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是技工院校機械、機電以及相關冶金等專業的核心課程,在機械大類課程體系中處于承前啟后的核心地位,也是從基礎課學習過渡到專業課學習的橋梁。因此,本文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緊扣技校生的培養目標,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手段開展教學。
關鍵詞:機械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 教學實踐
制造業是一個國家工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國際市場競爭的一個重要“砝碼”。因此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制造業的基礎與創新建設,我國的制造業在進入新世紀以后也取得了日新月異的發展。但傳統的機械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已不能滿足企業日益增長的需要。因此隨著社會發展和職業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大,機械設計制造類專業的教學要求、內容和教學模式、方法需要進一步改革創新。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作為技工院校機械類各專業的一門重要技術基礎課程,成為學院機械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突破口”。為使此次課改落到實處,學院組織一批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教師與行業、企業一線專家,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從教學內容、要求、模式等方面入手,根據機械制造類企業的工作實際,設計和確定典型的工作項目,按照“學以致用”的原則,將相關理論知識和相關技能恰當安排到各個項目中,力圖通過這些項目的教學,使學生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以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通過幾年的摸索與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體系的確立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極限配合與尺寸檢測、檢測零件的表面粗糙度、檢測零件的幾何誤差以及常用零件的檢測等。其所承擔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獲得機械類高級技能人才必須具備的公差與檢測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為學生學習專業課以及生產實習打好基礎,同時也為學生進行技術設計和創新提供必要的知識儲備。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到該課程細分到機械各專業的教學要求并不相同,只有在充分分析不同專業學生的教學要求與培養目標的基礎上才能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
二、當前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技校生基礎薄弱
由于該課程處于整個機械類課程體系的核心地位,因此要求學生在學習本課程之前,應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初步的生產實踐知識,能讀懂簡單圖樣,并了解圖樣的標注方法,但由于技校生的基礎素質薄弱,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加之厭學情緒較重,給教師開展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2.教學模式僵化
本課程的特點是概念多、表格多、內容抽象、理論性強。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要求學生在正確理解的基礎上,熟記要點。但許多教師仍然采用滿堂灌輸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機械地死記硬背,導致學習效果不佳。
3.實訓教學不足
由于檢測技術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所以在教學時最好先進行認識性實習,再學習檢測知識,最后在生產或實習工廠進行現場檢測技能練習。但在許多技工院校受到課時少及實訓場地、相關設備缺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學生往往只能在教室課堂上完成相關的學習。
三、技工院校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的教學實踐
1.加強與其他課程的聯系
由于該課程是聯系其他技術基礎課和專業課的紐帶,因此教師在識圖與制圖、工藝設計、編程、加工與制造等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要按照由易到難、由小到大的原則進行組織,這樣既能保證各教學項目之間技能和知識的有效銜接,又考慮了教學方面的可操作性,從而節約了教學成本,提高了教學效率。
2.改進教學模式
為使本課程的教學更能適應當前技校生的現實學情狀況,筆者決定采用模塊+任務的教學模式。首先將教學內容確定為四個模塊,即極限配合與尺寸檢測、檢測零件的表面粗糙度、檢測零件的幾何誤差、常用零件的檢測。同時在這四個模塊中分別設置不同的任務。每個任務中均設有能力目標,這樣就能以任務驅動教學,做到理論學習有載體,技能訓練有實體,從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并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獲得學習成就感。
3.加強實訓教學
教師要充分發揮本課程技能課的優勢,利用技能訓練中所獲得的感性知識來促進本課程的學習,同時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專業課和技能課中去,進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學院就充分利用學校的地緣優勢,與新鋼公司開展形式多樣的校企合作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四、小結
總之,技工院校的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的教學必須根據生產技術的發展趨勢,盡可能多地在教學中充實機械設計與制造等方面的新知識,并創新教學模式,更好地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服務。
(作者單位:江西省冶金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