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育是中國文化的傳承教育。學生可以通過語文教育來了解人文、了解社會,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語文教育具有基礎性和工具性,語文教育也是激發、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基礎和工具。本文對如何通過語文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語文教育 創造力 學生培養
全國人大代表作為新時期產業工人的杰出典范,由一名普通工人鍛煉成長為技術能手的許振超曾告訴筆者,現代職業教育培訓,更應注重從“人”的角度去培養,“你如果培養的是工具,學校就是倉庫,如果培養的是人才,學校就是伯樂,如果培養的是工人,那就是工頭兒。”
職業教育除了要提高學生技術水平,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創造力的培養,以更好地培養技術人才。
一、語文教育有助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眾所周知,進入職業學校的學生學習能力差,但這并不影響對他們創造力的培養。據相關分析,創造力較高的人通常有較高的智力,但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有卓越的創造力。創造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學科教育中,語文教育恰恰具備“長期”的特點,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創造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語文教育是中國文化的傳承教育。讓學生通過語文教育來了解人文、了解社會,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語文教育本身就具有其自身的基礎性和工具性特點,同樣語文教育也是激發、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基礎和工具。
二、如何在語文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1.打破思維藩籬
語文教育是最適合、最適宜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土壤。以往的語文教學模式是老師講得多、灌輸得多,甚至包辦代替學生的思維過程,沒有給學生留存平等思維的空間和權力,強加給學生許多“想當然”的觀點,進而使學生習以為常地放棄自我思維過程。
這不僅讓學生失去了彰顯自我的思維能力,更在無形的泯滅了學生激活自身創造力的大好時機,教師也在不經意間由學生思維成長的推手變成了扼殺學生思維模式的“殺手”,形成了教師“唱獨角戲”的局面。學生就像動物園的獅子,由于天天處在這種安逸的生活中,它們不但威風蕩然無存,而且失去了物種自身在野外生存的天然本性。
因此,語文教育本身是教師讓學生自己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運用符合自身特點的思維方式來闡明觀點,分析問題,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路,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2.走出交流障礙
在寬松的語文課堂教學氣氛中,可以充分地展開創造性的認知活動。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中國的傳統式教育,仍對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有所阻礙。
現在的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沒有平等的交流,教師如果是課堂的主導,而學生只能成為課堂中被動的“聽者”,“為師是從”的思想專制地存在著。
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的思維變得程式化,學生只能是先聽、再學、最后記,完完全全地成為教師教學中的一個學習的機器,自始至終處在一個“shut up!”模式狀態下,沒有自己的思想,嚴重地束縛了學生們思維自由。就連他們的作文、作業都是一樣的程式化,沒有自己的想法、沒有創新精神、沒有亮點。但是他們在下課時卻愛說,而且能說。由此可見,學生們不是沒有創造力,而是沒有相應的機會。人的思維一旦有了機會就會沖破阻礙,不平等的交流不會產生有創造性思維,何談創造力的培養。
因而,在課堂授課時,如果有學生對已成定論的話題有所質疑,即使他回答得不對,而且觀點不被其他人認同,教師仍然要因為他多思考、有創新意識且有勇氣而表揚他。
3.激活想象力
創造力的兩個主要構成部分是想象和思維;培養創造力的首要條件,是激發求知欲和好奇心,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特別是創造性想象,以及培養善于進行變革和發現新問題或新關系的能力。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往往比成人的更豐富,因為他們沒有太多世故的羈絆,往往對課文有著比教師更獨特、更深刻的見解。
三、小結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打破思維樊籬、走出交流阻礙、激活想象力才能助推職業教育的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培訓更應注重從“人”的角度去培養人才。
參考文獻:
[1]趙海榮.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創造力的培養[J].才智, 2012(9).
[2]李鏡清.試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2).
[3]高亞利.試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小學教育,2013(1).
(作者單位:牡丹江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