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技工院校學生普遍理論基礎較差,學習興趣不高,厭學情緒嚴重。本文著重分析了課程設置對學生厭學情緒產生的影響,并提出了解決建議。
關鍵詞:技工院校 課程設置 學習興趣 一體化
近幾年,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事業也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國家教育政策與國際接軌,使高等院校近幾年瘋狂擴招。在學生總數保持基本恒定的前提下,到技校求學學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論文化素質相應下降的現象。
在技校長期的教育教學中,作為一名一線教育工作者,筆者深深感受到學生理論實踐水平“一代不如一代”的現實窘況,這種狀況也從學生就業單位的用人反饋中得以印證:80年代的技工院校學生畢業后干經理,90年代技工院校學生畢業后干車間主任,而現在的技工院校學生畢業后連同門的“師兄師姐們”都不愿意接納他們。這不得不促使我們對現在的技工教育進行反思。學生不被社會接納,除了極少數存在性格方面原因外,大多數還是自身沒有“真才實學”所致。而回顧學校教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了學生普遍存在厭學情緒。
一、學生厭學原因探討
1.學生理論素養普遍偏低
在學生中進行理論教學時,發現學生們對這種課堂“填鴨式”的授課過程特別抵觸,學生在上課時睡覺、玩手機、讀小說等,就是不愿意聽課。與一些學生進行溝通后,了解到學生抵觸理論教學的原因總結起來就是學生的一句話:“要是我喜歡理論學習,我就不會到技校來上學了,我現在應該坐在大學課堂里”。
學生覺得技工院校應該是學習的“避稅天堂”,來到技工院校就不應該重復煩躁的過去。初中乃至高中應試教育的失利,使學生們對理論知識學習有很強的反抗性。這也是造成學生理論素養偏低的一種原因——內心拒絕再提高。學生在思想上首先形成對理論知識學習的防御,到實踐學習中就更不用心了。
2.課程設置不合理
許多學生就是因為受不了初中高中式的教育,才選擇另辟蹊徑來到技工院校開發自己的“動手能力”。而在現實中,技工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又不可避免地存在開設了許多理論課的現象,有的院校理論課甚至還占了好大的比例。
這造成學生有“我想換一個環境,怎么又重新回到了以前我所厭煩的教學環境中了”的困惑。學生不喜歡理論,但是到技工院校后所學內容又竟是理論;學生想到技工院校換個思路進行學習,鍛煉一下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但是實踐課程“含水量”太高,與學生期望不符。
3.學生天性使然
許多技工院校學生還是處于十五六歲的年齡階段,天性活潑、好動,沉穩性不足。技工院校是培養高技能“技術工人”的搖籃,目的是在他們畢業后在工廠企業里能造出“合格”的產品。這也就要求技工院校的學生要潛心鉆研制圖知識、金工知識等專業知識,并且需要學深、學透,馬虎不得,因為在加工領域,“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這就對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必要性和專業性提出更高要求。
不可否認的是,對大多數人來說,理工科知識都是枯燥的,遠遠不及文科相關知識通俗易懂,更不如說幾句俏皮話、講幾個笑話般那么容易讓人接受。這造成了學生對專業知識學習缺乏興趣,也使得技工院校學生對一些知識感到厭煩。
4.家長的高期望、教師的高要求與學生發展失衡
毫無疑問,社會競爭日益增強必然會滲透到學校教育中,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呈低齡化趨勢,對學生成績的高期望不僅沒有減弱的趨勢,反而呈現對學生各種特長的高期望。學生面臨著來自家長的壓力越來越大。而在現有教育環境中,個別教師的不良師德是學生厭學的催化劑。“枯燥的語言,古板的眼,冰冷的心,冷漠的臉”,更加重了學生與教師間的對立情緒。
在整個社會呈現出的短期、快速追求發展的心態影響下,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激勵也呈現出短期效應,追求學習上的快樂已成為次要的激勵因素,嚴重背離了學生心理發展的要求。事實證明,以這種短期效應的心態來指導學生的教育,正是學生厭學的“動力”。
二、解決建議
1.抓好技工院校招生工作
近幾年,技工院校的招生壓力普遍較大,能年年完成招生任務的院校極少,能保持在校生學生數量過萬人的院校更是寥寥無幾。為了完成招生任務,達到生存的“及格線”,各所院校也無所不用其極,“大尺寸”“寬口徑”地往里挖學生。這就造成招進來的學生素質參差不齊、理論素養不高,對以后的教學管理等帶來很大壓力。這就需要廣大院校在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則下,懷揣一顆慈愛之心,嚴卡標準,嚴格落實招生規定,對意向學生進行篩選,切實讓素質過硬的學生進入技工院校深造,這也是保證學員成材率、對社會認真負責的一個重要舉措。
2.使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觀念
筆者認為學校可以在開好必修課的同時,開設一系列拓寬學生知識面、發展特長、增強能力的選修課和活動課,使一些因文化課成績不理想而對自己喪失信心的學生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從而產生一種成就感,增強自信心,丟掉因文化課成績不理想而產生的心理包袱,進而對文化課的學習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隨著新成績的取得,他們會得到肯定性的評價,使他們做一名好學生的愿望得到滿足的同時,還可以增強他們的信心,可以進入一個不斷發展的良性循環。
3.結合學生特點開設課程、進行教學
學校如果不了解社會需求什么,不了解學生想學什么、能學什么,一味地按照以往經驗進行課程設置,結果可想而知。
教師在正常的教育教學中穿插學生喜歡聽的笑話、喜歡玩的電子游戲等內容,可以作為提起學生興趣的一個“顯點”,最后以點帶面,將傳授知識的課堂一貫而至。教師的知識講得再好,如果學生不愿意聽,那么一切都為零。單方面的填鴨式授課結果不好,這對授課的教師、聽課的學生來說都是一種失敗。
建議在課程設置中適當調整學科比例,針對學生的特點開設興趣課程、運用興趣課堂,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原本看似枯燥的知識,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4.豐富一體化教學模式
傳統的一體化教學是指整理融會教學環節,把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單獨制訂教學計劃與大綱,構建職業能力整體培養目標體系,通過各個教學環節的落實來保證整體目標的實現。
一體化教學是職業教育的方法,是一種立竿見影的教學方法。通過一體化教學,可以達到以下幾個轉變:教學從“知識的傳遞”向“知識的處理和轉換”轉變;教師從“單一型”向“行為引導型”轉變;學生由“被動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動實踐、手腦并用的創新型”轉變;教學組織形式由“固定教室、集體授課”向“室內外專業教室、實習車間”轉變;教學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體、網絡化、現代化教育技術”轉變,從而以“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體現職業教育的實踐性、開放性、實用性。
一體化教學改革已經摸索了幾年,如何更好地讓一體化教學保持活力,在技工教育教育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這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需要我們更好地研究探索總結,不斷豐富一體化教學的形式,充實一體化教學的內容,真正與時代接軌、與職業教育發展接軌、與社會需求接軌,使之永保活力,成為提升教學、傳授知識的重要途徑。
三、小結
總之,只要技工院校積極合理地進行教學改革,注意提升學生積極的自我意識,讓他們多一些成功的體驗,注意學生的意志品質培養,學生厭學的狀況肯定會得到改善。
(作者單位:淄博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