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青少年抗挫折能力低的現實,提出整合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教育資源,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師生關系和社會環境,努力提高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從而共創和諧社會。
關鍵詞:和諧 環境 青少年 抗挫能力
近些年,由于抗挫折能力低下,青少年因生活、學習挫折而自殺的事例屢見不鮮。例如,一小學五年級男生因考試不及格被罰款,而服農藥自殺;大四男生因做生意賠錢而跳樓;一名高三學生因學習壓力過大而跳樓……
一位美國兒童心理衛生專家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因為受挫折少的孩子長大后,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及復雜的人際關系會變得無所適從,心理承受力較差的孩子就會采用盲目抗爭的手段——自殺。對青少年抗挫折能力的培養,旨在培養青少年具有一種內在的自信心和樂觀精神,以此消除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消極心理因素,讓他們正視挫折,在失敗中成長,養成不怕挫折、敢于競爭、敢于拼搏的頑強性格,這樣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那么,如何構建和諧的教育環境,防止這種盲目抗爭形式的再次發生,提高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呢?筆者認為,必須整合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教育資源,努力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師生關系和社會環境,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
一、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
大量事實證明,幸福和睦的家庭能夠讓孩子受到愛的熏陶,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相反,不和諧的家庭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甚至使他們幼小的心靈蒙上陰影。那么,如何創設和諧的家庭氛圍呢?首先,父母要時刻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在孩子心目中樹立崇高的形象。其次,家庭成員之間要民主相處,多溝通,父母應尊重孩子的訴求,多關心孩子,像朋友一樣理解孩子。同時還要言而有信,不能失信于孩子。和諧的家庭關系將為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抗挫折的良好心態是在兒童時期不斷地受到挫折和解決困難中形成的。家庭生活具有廣泛的內容,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家長應利用日常生活事件,如孩子是否和欺負自己的小朋友玩,會不會堅持整理自己的房間,會不會按時觀看電視節目等,創設機會,讓孩子選擇解決困難的辦法,在家庭中創設互助合作的活動環境,引導孩子從自我中心走出來,走向伙伴,學會與同伴交往,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他們在不斷的選擇中悟出許多做人的道理,在不斷的摔打中增強抗挫折能力。孩子的品行和人格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塑造,父母培養孩子從多方面獲得幸福的能力。受過這種教育的孩子,會激發出內在的自信心和樂觀精神,成為自信、樂觀的孩子,他們不是沒有痛苦,而是能很快地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重新振奮,這就是抗挫折能力強的表現。
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和“學”是在師生之間的溝通中進行的。師生之間如何溝通,用什么樣的品質溝通,決定了教育有效性的程度。所以,教師必須用同理心理解學生,用真誠喚起學生的信任感,努力打通師生之間溝通的渠道,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從學生的反饋和回應中,及時發現其消極的心理因素,正確地指導學生對抗挫折。
調查表明,我國中學生心理素質合格率僅為17%,美國為44%,最高的是日本青少年,達65%,這是日本全社會都重視培養抗挫折能力的結果。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自殺現象一直呈上升趨勢,已成為導致我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且呈現出低齡化的現象,教育部門應重視對青少年抗挫折能力的培養。
“現在青少年成長比較順利,但心理脆弱,受到一點挫折就悲觀失望,有時就選擇終結生命作為一種解決方式。”北京彗源心理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峰如是說。為防止悲劇發生,教育者應明確需要培養抗挫折能力的對象不只是心理疾病的患者,而且應該如美國《哲學百科全書》中所說的著重于正常人。
學校抗挫折能力培養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挫折認知教育、耐挫力訓練和受挫后心理調整,三者的實施應在學校全員參與下全程滲透,但應有所側重。例如,挫折認知教育與耐挫力訓練應面對大多數學生,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和活動實踐課來實施,而受挫后心理調整教育則應側重于個別學生,主要通過對個別學生的心理咨詢、訪談來進行。
挫折認知教育是通過教學的引導,讓學生正視受到挫折是正常的、普遍的現象,應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挫折。這些危機與挫折在帶給人巨大的心理壓力和情緒困擾的同時,也會給人帶來成長的契機。人只有在承受和克服挫折的努力中,才能發現自身的不足,進而發揮潛力,學習新的技能,逐步完善自我。所以,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挫折,在挫折中奮起,在挫折中成長,才能對生命的頑強和偉大有正確的認識。
耐挫折力訓練指教育者設置活動,例如,生存能力訓練、社會實踐、團隊活動等,培養青少年適應挫折、抵抗挫折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對同一挫折情境,耐挫力強者挫折反應較小,消極作用也小;而耐挫力弱者挫折反應較為劇烈,消極作用也大,甚至會導致心理和行為異常。因此,耐挫力的增強除了靠學生在生活中磨煉之外,學校也應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來幫助學生獲得此能力。系列的主題活動是首選形式。對個別學生可進行挫折想象訓練,假設挫折情境,指導他們找出解決挫折的方案等,使學生達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亂”的境地。
受挫折后的心理調整是教育者通過心理輔導,教育學生在遭受挫折后通過合理的途徑宣泄挫折感,從而化阻力為動力。即教育學生正確運用心理疏導的方法和技巧,減輕心理負荷,進行挫折自我調適,及時校正不合理的認知、態度,冷靜分析,以進取的態度改善受挫折的情境。
三、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
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等對人的成長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如何為青少年創建和諧的社會環境,努力營造有利于提高他們的抗挫折能力的社會氛圍呢?
第一,各社區應加大教育公共設施的投入,免費為青少年提供教育、活動場所,創建和諧社區,為他們提供走進社會、認識社會的窗口。
第二,共青團、婦聯等組織應面向全體青少年,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免費的主題教育活動,關心下一代成長。
第三,社會各界應轉變對人才的評價標準,不以分數論英雄,應充分重視人才的非智力因素。社會衡量人才標準的轉變,將會使學生、家長、學校自覺地強化對人才的抗挫折能力的培養。
第四,成立更多的心理咨詢機構,糾正社會上心理咨詢等同于精神疾病的錯誤看法。
第五,制定法律、法規,或通過社會輿論、媒介鼓勵教育機構開展抗挫折能力培養的教育活動。法律、法規對各部門在開展此活動中發生責任事故的裁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各部門開展活動的決心和力度,實際上也影響著素質教育的進程。
第六,社會輿論應堅持正面教育和寬容對待相結合的方法,公正地評價、諒解犯過錯誤的青少年,給他們重新走上正途的機會。
總之,只有整合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教育資源,構建和諧的教育環境,在育人的每一個環節、在人才成長的始終,努力提高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才能使青少年健康地成長,從而服務于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袁長青.沒有危機就沒有成長——當代大學生挫折教育芻議[J].大眾心理學,2001(2).
[2]彭陽,林光耀.品質與生活教學實施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4]莊思群,屠榮生.師生溝通的藝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廣東省粵東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