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制造2025”路線圖的確定,未來十年,在國家大力發展制造業的戰略背景下,青島市又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也將因此而展開新的探索。為了更好地打造青島千億產業鏈,迎接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未來,培育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已成為擺在職業教育者面前亟待解決的課題。本文就青島千億產業鏈高技能人才培養途徑進行闡述。
關鍵詞:青島 千億產業鏈 高技能人才 培養
一、青島千億產業鏈建設為職業教育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2012年,青島市出臺了加快發展10條千億級產業鏈的實施意見,將構建特色鮮明、產業集聚、鏈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使青島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強市,高端、新興和藍色將成為青島未來的標簽。10條千億級產業鏈建設將成為青島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契機,并為擴大國際合作帶來廣闊空間。按照規劃,到2016年,10條產業鏈企業工業總產值將力爭在2011年基礎上翻一番,企業數將新增1000戶。其中,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是為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關聯度高、技術資金密集、吸納就業能力強、發展潛力巨大。青島作為國內重要軌道交通生產基地,龍頭企業規模較大,帶動作用比較明顯,形成了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體系。
隨著青島經濟的轉型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社會勞動力就業方向的變化,要求學校必須培養出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職業教育在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服務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過程中又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二、青島千億產業鏈建設對高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5年5月,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是勞動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然而這一資源有它的短板,短在技能、短在素質。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對人力資源有旺盛需求,然而這種需求有選擇、有門檻。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對全國89個城市勞動力市場的職業供求狀況統計表明,技工短缺一直困擾著國內許多企業的發展,其中山東省技術工人缺口高達30萬人。全國僅高級技工缺口即高達千萬,越來越多的企業即使開出高薪,也招不來符合要求的技術工人。據預測,未來五年,我國企業對技術工人的需求將增加20%~25%,其中技師、高級技師等高素質復合技術人才的需求量將翻一番。
青島千億產業鏈建設使得青島市產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先進的科研成果,要轉化為有競爭力的產品,技術工人是關鍵因素。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是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是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的源泉。因此,在青島市千億產業鏈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始終把高技能人才培養放在首位,努力為青島千億產業鏈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三、努力探索適應青島千億產業鏈經濟發展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途徑
2015年5月,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出席首屆“職業教育活動周”啟動儀式上指出,“技術技能筑牢強國基石,職業教育成就出彩人生”,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理念再完美、設計再先進,沒有高技能人才去加以實現,也只能停留在圖樣上。只有加快培養一批掌握精湛技藝和高超技能的“一流技工”,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具有更強的競爭優勢,實現由“青島制造”到“青島創造”的轉變。
1.堅持正確的辦學導向,促進技工院校持續健康發展
根據青島千億產業鏈經濟發展對本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以及技工院校的發展現狀,按照鞏固、發展、提高的原則,大力發展青島市技工教育,全面提升技工教育辦學規模和層次,提高技工教育核心競爭能力。緊貼經濟區域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技工院校。積極爭取政府和社會對技工教育的支持,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優化學校發展的政策和資金環境。
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辦學指導思想,根據市場需求確定培養目標、專業及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促進職業教育教學與生產實踐、技術推廣、社會服務緊密結合。在搞好企業用工調查預測的基礎上,逐步更新專業設置,開設市場需求、復合型和技術含量較高的專業。
2.完善校企合作培養制度,推行“理實交替、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應面向企業辦學,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制定校企合作培養技能人才發展規劃,建立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在企業設立實習實訓基地,使學校教學與企業生產需要接軌,增強培訓的針對性,提高學生對工作崗位的適應能力。以培養學生就業競爭力為導向,校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建設、教學評價等全程各環節的人才培養計劃,建立“學校全面開放、企業積極參與”的校企共建、共管、共贏的合作機制,并推行“理實交替、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積極推行校企合作新模式,積極籌劃與省內近百家大中型企業簽訂“定向委培班”“冠名班”等合作協議。
要按照打造青島市千億產業鏈經濟區域的要求,靈活多樣地組織教學,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加強對現代化技術手段和教學設備的學習、研究和應用,提高廣大師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
3.堅持德才兼備原則,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
堅持校內培養與校外引進并重、專職和兼職相結合的原則,采取多項措施,積極提高師資質量,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增加海洋科技類專業教師的比例,提高教師的師德能力和教學水平。注重在創新實踐中評價和檢驗人才,完善以技能為重點,由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組成的人才評價體系。定期舉辦全省教師師德、專業技能、說課、論文、教案、多媒體課件等教研活動,開展評選優秀教師、教學能手、優秀班主任等活動,營造出一個學術氣氛濃厚、競爭意識強烈、拔尖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改革教師培訓模式,鼓勵教師在職進修學習,讓中青年教師到企業實習鍛煉,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方式,讓教師掌握一定的軌道交通科技知識。制定《山東省教師考核辦法》,對教師實施專家、學校、自評和學生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突出教師的貢獻,形成以專業帶頭人、教學骨干、“雙師型”教師為主體,企業專家為技術支撐的教學團隊。
4.遵循企業用人標準,構建多方參與的學生評價機制
構建與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學生評價模式,定期請青島市千億產業鏈企業專家對各技工學校專業建設、課程體系建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逐步構建了學校、企業、社會等多方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各學校及時根據專家的意見對評價機制進行調整,實現了學校培養標準與企業用人準則的有機結合。堅持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雙證書”制度,逐步形成了課程考試與職業資格鑒定的無縫對接。建立健全全省畢業生就業跟蹤服務評價體系,根據企業對就業質量的評價,不斷提高就業服務水平和就業質量。
四、小結
目前,建設青島千億產業鏈是一項充滿嘗試性和開創性的工作,這對未來全市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將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打造青島千億產業鏈是事關青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舉措,各技工院校要努力探索符合我國國情、山東半島地區區情和各校校情的人才培養模式,為青島市千億產業鏈建設輸送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作者單位:青島四方機車車輛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