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成果輝煌,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教育仍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本文借鑒了國外一些精彩的課堂教學案例,介紹了在進行技校英語課堂教學設計時采取的注重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合作學習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并盡可能地多創設情境教學的創新方法。
關鍵詞:外國課堂教學 案例 技校英語課堂 教學設計
自覺不自覺地,我們的教育改革總是把西方尤其是英美等發達國家當做自己的藍本。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就必然地要面向世界。教育需要一種姿態——放眼世界的開放姿態。不過這種姿態應該是嚴肅而不是獵奇的,是深入鉆研而不是浮光掠影的,是立足的而不是食洋不化的。
許多人在談到國外教育和我們的素質教育的時候,都會認為:要游戲,要輕松,要快樂;不要講解,不要學習負擔,不要考試。然而,這種貌似理想的教育觀念雖然成為時尚話語,卻無法在我們的日常實踐中轉變為現實,往往成為了學校的口號和文章中的擺設。不幸的是,這種結果導致大多數教師形成了一種觀念:國外的東西是美麗的,但只是空洞的美麗,來到中國肯定會水土不服。因此拒絕學習和轉化外國優秀的教育理念、方法。以下是筆者借鑒外國課堂教學案例對技校英語課堂教學的反思與感悟。
一、注重探究學習——善于觀察,將生活融入教學
在英國的課堂上,教學往往從事物本身入手,而不是刻意地將其分割為所謂的物理、化學、生物等。他們會將一些看似枯燥的原理、定律和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這樣一來不僅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有趣,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夠吸引每個學生參與課堂,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案例:融會理化和藝術,雞蛋殼實驗是英國BBC公司從事科學目標管理工作的索非先生提供的教學案例。索非以復活節為契機,教學生如何用雞蛋制作一個蛋殼裝飾品。教學中既有化學知識,也有物理和美術知識。
第一步,讓學生用蠟筆在蛋殼上涂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通過涂畫,讓學生觀察蠟與蛋殼的化學反應;第二步,讓蛋殼浸在有醋的容器中,學生觀察其反應;第三步,測測雞蛋殼有多硬,整個過程簡便易行而富有趣味。
他依據的原理是,蛋殼中的碳酸鈣和醋中的弱酸可以發生化學反應,最后在蛋殼上生成一些能觀察到的二氧化碳的小泡沫。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并不一定非要把教學設計得非常復雜、精細才有意義,才值得學習和推廣。有時候簡單的、和生活聯系更緊密一些的設計,更容易讓學生接受,也更能啟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通過這個案例,筆者聯想到當我們在給技校生上《英語》課中的Unit6 How to make fruit salad時,可以讓學生將水果帶到課堂中,將全班分為若干小組,學生在課堂上親手制作水果沙拉。
教學設計的思路大致是:第一步,各小組代表將自己小組所帶水果的英文名稱寫到黑板上;第二步,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制作水果沙拉;第三步,小組每位學生各寫出一句制作水果沙拉的步驟(英文);第四步,成果展示及點評;第五步,教師總結及知識點鞏固。只要留心觀察,教師就可以發現有很多內容都可以引入英語教學當中。
二、注重合作學習——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不擅長記憶一些內容,其中就包括記憶詞匯。而不少教師幫助學生記憶詞匯的方法是讓他們在生詞本上抄寫多遍,如果寫錯,就罰學生再寫,有時會讓寫上百遍。這樣做有什么效果呢?學生一味死記硬背,不僅學習效率低,而且學生會產生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效果,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通過合作完成競賽的方式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記憶。
案例:詞匯記憶不再枯燥——“口令”競賽游戲。英國英語教師馬修嘗試在課堂教學中模仿電視節目上的“口令”游戲設計了猜詞游戲,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游戲規則如下:首先,將全班學生分為兩個組,讓他們面向黑板而坐,每組各選出一名代表,背向黑板而坐。游戲開始前,教師在黑板上寫下要學生猜的單詞,請每組再選出一名代表負責傳出能解釋該單詞意思的口令。小組每個成員不準使用外語和特定名稱,更不能打手勢或學動物叫,總之,不能為同伴提供任何暗示。最后,各小組成員幫助代表猜出黑板上的單詞,小組所有成員必須贊成那位代表給出的口令。英美國家的教師注重在課堂教學中利用游戲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學習詞匯和抽象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們也可以將這個方法運用到技校專業英語課堂的鞏固、溫習環節中。專業英語的內容往往比較枯燥,教師如果能利用游戲的方式復習所學知識,將大大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在《商務英語》課堂中,教師將全班分為若干小組,教師在PPT上顯示一句英文解釋和一幅圖片,要求學生小組討論并以搶答的形式說出所指的是哪一個單詞,并將單詞拼寫出來。如讓學生猜“luxury”這個詞,教師可以在PPT上顯示:high-quality and expensive goods和一幅集世界各種名牌標志的圖,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最后由代表搶答。教師應該利用各種途徑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游戲是智力開發的最好形式,學生玩游戲時,大腦處于一種高度的興奮狀態,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比較輕松。
三、注重自主學習——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英美國家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已經很長時間了。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他們積累了很多實用的教學理念,他們以教學內容為出發點,把技術看做可以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他們不僅僅利用多媒體手段來輔助教學,還利用多媒體技術的思路來重新思考教學設計。
案例:讓高科技真正成為教學的“道具”。
這是一位英國學校主管多媒體部門的教師提供的案例。這是一堂英文寫作課——“描述在巴黎發生的故事”,教師讓學生在學校上網查閱相關資料。第一個任務是要學生利用微軟的畫圖程序將巴黎重點圈出來,讓學生思考這個地方發生了什么,并做出具體的描述;第二個任務是讓學生確定故事發展脈絡,以段落為單位思考故事的發展,學生可利用網絡查閱資料;第三個任務是當學生對故事的發展大致有一個清晰的輪廓時,教師可以向他們講解文章結構:開始、發展、高潮和結尾;最后學生根據自己的構思完成寫作內容。
目前,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是教學改革的一大趨勢,并且,隨著廣大教師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多媒體技術已經不再僅僅是起輔助作用的教學工具了,而是直接參與到教學過程、設計、開發、利用、評價中的重要教學工具。
例如,教授《英語》Unit9 Getting Around時,教師可以用一節課,讓學生們自己完成一個任務。教師在講完本單元的重點知識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前利用課余時間在網絡、參考書上查閱資料準備一份介紹世界某一著名景點的PPT,并且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向全班學生展示和講解。這樣一來,就把教學內容與教學技術緊密地結合起來了,使教學游離于教育技術之外的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注重情景教學——善于營造合適的教學情境
克里斯說:“人們只有通過感覺學習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學習,才能敏感地了解自己和他們所處的環境”。教育是在各種情境中完成的,情境的好壞決定了教育的成敗。在造作的情境中學生學會的是撒謊,在沒有安全感的情境中學生獲得的是恐懼,在真情四溢的情境中學生的精神被升華,在令人沉醉的情境中學生以學為樂。一個不善于營造合適情境的教師,是不能被稱為優秀教師的。
案例:帶學生一起回到鐵器時代——在親歷體驗中“復活”歷史。
如何讓學生親身感覺遠古時代,讓他們知道鐵器時代的人是怎樣生活的?在我們的歷史課上,教師一般會以陳述的形式來介紹歷史的情況,如果可能,會向學生演示一些鐵器的插圖。在英美的課堂上,如果遇到這些內容,教師就會把學生帶到野外,到鐵器時代的遺址上,或者是到博物館,讓他們在鐵器時代專家的帶領下了解這個時代的特色。為了把鐵器時代活靈活現地體現出來,教師甚至會穿著亞麻布制作的襯衫和褲子,外面套著針織羊皮。教師會模仿鐵器時代人們說話的語氣,讓學生親手觸摸手工處理過的“鐵器時代的物品”。
例如,教授《汽車營銷英語》中推銷汽車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到學校的汽車實訓室上課,如果有條件的話,甚至可以把學生帶到汽車4S店,讓學生親身體驗接待外國客戶和用英語進行營銷的樂趣。教師將課程設計成有些學生辦演 “銷售人員”,有些學生則辦演“外國客戶”,要求學生利用課本中的相關句子或是自己準備的接待的對話用語,完成向客戶推銷汽車的任務。技校學生大多文化理論基礎較差,學生多不喜歡在教室里面上理論課,教師如果能把課設計在教室以外的場地進行,將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小結
外國課堂教學確實有一些值得借鑒的地方,我們不能一味崇洋,也不能一味批判,而是應取彼之長,活學活用。外國課堂教學能觸發我們對良好教育和有效教學的思考,合理借鑒可以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拓展教師和學生的視野,為祖國技工教育事業盡一份自己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孔凡哲.課堂教學新方式及其課堂處理技巧:基本方法與典型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2]張志遠.英語課堂教學模式[M].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0.
[3](美)林德斯特倫伯格.如何策劃行之有效的英語課堂活動(劍橋英語課堂教學系列)[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深圳第二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