將墜滿甜蜜的碩果?!?在仿寫訓練及愛情小詩的溫情熏陶下,學生不僅能夠提高語文的綜合能力,還在潛移默化中樹立了健康的愛情觀、價值觀、人生觀。正如魏書生先生所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筆者深信隨著學生思想認識的逐步加深,他們自然會把思想認識落實到實際行動上,最終養成良好的習慣,創造出美好的人生。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教學是塑造人的藝術,詩歌教學更需要用心靈去感覺,用情感去灌溉。在詩歌教學中加強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會讓我們的語文更為精彩,讓學生的精神思想更為豐富,心靈更為充實,目光更為敏銳,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及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倪文錦,歐陽汝穎.語文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魏書生.教學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大連市金融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