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課堂教學雖仍是大學教育的重點,但已受到了信息技術革命很大的影響,這使得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院系和教師都有責任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本研究主要討論教師在現有條件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方法。以農林院校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統專業的空間信息學課程為例,探討了裁剪課程內容,增加內容的銜接處理,使用輔助教學手段等方法。
關鍵詞: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課堂教學; 大學教育; 內容銜接; 內容裁剪
中圖分類號:G4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5)10-78-02
Abstract: Currently, the classroom teaching is still the focu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but it has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revolu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makes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of education, universities, faculties and teachers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study mainly discusses the methods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teachers in the present conditions. Taking spatial informatics in the specialty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course content cutting, the cohesion of the contents, and the use of auxiliary teaching method and so on has been discussed.
Key word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classroom teach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content cutting
0 引言
由于信息技術革命的影響,大學教育的改革已經如中國的社會經濟改革一樣,進入了深水區。一方面,信息技術革命對大學教育的影響不都是正面的,大學教育,特別是課堂教學面臨著被顛覆的命運;另一方面,中國和先進國家幾乎同時受到影響,國外并無成熟的經驗可供中國的大學借鑒。
在互聯網日益強大的今天,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受到挑戰,一些講授性的知識不再需要課堂,學生通過互聯網可以獲得比教師講解更精確、更形象的表述,兢兢業業的授課很多時候并不能獲得學生的尊重。因此,教師必須主動改變自己的講課方式來適應變化。
1 背景、觀點及相關研究
課堂教學是傳統教育的核心,本研究認為,課堂教學的改革必須是系統性的,從教育部門到學校再到院系,最后到教師都有需要完成的改革任務。
①從教育部門角度,應盡快改變大學教育嚴進寬出的局面,只有教師有了評判學生的真實權力,學生才會敬畏課堂;②從學校角度,應該縮減課堂教學時間,由于有海量的網絡知識存在,過滿的課時并不必要;③從院系角度,應動態地調整學生培養方案,緊跟學科發展的潮流;④從教師個人角度,應從注重具體問題的完整處理轉向對整體知識框架的把握。
社會對于以上第①點已經呼吁很久了,但從目前形勢看,政府尚無明顯的跡象要進行改革;而對于第②點,部分學校已經有了非常具體的改革措施,大規模地縮減了本科教學時間;絕大部分院系制定和完善了學生培養方案,方案也是動態可調整的以緊跟學科發展潮流;教師作為實際教學工作的承擔者,如何在科研壓力特別大,時間有限的情況下進行教學改革,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是培養人才的關鍵所在。
影響課堂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但除環境設備等因素外,大致都可歸結為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從教師來說,有以下四個因素:①學識;②教學能力;③課程內容;④輔助教學手段。從學生來說,有三個因素:①學習能力;②學習意愿;③自我約束力。這些因素也是互相影響的,如課堂內容好,學生的學習意愿就會強一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處于主動地位。其中,教師的學識、教學能力對教學效果有決定性的影響,但它們是因人而異的,也需要日積月累的提升,并不能一蹴而就。而課程內容和輔助手段是當前教師可以著力改善的部分。本研究在這些方面做了比較多的實踐,包括課程間內容的銜接,課程內容的裁剪,以及一些教學輔助手段的設計和實踐。課程間知識的有效銜接,可以幫助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建立自己的知識框架;合理的課程內容裁剪,可以將學生從大量的具體問題中解放出來;豐富的、合適的輔助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幫助學生從理論過渡到實踐。
從有關的教學研究來看,梁宜勇[1]和黎萍[2]等在各自的研究中都涉及了內容裁剪,他們認為內容裁剪是大學課程所必須的。張軍[3],辛明[4]則分別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課程改革實踐中提到了課程間內容銜接的方法及其重要性。當然,信息技術也使得教師有更多的選擇方案來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如微課視頻等[5]。本研究認為,雖然以上方法都已經出現,并被大量使用,但在當下信息技術發展的背景下,課堂教學內容需要重新被審視,被重構。下面以空間信息學的課程案例來展示本研究的一些實踐。
2 案例
空間信息學是結合了3S(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全球定位系統)的一門課程,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在農林院校開設的一門課程,在這門課程之前,學生已學過管理學、數據庫原理與技術、統計學原理與方法、信息資源組織與管理、數據結構等課程。空間信息學作為信息系統的分支,與這些課程有千絲萬縷的關系,而在空間信息學之后,有另一門以學校為背景的課程森林資源信息管理學。
2.1 課程的銜接
目的:幫助學生融會相關課程。
原則:①后續課程主動銜接前置課程;②避免簡單提問,應從新的角度探討已學知識;③應給予學生思考時間。
如在空間數據庫這一章中,會涉及到較多的數據庫知識,本研究設計了一個特殊的問題“為什么要使用數據庫?”,這一問題看似簡單,但卻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實踐中,大部分同學都回答不好這個問題。而學生在教師提出問題后,通常都會聚集精神,思考問題,并在討論后,有較深領悟。在空間數據模型這一章節中,本研究設計了另一個問題“數據模型與數據結構的關系”,這一問題涉及了數據庫和數據結構。要求學生自行查詢后,到課堂中來回答,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要求:對教師本身的學識有較高的要求,若教師對于其他知識涉獵甚少,則這項改革很難開展。
2.2 課程的裁剪
目的: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
原則:①去除課本中與學生培養體系關系不大的內容;②主動設計場景,討論知識框架問題;③對細節問題盡量略講。
空間信息學的課本一般采用地理信息系統的課本,其中涉及較多的測繪方面的知識,這些內容都在上課過程中被略過。而框架性知識則被詳細討論。如在整本書介紹時,特別強調地理信息系統是信息系統的一種,也包含了信息系統的輸入、輸出、管理、分析和處理五個方面的內容,并引導學生瀏覽教材,分析與這五個部分相關的內容。這樣,學生不僅了解整本書的架構,也加深了對專業的理解,在后續的教學中,這一內容多次被提及,幫助學生牢固地樹立起信息系統知識的框架。類似地,在每一章節,都要求學生總結,并明確框架性知識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這得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要求:教師對于學生培養方案必須熟悉,并有自己的思考。
2.3 輔助和實踐手段
目的:通過輔助手段搞活課堂,通過實踐手段把握細節。
手段:①輔助手段包括微課視頻、師生互動等;②實踐手段包括實驗、課程設計和競賽。
這些手段都不是新手段,但從本研究的角度來說,課程內容經過銜接和裁剪處理后,內容相對緊密,這些手段在其中的作用非常明顯。在實踐中,我們對這些輔助手段都進行了專門的編排,實驗和課程設計都編制了相應的手冊,制作了大量數據,并帶領學有余力的學生參加學生競賽。這些工作有力地支持了理論課內容的銜接和裁剪處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建議:教師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來構建教學環境,最好能與教師的科研相銜接,形成良性循環。
3 討論和總結
本文介紹的課程的裁剪、銜接處理方法是基于一個假設,即大學生是有充分的能力來進行自我提升、自我學習,而網絡信息也足以支持學生的學習需求。在這樣的基礎上,本研究通過對課程內容的裁剪和銜接處理,以最短的時間把一門課的脈絡、思想、與其他課程的關聯介紹給學生。學生不再需要集中起來學習一些隨時可以獲取的,難度不高的知識,提高課程的學習效率,這與目前大學改革的思路是一致的。由于課時減少,內容層次提高,本研究提出的輔助手段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微課、互動等環節可以幫助活躍課堂氣氛,推動課程的順利開展,而實驗、課程設計和競賽等環節也是幫助學生從理論走向實踐的關鍵,可以有效地解決因為細節講解減少而使課程難度提高的問題。
把課程的裁剪、銜接設計與各種輔助手段組合,對課程教學進行綜合架構,是面向未來提升教學質量的思路。進一步,持續地應用這些方法,審視和調整教學內容,可以使課程始終保持活力,贏得學生的尊重。本研究的下一步工作將著重于課程組內容的裁剪和銜接。
參考文獻:
[1] 梁宜勇,王曉萍,趙文義,劉玉玲,王立強.“嵌入式系統”課程教學與實踐探討[J].中國大學教育.2009, 31(5): 36-37
[2] 黎萍,劉保軍.計算機控制技術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11.27(27):170-171
[3] 張軍,李鵬.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信息技術的課程教學改革-以山東理工大學為例[J].中國電力教育,2009.25(8):91-92
[4] 辛明,孫潔.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統計學教學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2.8(13):2971-2972
[5] 馬瑞士,山起超.基于“視頻引領+任務驅動”模式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15.31(06):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