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明確“雙向拓展式”人才能力培養模式定義的基礎上,提出了根據企業和學生真實需求確定能力發展目標的原則。針對目前高職人才能力培養的各種弊端,提出了構建“分級、分層”模塊化課程體系、“任務、案例”核心式教學過程、“主動+合作”式學習方式、“多途徑、多層次”實訓體系和以“能力為核心”的多元化考評機制等為主要內容的“雙向拓展式”人才能力培養模式。
關鍵詞: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 雙向拓展式; 人才能力; 培養模式構建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5)10-66-04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 clear definition of \"two-way expanding\" talent capability training mode, the principle of determining the goal of the ability to develop by the real needs of the enterprise and students is presented. Aiming at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cultivation, the \"two-way expand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are proposed, its main contents are construction of \"graded, layered\" modularized course system, \"task, case\" core teaching process, \"active+cooperative\" learning style, \"multi-way, multi-level\" practical training system and \"ability as the core\" diversifi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ed technology specialty; two-way expanding capability training mode; capability of qualified personnel; structure training mode
0 引言
在國家大力發展高職教育、積極推動企業轉型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對高職學生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企業具體需求縱向維度觀察,需要適合特定崗位應用能力的縱向發展至專深精透的高度;從具體學生個體發展的橫向維度觀察,需要專業能力的橫向拓展至廣泛博雜的寬度。縱橫雙向拓展的有機結合方能真正滿足企業和個人的雙向需求。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能夠提供符合主流企業需求的多類型、多層次的專業能力模塊,來適應和滿足學生豐富的個性化需求。在選擇適合一類企業崗位的特定能力模塊后,縱向依次掌握專業基本能力、提高型能力和深入型能力。同時,綜合企業今后可能的發展方向和自身興趣及個體發展需求,在其他專業能力模塊中自由橫向選擇和拓展,擴大自身專業能力的范圍和廣度。
《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提出要“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著眼學生個性需求和個體發展,彰顯高職教育特色和學校專業特色”,這為高職院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深入研究區域經濟發展和企業需求、認真思考學生個體發展和個性需求的基礎上,對人才能力的培養模式進行徹底改革,確定更為合理的能力培養目標,構建更為配套的課程體系,選擇更為有效的教學模式。必須破除傳統高職教學重理論輕實踐、重繼承輕創新、重講授輕自學的三大頑疾,扭轉高職人才能力知識化、能力擴大膚淺化和能力培養單一化的三重傾向,真正實現專業能力培養的“雙向拓展”,取得高職人才能力培養的最佳效果,適應地區社會經濟和企業發展的新需求,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
1 企業對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的能力需求
計算機在企業中的應用已經從普及應用發展到了更為深入的專業應用[1],從一般分散式應用提升到了規模化集成利用,比如辦公自動化中的遠程合作辦公、計算機應用中的自動控制與智能制造、集成動漫和三維設計的游戲開發等。企業對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的能力需求也從一般使用、拓展應用發展到了更為專業的綜合應用能力,如從平面設計到三維制圖、從網站開發到網絡管理、從電腦維修到數據安全等。為了更好地了解當下企業對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的能力需求,我們對紹興地區范圍內的企業需求進行了調查。由課題負責人、課題組老師共同參與,采用問卷調查、現場訪談、個別交流、座談會和實地考察等方法到相關企業進行調研。在對63家不同類型、不同區縣的企業調查數據的基礎上,獲得如圖1所示的分析結果。
根據調研數據,我們將企業對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的能力需求劃分為縱向需求和橫向需求兩個維度。縱向維度是指適應某一類企業特定崗位需求的能力及其今后深入發展需要的能力,如適應本地中小型企業網絡應用需求的能力,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依次提高和深入的能力結構:從一般的網頁設計與網站開發,到企業局域網配置與應用,再到網絡管理與信息安全等更高層次。橫向維度是指在縱向維度的基礎上適應其他類型企業和其他崗位需求的能力或轉型拓展所需要的能力,如在縱向網絡應用能力之外,拓展到辦公自動化、設計制圖、動漫影視等方向的能力,以適應今后企業發展、工作變動、自身轉型等實際需要。而從具體需求比例來看,網絡應用能力以超過30%的企業需求比例遙遙領先,其他需求較大的有維修維護能力和設計制圖能力等,具體如圖2所示。我們分析這主要是緣于紹興地區企業相對集中在印染、化工、照明、建筑、服裝、傘具等制造業,相對缺少信息技術、高端設計、智能機器人等高新技術企業,所以出現程序軟件能力、設計制圖和動漫影視等能力需求比例相對較低的情況。
2 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學生個體發展和個性需求
能力培養的主體是學生,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及個體發展需要進行自主選擇,才可以確保今后擁有持續不斷的學習動力。盡管一定會存在由于不了解企業和社會的實際需求而對自身特點和真正需求沒有深入了解等原因造成的錯誤選擇,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適當的教育引導,在充分了解企業和自身真實需求的前提下,引導學生的個體發展向符合企業發展的方向遷移和轉變,幫助學生確定好符合特定企業工作崗位的縱向能力發展方向,然后在此基礎上選擇今后可能的轉型、換崗等橫向能力發展方向。為了更好地了解當下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學生真實的個體發展和個性需求,我們對本院從2007屆到2014屆畢業生,以及在校學生和紹興范圍內兄弟院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學生進行了廣泛調研,由課題組老師、學生代表共同參與,采用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學生座談等方法獲得第一手資料。在對534名學生調查數據的基礎上,獲得如圖3所示的分析結果。
從上述調研數據看,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學生個體發展和個性需求基本可以按畢業后希望從事的崗位工作意向劃分為圖3所示的七類,基本對應企業需求。但從具體比例看,學生的意向比例與企業實際需求比例之間存在著較大差距,學生對一般應用的計算機操作員和程序軟件等意向比例顯著高于企業需求,而網絡應用、電腦維修等比例則明顯偏低。更有意思的是,在對已就業畢業生進行的轉崗意向調查顯示,有超過30%的學生希望轉型到電腦設計領域,影視動畫方向的選擇率也明顯提高,而計算機一般應用的比例則大幅縮減至不足2%,具體結果如圖4所示。
需要說明的是,參與調查的畢業生大多就業于紹興地區之外浙江東南沿海一帶,雖同屬省內經濟發達地區,但經濟重心和發展方向還是有相當大的區別,從而造成已就業畢業生轉崗或轉型方向上的較大差別。但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更為廣闊和深遠的參考。
3 “雙向拓展式”人才能力培養模式
從企業和學生雙向調研的結果中我們發現,企業對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能力的需求和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學生個體發展和個性需求本質上一致。但從人才能力培養模式的角度看,企業需求和學生需要之間存在著不匹配、不對等、缺失、多余甚至逆方向培養等諸多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能力培養的效果,造成了學生縱向能力不夠深入、橫向能力無法拓展的結果,亟需徹底改革現有人才能力培養模式,重新構建能夠實現學生能力雙向拓展的培養模式,提升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人才能力培養的質量,真正適應企業和學生雙向的實際需求。
3.1 目前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能力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首要的問題是能力目標設置不合理,與其配套的能力模塊無法滿足企業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就某一特定的能力模塊而言,又存在著能力結構固化、教學方式落后、學習方式被動、訓練模式虛空、評價方式單一等諸多問題。學生的能力訓練大多處于“練了就忘”、“跟隨模仿、難以動手”的尷尬現狀[2],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無法真正落地,職業能力的訓練無從入手,學生能力與企業需求嚴重脫節,其結果是學生就業能力的嚴重落后[3]。以計算機維護與維修能力培養為例,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⑴ 固化的能力結構:計算機維護與維修能力始終固化在以臺式機為主的等量模塊結構,幾大塊內容基本等量并按固定順序呈現。既沒有根據實際兼容機的組裝及維修需求大幅下降和品牌機的維護需求日益提升的實際情況進行量的調整,也沒有根據實際軟件故障特別是網絡故障遠多于硬件故障的現實進行側重教學,當然也未能充分考慮服務器、筆記本、平板電腦等手持設備的維護與維修需求量不斷提高的現狀。
⑵ 落后的教學方式:教學基本是“媒體展示+黑板講解”和“老師示范+學生操作”的傳統方式,教學過程一般都是“先理論后實踐”或“理論與實踐相互穿插”的教學順序,兩者都是教師主導型甚至是主體型的傳統方式。同時,理論與實踐的實質性脫節也造成了學生無法獲得完整體驗,知識和技能無法融會貫通,無法順暢地吸收并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⑶ 被動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停留在“聽課、練習作業(實踐)和考試”三步曲中,學生處在被動甚至被迫接受的地位,缺乏主動積極的參與和嘗試,無法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同時,小組合作[4]、自主學習等都沒有得到必要的重視,造成學生學習能力、合作能力、拓展能力的嚴重滯后。
⑷ 虛空的訓練模式:一方面,由于計算機故障的不確定性以及軟硬件等實驗設備方面的客觀原因導致計算機維護與維修真實案例的相對缺乏,使得教學案例不全面、不深入和虛構案例泛濫;另一方面,計算機軟硬件和相關理論的高速發展,使得教材、內容、案例、硬件、軟件、方法和手段諸方面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陳舊和脫離實際。加上電腦、網絡和維修公司通常因為硬件安全和公司形象等原因不愿為新手提供培訓,學生去這些公司參加實踐,常常只能做些雜活,接觸不到真正的維修案例和維修現場。這一切造成了學生實訓無法真正落地,動手實踐能力得不到職業化的檢驗和錘煉。
⑸ 單一的評價模式:計算機維護與維修能力的教學評價停留在“課堂+作業+實踐+考試”的常規模式[5-6]。能力的評價泛在化,考核流于形式與應付,無法窺見學生真正的實踐動手能力,也無法掌握學生的整體狀況,更難以考核能力鍛煉的過程,無法突出高職教學的實踐性和過程性特點,也無法考核學生的創新能力。評價的不全面、不合理、不準確會反過來影響能力鍛煉的積極性和最終的能力訓練效果。
3.2 “雙向拓展式”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人才能力培養模式的構建
“雙向拓展”的人才能力培養模式是縱橫兩個方向有機結合的能力培養模式:首先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企業真實需求,確定縱向維度適應某類企業特定崗位需求的能力及其今后深入發展需要的能力目標,并以此為主線劃分出各個能力模塊,然后由學生根據自身個性特點和個體發展需要自主選擇縱向發展的能力模塊;其次根據今后可能的企業發展、工作變動和自身轉型等實際需要確定橫向維度適應其他類型企業和其他崗位轉型拓展的能力目標,自主選擇個性化的橫向發展的能力模塊。縱向深入實現“1”個模塊的重點突破,橫向拓展實現“多”個模塊的合理組合,真正解決能力目標設置的不合理問題[7]。下面以計算機維護與維修能力培養為例進行模式構建。
⑴ 打破固化的能力結構、構建“分級、分層”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研究能力模塊的劃分和構成,研究與之匹配的相關課程,確定模塊化課程的具體構成。在此基礎上,將課程根據能力發展的先后順序和內在聯系進行分級、分層,最后完成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構建。規劃模塊時,既要重視基礎理論知識更要重視實踐操作,既要重視知識的傳承更要重視創新探究。安排課程順序既要考慮到模塊之間的兼容問題,又要考慮到課程之間的銜接順序,分級、分層、合理安排,構建適應時代發展和企業真實需求的能力結構。比如,在公共平臺課基礎上融入必要的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育等公共基礎課程,然后,將各模塊發展需要的公共必修課程納入專業平臺課中,最后根據各模塊各自的需要和特點設置專業方向課程,形成具有學院專業能力培養特色的結構體系。
⑵ 改革落后的教學方式、構建“以任務、案例為核心”的教學過程
合理高效的教學方式需要多種教學方法相互配合的靈活應用,在不同的課程特點、不同的能力要素、不同的教師特色、不同的學生個性之間收到最好的效果。比如任務引導法、自主開放法、雙實驗室自由探索法、網絡教學法等,讓學生參與從任務確定到方案完成,再到實踐解決的全過程。教學過程應當以“任務、案例”為核心,采用“任務+方案+實踐”的三段化結構,教師引導學生明確任務后,通過學生的討論分析、操作試驗和分工合作做出方案,最后進行實踐操作。讓學生在獲得清晰明確的理論分析思維的基礎上培養扎實的實踐操作能力。
⑶ 轉變被動的學習方式、實現“主動+合作”式學習
實現從被動接受式向主動探索型、從個體獨立型學習到小組合作式學習、從理論+實踐分合式學習到理實一體化的學訓式學習、從固定內容的學習到拓展內容的學習的四大轉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小組合作的學習能力,鍛煉其實際動手能力。以小組為學習單元開展分工合作式學習為例,從接受任務、討論交流、提出方案、操作解決,此過程均由學生自主進行,教師負責督查、引導和必要的參與。每個學習小組在接受任務后,由小組長組織討論,負責分工與協調,各小組獨立完成方案,進行匯報并接受問詢,然后完成操作,直至解決問題。小組化的學習方式可以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融入到團隊合作式的工作狀態,激發并鍛煉團隊協作精神,學生之間相互取長補短、課內外合作支持,既能很好地完成任務,也為今后參加社會工作打下基礎。
⑷ 擯棄虛空的訓練模式、形成“多途徑、多層次”的實訓體系
積極探索各種形式的實訓模式,開拓多層次的實踐途徑[8]。一方面,通過建立學生計算機能力指導委員會,吸收優秀畢業生、企事業單位管理者、計算機能手和校內專業教師、教學管理者等,定期召開學生職業能力工作研討會,指導學校開展職業能力教學活動。另一方面,聘請優秀畢業生和企事業單位的計算機能手兼職指導,參與到實踐教學和技能競賽中,提升教學和活動的吸引力,實現理論與實踐并重、能力與素質的同步提高。同時,篩選優秀企業作為學生職業能力培訓基地,積極推進校企之間的深度合作。
以計算機維護與維修能力實訓為例,我們建立了四個層次、多種途徑的實踐實訓體系。一層次:在項目化課程體系實施三段化教學過程中,計算機維修實驗室和計算機實驗室是各任務操作實踐的實驗場所,同時配合成立學習小組,相互合作、取長補短、互相督促,保證計算機維護維修實訓的有效落地。二層次:充分挖掘現有各計算機實驗室、教師辦公電腦、學生電腦等相關設備,將計算機維護與維修的實訓場地拓展到學院的各個角落,構建最為廣泛的校內準社會化的實訓場所,同時配合組建“計算機維修小組”參與各計算機實驗室、教師辦公電腦、多媒體教室相關電腦設備等維護與維修工作。三層次:利用上虞目前已有的兩處電腦城,組織學生參觀學習、參與電腦配置、組裝或兼職維護與維修工作等,同時配合創立系級校內服務性的維修公司,為校內同學、教師家庭等電腦提供維護與維修服務,全面鍛煉社會參與和實際操作能力。四層次:與所在地上虞的電腦(維修)公司、電腦城、網絡公司等加強合作,建設有一定規模且相對固定的校外實訓基地,同時配合開辦院級對外營業性維修公司,通過商業化的維修實踐,拓寬學生視野,提升職業技能,同時達到強化職業素養、增強就業能力的目的。
⑸ 改革單一的評價模式、實現“以能力為核心”的多元化考評機制
發揮“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優勢,建立企業介入、以證代考、競賽免考的考核評價機制[9]。一方面,重視過程性的能力評價,在以任務為核心的三段化教學過程和小組化的合作學習過程中,完整全面地進行考核。另一方面,采用小組相互考核與成員個體考核相結合的機制。第三方面,結合通過“計算機維修小組”、系級校內服務性的維修公司和院級對外營業性維修公司的實踐,完成真正的社會化職業能力考核。同時,努力發揮學院現有計算機專業師資力量并聘請已就業的優秀畢業生、校內專職電腦維修員、各電腦網絡維修公司的技術專家等組成評委會,參與到學生的考核評價中,形成真正過程化的全面考核。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其他能力的發展,如人際交往、客戶溝通、團隊合作等社會能力。
4 結束語
“雙向拓展式”人才能力培養模式已歷經近三年一輪相對完整的教學改革和應用實踐,積累了豐富的基礎材料和應用數據,如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課程標準、任務案例、實施方案、訓練體系、網站微課、考試題庫、評價機制、調查報告和各種應用反饋資料等,并取得了良好的實際應用效果,提升了學生專業技能的區域經濟發展和企業需求的適合度,助推了學生個性能力的發展,為學生順利就業和終身發展打下了扎實基礎。下一步將在對相關數據進一步分析的基礎上,歸納總結、提升應用水平,不斷根據高職教學的發展趨勢更新上述模式,并積極推廣到紹興及周邊、省內各高職院校的人才能力培養中去,以期更好地發揮“雙向拓展式”人才能力培養模式在高職教學中的應用價值,使之逐步成為現代高職人才能力培養的新常態,助推高職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更快提升。
參考文獻:
[1] 顧可平,周亞芝,周吾亮.從企業人才需求看高職畢業生就業現狀——紹興市越州工貿園區企業人才需求調查[J].商情,2013.32:216
[2] 張克柱.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與研究[J].西兩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10):228-229
[3] 萬輝,于伸.“家具造型設計”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2.24(8):147-148
[4] 解艷麗.利用小組學習培養合作能力[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0.9:68-69
[5] 楊學良,蔡莉.關于發展性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J].教育探索,2006.7:45-47
[6] 李君麗,祝智庭.基于新課改的發展性教學評價設計探討[J].電化教育研究,2007.4:66-72
[7] 付光.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1.18:92-93
[8] 梁爽.中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與研究[J].教育信息化,2013.11:204-205
[9] 梁倩.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2.8: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