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機械制造工業技術也得到了很大進步,特別是移動式內導柱模具技術在機械制造中的應用更是促進了機械制造業的發展。這種技術主要就是在一塊面積比較大的金屬板上的任意位置進行擊壓成型以及分離裁切技術,能夠有效地解決機械設備受到工作臺的限制而沒有辦法在金屬板上的任意位置進行沖裁的問題。
關鍵詞:移動式內導柱模具;機械制造;應用
1 概述
在機械制造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需要在大面積的不銹鋼板材上剪裁幾個形狀特殊的孔,這對于當前的技術來說成為了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傳統的剪裁技術不僅裁剪不出來,就算裁剪出來了邊緣也會出現鋸齒類的問題。如果是使用銼刀的話,很難銼成所需要的形狀,使用砂輪機就難以實現了,其中一方面所需形狀中會有一些很難達到的角度,砂輪機難以打磨到位,另一方面金屬板、鍍鋅板等在砂輪機切割的過程中會因為摩擦產生的熱量在板材上留下一些痕跡,甚至是燒壞板材,造成浪費。通過研究人員的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如果能夠設計出類似冷沖裁的方法就能夠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產生。當前,有很多的科研項目單位需要制作粗大型的金屬箱,而且形狀各異,在生產的過程中都會因為操作臺的限制而沒辦法滿足要求。實踐出真知,移動式內導柱模具能夠剪裁出所需要的形狀,不僅能夠增加批量生產,還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在實際的應用中,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我們也應該在實際的生產工作中不斷地優化這項技術,改進其不足的地方,滿足機械制造的需要。
2 對策與措施
移動式內導柱模具針對大薄板進行分離裁切和擊壓成形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如圖1所示(產品樣件)。
圖1 模具結構與應用
(1)模具結構:上模板(凸模)、下模板(凹模)、導柱、導套等組成一體,構成模架,依靠模架把沖模的工藝零件聯接起來,使之構成完整的沖模結構。如圖2所示。
1、凸模墊塊;2、凸模(上模);3、導柱(大小不同直徑);4、凹模(下模);5、固定螺絲;6、底座;7、導套(大小不同直徑)
圖2
(2)它與傳統的模架導柱的安裝位置不同,是相反地把導柱安裝在上模板,把導套安裝在下模低座。(3)移動式內導柱模具的導柱安裝在凹凸模中間。避免了因模架導柱在凹凸模外兩側面限制了大面積板材加工導形時被限制。(4)其中上下模板可用來安裝模板及導柱、導套、墊板、脫料板、固定板及凹凸模等零件。導柱和導套分別安裝在上下模板上并穿過凹凸模具。上模安裝導柱,下模安裝導套,用以連接上下模板并在擊壓裁切剪切的過程中起導向作用,以保證凹凸模工作時的平衡正確位置。(5)在金屬板材上的中央位置(也可以稱為任意位置)用電鉆在導柱之間鉆一個孔,這個孔的外徑尺寸約為零點五毫米,然后將位于上面模內的導柱插入到鉆的這個孔,套入位于下面的兩個模套內,等組裝穩定之后在進行確定需要裁剪尺寸的合適位置,再在上面的模板上放置一個墊塊,用大春用力的敲擊墊塊位置使得上下模板能夠以導柱作為依托,平穩的沖擊出所需要形狀的孔。如圖3所示。
圖3
(6)移動式內導柱模具還能夠完成對已沖裁的異形孑L的邊緣進行做卷拉卷邊工藝的加工。如圖4所示。
圖4
(7)所有移動式內導柱模具的整體尺寸都應該以所需要挖去的形狀尺寸的大小而相應變化來取決大小。(8)依據有關文獻和生產實踐積累的經驗是:內導柱外徑與沖擊剪裁邊緣輪廓之間(間距)是板厚的3-5倍。(9)導模和導柱都有各自的直徑,凹凸的方向和穩定性和這兩個部分的直徑有直接關系,如果導柱的方向和大小不同,那么就不能夠和導套之間精準配合,進而導致整個設備無法正常運行。(10)在凹凸模結構設計中采用臺階式的方法,使沖裁刃口過程板的厚度后,其凸模(上模)最大輪廓已進入凹模留在凹模的凸模是小于凹模的內輪廓,同甘共苦時也小于大板上已沖裁后的形狀內輪廓邊緣,所以大板可以隨意向上拿開,凸模(上模)的脫料問題得以自然解決了。(11)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不能只是按照傳統的方式進行組裝。為了保證模具生產的效率和質量,延長生產設備的使用年限,導模和導柱之間必須能夠高精準的組合,各個部分都在正確的位置,如果不確定精度可以參照《模具技術問題》。(12)對凹凸模的間隙要求:下模(凹模)的間隙值應取大值可延長模具使用壽命,其它根椐不同板材厚度而決定其間隙并且按參考文獻《板金沖壓工藝手冊》。
3 結束語
文章主要對移動式內導柱模具技術進行分析和闡述,這種技術的優點在于結構設計的比較簡單,使用起來也比較方便,使用年限長,成本較低,沖壓的精度超過了國家精度標準。相比傳統的沖壓方式,這種方法不僅能夠保證產品質量,還能夠在板材上不留下破壞的痕跡。通常用于沖壓件數不多以及試驗性生產總,其沖模結構簡單合理,可操作性強。使用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地解決因為機械設備工作臺的限制而沒有辦法對大面積板材進行任意位置切割的問題。對整體模具的設備中這種技術簡單操作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能夠大大地提高產品的生產質量和效率,減少了企業的成本投入,對整個機械制造行業的技術提高有推動作用,也填補了機械模具生產中的一項空白。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這種模具生產技術能夠得到業內人士的廣泛推廣,不斷得到優化和進步。
參考文獻
[1]彭建聲,秦曉剛.模具技術問題[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6:480.
[2]梁炳文.板金沖壓工藝手冊[M].國防工業出版社,1989: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