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繡一枝花,天下誰不夸,巧手拈秀發,銀針飛彩霞……”江蘇省東臺市是“民間藝術發繡之鄉”,陪伴著這一古老技藝的江蘇省東臺中等專業學校(原東臺鎮手工業學校),走過了57年的發展道路,如今成了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在全省的首家縣級分院(以下簡稱“東臺分院”)。
學校堅持走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道路,以創新校企合作模式為突破口,自2007年與江蘇磊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后,不斷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升級校企合作內涵,為校企合作提供了一個又一個成功的案例。
磊達模式,開啟校企合作之門
江蘇磊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磊達”)位于東臺市南郊,總資產約65億元,在東臺市有著重要的影響力。據公司張增貴總經理介紹,公司不僅是中國建材百強企業之一,近10年來已經形成了建材水泥、鋼簾線、賓館酒店、造船物流四大產業。2007年,磊達公司在東臺經濟開發區投資42.5億的鋼簾線項目技術含量高,需要人才的及時輸送。東臺分院抓住機遇與磊達進行校企合作,就學生實習的福利待遇、實習生管理以及學生就業等達成協議。在此基礎上,學校與磊達進行了訂單培養,校企共同招生,共同管理,并采用現代學徒制教學,八年不斷探索,最終形成了磊達模式。
每年招生季,學校與磊達共同商定開設專業、招生人數、就業崗位及待遇等,如2013年磊達鋼簾線廠預計招收員工120人,學校確定招生計劃為200人左右。“自2013年起,學校每年與磊達合作開辦機電技術應用專業鋼簾線班2個、旅游服務與管理班1個、中餐烹飪班1個,實現了多種產業的訂單培養。”東臺分院校長虞靜東告訴記者。
這些訂單班實行三年學制,學生入學時就與企業簽訂就業協議。企業還為班級確定一名企業班主任。前兩年半,學生以工學交替為主,最后半年頂崗實習。日常的教學課程按照校企雙方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學生在校就讀的日常考核與管理由學校教務處、學生處、實訓處等部門負責。企業班主任依據綜合成績,每學期為成績優秀的學生發放獎學金。
為了切實做好學生在企業實習、就業的管理工作,在每批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前一周,校企雙方首先要進行人員的對接。校企共同召集各方面的管理人員,具體為分管校長與企業經理進行對接,招就處與企業人事負責人對接,系部主任對接分廠負責人,班主任及專業教師對接企業線長、大班長及指導師傅。他們對接后互換聯系方式,這樣一來方便雙方及時解決學生實習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完成第一步人員對接之后,學生開始進入企業實習;第二步,校企需要在學生培訓方面進行對接,一方面學生經過工學交替、頂崗實習以及職業培訓合格后上崗,另一方面學校也負責對企業一線員工進行培訓。雙方利用學生和教師在企業實習這段時間,共同開發培訓教材、企業員工手冊、崗位知識培訓資料;第三步,校企相關人員在問題處理上的對接,針對學生實習、就業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前期以學校班主任教育為主、企業管理人員協助,后期處理則需要以企業為主、學校為輔;第四步,做好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對接,在這個階段企業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教育,使學生了解進入企業后的發展空間,促使學生做好本職工作,積極爭取發展機會。
以上“四個對接”模式橫向覆蓋了學生進入企業后的每一個方面。在縱向時間的管理上,校企還制定了“三定期”管理制度:一是每月底校企雙方召開學生管理人員例會,協商解決學生實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二是定期集中通報制,企業根據生產實際,在工學交替時間內每周安排半小時左右集中向學生通報校企雙方對學生實習的要求;三是定期考核獎懲制,每月底對實習表現突出的學生,校企雙方及時通報表揚或物質獎勵,學校還在校園網站及校報上進行宣傳,并按月對相關管理人員、實習班主任、實習帶隊教師進行考核、發放補貼。校企雙方共同做好學生工學交替、頂崗實習情況的鑒定,并進行考核獎勵。
磊達模式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技能,滿足了企業用工需求,為校企合作樹立了典范,從而帶動了其他企業與學校合作的積極性,江蘇領勝城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捷士通科技有限公司、東臺市永寧汽車城等10多家企業也相繼與學校開展了緊密型校企合作。
傳承發繡文化,校企合辦特色專業
發繡藝術是東臺市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據記載,唐代海陵西溪鎮(即東臺市東臺鎮)佛教興盛,信女們為表示對佛的虔誠,用青絲在絲絹上繡成觀音、如來等佛像,朝夕焚香,民間女子受其影響,也以發絲繡成鴛鴦蝴蝶等贈送情人。宋徽宗年間,這一民間藝術被引入宮廷,興于元明,衰于民國,幾近失傳。為更好地傳承發揚發繡藝術,東臺縣工藝品總廠成立,使發繡這一民間絕藝重現生機。
為做大做強發繡產業,培養高水平的發繡人才,2012年由東臺市人民政府牽頭,東臺市文廣新局和東臺分院聯合開設了發繡藝術專業班。該班實行三年學制,每年招生50人。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學校依托東臺地方發繡企業、發繡協會、東臺發繡藝術館等資源,與東臺市天藝發繡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內建成了集發繡生產與學生實習為一體的專用車間,實現了學生在校內實習與企業生產的零距離對接。
由于發繡技藝的民間傳承多以手口相傳、師徒面授為主,沒有相關的專業教材。因此,學校相關專業教師與東臺市發繡行業協會、企業專家聯合組成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共同研究發繡專業建設、發繡人才培訓方案的修訂及發繡專業教材的開發,編寫出版了《刺繡基礎》《刺繡針法》《刺繡藝術設計》等專業教材,后期相關教材的研發工作仍在進行。
圍繞培養發繡藝術基礎型人才和發繡藝術大師兩大目標,學校為發繡班配備了專業教師指導學生實踐,企業也配備了2名具有實踐經驗的師傅指導學生實習。發繡藝術班采用半天理論課、半天實訓課的教學模式,管理上參照磊達模式實行校企共同管理。
發繡藝術班的學生除了免學費和住宿費之外,每學期還享有助學金。當學生能單獨完成產品并達到企業生產質量要求時,企業按照標準計件支付學生報酬,在頂崗實習時,學生與企業員工同工同酬。校企合作讓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提升技能的同時,也體現了自身價值,如學生盛星晨的作品《春曉》被天藝發繡有限公司收購,部分學生參與創作的《富春山居圖》也得到了企業的肯定,發繡專業學生林娜獲2013年光華創業精神大賽江蘇賽區一等獎,校企共同開發的發繡作品獲2014年全國“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賽銀獎。
“發繡藝術班的開辦為東臺市發繡企業提供了新鮮血液,東臺發繡企業眾多,學生就業形勢非常好,發繡專業成了學校的特色專業,發繡藝術班學生供不應求。”虞靜東說到。
對接新型產業,合作之路越走越寬
在東臺沿海經濟開發區,有一片由海水沖擊而成的灘涂,每年以一萬畝的速度增加。當地政府對灘涂進行圍墾,發展生態農業、旅游業和新能源開發等。在虞靜東的陪同下,記者參觀了灘涂上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風光漁”一體化發電站——上面風力發電、中間太陽能發電、下邊養魚。一座座風塔上徐徐轉動著的寬大葉片,一排排光伏矩陣,連綿不絕;廣闊的電池板下方,清澈的水面上,魚兒歡躍。參觀過程中,一輛大巴上下來一支旅游團,帶隊的導游和記者打了一聲招呼,虞靜東說:“這是我們學校旅游服務專業的學生,東臺富有鮮明的生態特色,除了黃海森林公園、永豐林生態園、佛教文化園等,就是這片利用灘涂形成的‘風光漁’觀光基地。我們利用沿海新校區的地理優勢,與周邊旅游產業基地也達成了校企合作意向。”
隨著地方產業升級,綠色環保的新能源產業成了東臺市的一大支柱產業。學校沿海新校區位于東臺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借此機遇成立了新能源職教集團,集團主要是利用學校的機電技術應用中職、機電一體化高職等專業與風光電等新能源生產、相關的設備制造和維護企業的合作。上海電氣東臺風電設備有限公司是東臺市新能源裝備制造的領軍企業,致力于兆瓦級陸上、海上和潮間帶大型風機的整機裝配生產線及安裝調試、維護,江蘇捷士通移動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思恩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分別涉及新能源通信產品的生產和以太陽能產品生產為主。學校與這幾家企業合作進行訂單培養,實現了校企生三贏。
據了解,上海電氣東臺風電設備有限公司與學校合作后,2010年9月第一臺風機下線,當年納稅超千萬元,2014年8月該公司二期工程竣工投產。公司發展之所以如此快,得益于與學校的合作。該公司一方面通過訂單培養預定人才,另一方面與學校合作開辦高級工技能提高班,目前已有36人參加培訓,24人獲得高級工證書,11人獲得技師證書,1人獲得高級技師證書。
江蘇捷士通移動科技有限公司注重產品研發,對產業技術工人要求比較高。公司與學校合作的訂單培養成了人才引進的重要方式,公司50%左右的工作人員都來自于該校。今年,該公司打算與學校在電子技術應用、通訊技術專業訂單培養招生150人。
此外,學校在與上海思恩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過程中,根據企業新能源技術和新產品開發的需求,將上海思恩院士專家工作站引入學校,共同開發出了國家級水平的農村太陽能分布式發電項目和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LED光源開發項目。
東臺分院圍繞地方支柱產業、特色產業進行校企合作辦學,為東臺市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學校依托豐富的校企合作經驗,對接東臺地方產業、主動融接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拓寬校企合作之路,努力提高服務東臺產業轉型升級和江蘇沿海大開發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