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建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對建筑師設計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建筑師如何提高設計能力將面臨巨大的挑戰。設計能力是對設計者素質的綜合評價,諸多的素質條件只有在長期的設計實踐中才能逐步具備。如何提高設計能力?前提條件就是需要素質和技巧。
關鍵詞:設計能力;素質;技巧
1 建筑師的素質
任何學習,都貴在自學;自學的基礎,一是覺悟,二是能認識自我。建筑師的素質和修養,也同樣如此。密斯·凡·德·羅從來沒有受到過正規的建筑或土木工程教育,而是通過工作、自學與刻苦鉆研取得成果的。提倡人情味和提倡風格的現代派著名建筑師阿爾瓦·阿爾托的經歷,他的素質的自我培養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國著名建筑師馮紀忠,他的成就也在于他所具有的良好素質。上海松江方塔園充分證明了他對中國文化有多么深刻的了解。世界建筑奇才貝聿銘,他的事業之路、他的成就、他的素質已為世人所共知。
所謂修養,就是素質的自我修習、培養。素質即人的基本品質,不是偽裝的,而是實在的、內在的品質。作為建筑師,除了工程技術諸方面必須熟悉,以及能畫水彩、水粉畫以外,更重要的卻是在人品素質上。什么樣的人品素養?一是人的根本品質,即有高尚的情操,有深邃的哲學思想,在藝術文化諸方面不但熟練,而且能融會貫通,具有一定品味的藝術文化素質。世界上很多有名的建筑師,都是“文化人”,貝聿銘、賴特、柯布西耶、黑川紀章等等,他們在社會文化領域也都是知名人士。要想做一名有成就的建筑師,首先要自信,并且努力去塑造自己,包括知識、修養等。建筑師的知識面應當是十分寬廣的,總起來說就是要具有“真、善、美”的全面知識結構。真,多指工程技術知識,求的就是真,自然科學的性質都是如此;善,多指建筑的使用目的,不論是物質功能還是精神功能,其目的就是旨在“為人”;建筑師要想樹立自己作品的形象,首先還應當是建筑功能的滿足,這也應該視為建筑師的一種基本品格。美,多指建筑的造型藝術性,無論是建筑的實體形象還是空間形象,都應當給人以美感,所以建筑師不能不注重造型藝術素質的訓練。
有了這些素質基礎,想盡快提高設計能力,掌握設計技巧便是至關重要的。它不但意味著可以提高設計效率,而且是衡量設計者是否成熟起來的重要標志。
2 建筑設計的技巧
首先,善于同步思維。建筑設計過程包含了若干階段,各階段所面臨的問題不盡相同,不同階段矛盾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決定了建筑設計的思維方式是用聯系起來的觀點處理設計過程所面臨的所有問題。建筑設計是研究環境·建筑·人的協調關系,這是一個涉及眾多知識領域的復雜大系統。它需要多種學科的協作,其他工種的配合。由此可知,同步思維是建筑師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梯。
任何一個建筑設計都是從環境設計入手,同時,單體建筑既是最終要達到的設計目標,又是初始環境設計的因素。而進入單體設計時,環境設計的初始結果就成了單體設計的限定條件。倘若忽視環境條件的要求,單體建筑設計必定是一個有缺陷的設計。為了彌補這種缺陷,勢必又要反思,并對已做過的設計工作進行更加困難的調整,這就拉長了設計周期,降低了設計效率。一旦建筑設計方案被認可,反過來又成為環境再設計的現狀條件。如此思維螺旋形的上升,使環境設計深化到新的層次。環境設計與單體設計始終應是互為因果,緊密聯系的,兩者結合起來才能使環境設計成為有目標的設計,使單體設計成為有限定條件的設計。因此,加強環境設計與單體設計同步思維的技巧訓練,是提高設計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當做平面設計時,一定要預先思考一下設計對象的造型特征有何構思想法,體量組合大體上有一個什么樣的關系。用這種空間的設定條件制約平面布局的發展,以平面設計為先導,同時思考剖面、造型的制約條件。造型、立面、剖面設計不僅僅需要從建筑藝術上進行推敲,也需要從平面設計中進行驗證和制約;從造型設計的要求考慮,及時調整平面設計的布局關系。如此反復同步思維也是為了使空間設計與平面設計達到高度的和諧統一。
任何一座建筑物的設計都需要建筑專業與其他技術專業緊密結合。建筑設計方案的確定也必定是以結構、水、暖、電等技術設計的認可為前提。為了不使方案給其他專業帶來困難,甚至被否定,應盡可能在方案初始階段認真考慮,特別是結構專業對方案的制約尤其給予重視。因為結構與建筑的關系如同人的骨骼與肉體一樣不可分離。只有通過結構格網的調整,才能使方案建立在可行的基礎之上。對于較大空間的結構造型思考在方案一開始就是有必要的,它不僅影響內部空間形態,也將影響外部造型,甚至以結構造型產生方案特色的設計。因此,建筑設計與技術設計的緊密關系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嫻熟勾畫草圖。建筑創作的思維過程需要運用徒手勾畫草圖的方式,把頭腦中模糊的、不確定的意象明朗化,把構思、靈感及對設計的氣面思考及時記錄下來,這些徒手勾畫成了設計創作過程的最好蹤跡。同時,在勾畫草圖過程中,思維又不斷得到設計反饋,從而修正、深化思維本身。這種雙向的互逆作用把建筑設計逐步推向成熟。從設計者勾畫草圖的嫻熟程度就可知他設計功底的深淺。因此,勾畫草圖的能力是設計能力的重要表現。
在使用工具方面應鉛筆的軟硬結合,徒手與規矩結合的方法。凡是當思考尚未成熟,處于探索性工作時,宜用軟鉛筆徒手勾畫草圖,凡是需要推敲細部問題時,宜用規矩和軟硬適度的鉛筆配合半透明紙進行繪圖。選用合適的工具對方案創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例尺是設計過程中對思維深度的一種控制,設計者對方案的思考是逐步明晰,逐步深化的,所勾畫的草圖也是從粗到細展開的,配合各階段采用不同繪圖工具,比例尺的選擇也應與之相適應。方案開始階段,為了使設計者眼睛能方便地控制方案全局,徒手勾畫草圖的幅度不宜過大。當方案確定下來需要對細部推敲時,應及時放大比例。
勾畫草圖究竟要畫到何種程度,這不是一個畫法問題,它與設計階段不同思維特征以及工具、比尺條件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掌握不好有可能表達不清,畫蛇添足,更會對活躍思維,啟迪思維產生不利影響。例如,在方案初始階段,僅考慮環境關系,功能布局,空間組合等大方向問題,運用粗線條表達。在方案成型階段,需要清楚表達不同房間的形狀、門窗位置、庭院的構成要素,剖面形態、立面處理等。此時,勾畫草圖要大體符合比例尺,又不必過于精確。在方案深入階段,應按正式圖要求,全面表達平立剖面的設計內容。一些輔助線條如柱網、軸線,畫錯了也不必擦去,線條交接不必嚴謹,可以交叉出頭,以充分表現快速繪圖的瀟灑。因此,恰當表現內容是設計者走向成熟的標志之一。
最后,巧用工作模型。用于方案研究的工作模型包括環境模型、構思模型、方案模型。后兩者的運用對于提高設計效率尤其重要,它的作用一是把初步構思通過粗略的體塊表達出來,使抽象思維轉化為具象的形體。二是通過工作模型反作用于思維活動,促進思維的下一步決策。在建筑設計日趨多元化、復雜化的今天,要想很快把握空間形體,并正確表達設計構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必須借助工作模型來進行方案研究。就工作方法而言,方案的修改可以通過體塊的變動、體塊的加減,以此高效地調整方案設計。
參考文獻
[1]沈福熙.建筑方案設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
[2]黎志濤.建筑設計方法入門[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