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奶牛在產后第7、9、11天進行子宮投注抗生素或復合中藥制劑以考察其對產后子宮內膜炎的發生及產后繁殖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產后早期進行子宮投注復合中藥和抗生素能夠降低產后子宮內膜炎的發病率,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產后首次發情及配種間隔,提高了產后100 d內受胎率,復合中藥效果顯著(P<0.05)。對奶牛進行產后早期子宮投藥能夠降低子宮內膜炎的發病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奶牛產后的繁殖性能。
關鍵詞:奶牛;子宮內膜炎;繁殖性能
中圖分類號:S85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09-2163-03
當前制約奶產業發展的主要疾病是奶牛不孕癥,而60%~90%奶牛不孕癥是由產后子宮內膜炎引起的。在中國奶牛由于產后子宮內膜炎導致的不孕約在50%以上[1]。而美國每年因奶牛子宮炎癥導致的不孕癥造成的經濟損失近2.5億美元。目前對于該病治療方法主要有子宮內投注抗生素治療、中藥治療、免疫多糖治療、激素治療等,然而一旦發病,治療效果往往不理想,差異也較大,而且治療起來將費力費時,會嚴重影響產后子宮的恢復過程,從而延緩產后首次配種時間,增加空懷天數,降低繁殖效率,嚴重時造成不孕。
如果在產后一定時期內及時采取一些措施,特別是一些對奶牛自身無毒無副作用,不影響子宮恢復且能夠長期使用的藥物來預防奶牛產后子宮感染,從而促進胎衣及惡露排出,恢復卵巢功能,促進子宮復舊。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夠縮短奶牛產后首次發情間隔及首次配種間隔,減少空懷天數,從而提高奶牛產后的繁殖性能。因此本研究采用西藥得米先和天然復合中藥分別對產后奶牛進行早期子宮投注以期降低奶牛產后子宮內膜炎的發病率,并能夠促進子宮和卵巢機能恢復,縮短奶牛產后首次發情、首次配種間隔,提高受胎率,從而促進產后奶牛繁殖性能的恢復,為提高產后奶牛的繁殖力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動物
隨機選取30頭產前體況評分在2.5~3.5分之間的3~5胎次荷斯坦奶牛。隨機分成對照組、中藥組、 西藥得米先組,每組10頭。對照組產后不采用任何處理。試驗組分別在產后第7、9、11天進行子宮投藥。
1.2 試驗藥品
黃芩苷HPLC≥90%(四川省什邡市健福植物原料有限公司),硫酸小檗堿HPLC≥97%(四川省什邡市健福植物原料有限公司),天花粉提取物20:1(南京澤朗醫藥科技有限公司),
得米先(批號:90453024E,200 mg/mL,美國輝瑞公司)。
1.3 試驗方法
1.3.1 中藥制備方法 中藥制備:量取300 mL醫用雙蒸餾水,溫熱。稱取天花粉、黃芩苷、小檗堿各5 g,用醫用雙蒸水,配制成為乳濁液,藥物總濃度為5%。高壓鍋滅菌30 min,冰箱4 ℃保存,備用。得米先(200 mg/mL)直接應用原液。
1.3.2 給藥方法 在奶牛產后第7、9、11天分別按組別進行子宮輸藥,用50 mL注射器分別吸取30 mL上述藥物,將輸藥槍送入子宮內,手法與人工授精相似。子宮投藥后,觀察并且記錄子宮內膜炎感染的牛只并跟蹤記錄奶牛產后平均首次發情時間、首次配種時間及100 d內受受胎率。
1.3.3 子宮內膜炎判定 最后一次投藥結束后每隔5 d檢查一次直到產后35 d。本研究子宮內膜炎判定標準以外陰排出黏液,色灰白混濁,不能拉絲或含有絮狀物;直腸檢查子宮角增粗或內有波動感,子宮壁肥厚柔軟,彈性降低,子宮收縮力明顯減弱;陰道檢查子宮頸開放,陰道部腫脹、充血,有分泌物,陰道內流出惡臭的分泌物為依據。
1.4 統計方法
應用SPSS13.0進行統計處理,數據以平均數±標準差來表示。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后早期子宮投藥對奶牛子宮內膜炎發生的影響
由表1可知,對照組奶牛產后患子宮內膜炎的有3頭,發病率達30%;得米先組中有1頭發病,發病率為10%。中藥組產后35 d內無子宮內膜炎感染者,發病率為0。
2.2 早期子宮投藥對奶牛產后繁殖性能的影響
由表2可知,對照組:產后奶牛無論是首次發情時間還是首次配種時間都是最長的,分別為65.30 d和87.40 d。得米先組:此試驗組中一頭牛由于產后腹瀉、便血而淘汰。奶牛產后首次發情時間和配種時間都少于對照組,分別為59.67 d和76.34 d,但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P>0.05)。中藥組: 奶牛產后首次發情時間和首次配種時間分別為50.80 d和60.80 d,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 但與得米先組差異不顯著。對照組、 中藥組、 得米先組100 d內受胎率分別為70.0%、 80.0%、 77.7%, 兩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 試驗組之間無顯著差異。
3 討論
得米先主要成分為土霉素,除此之外還包括免疫增強劑、緩釋劑,對革蘭氏陽性細菌、革蘭氏陰性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螺旋體和某些原蟲都有抑制作用。此次試驗中藥混合液由黃芩苷、小檗堿、天花粉3種成分構成。黃芩苷是從黃芩根中提取分離出來的一種黃酮類化合物,具有顯著的生物活性,具有抑菌、利尿、抗炎、抗變態及解痙作用;小檗堿又稱黃連素,一種常見的異喹啉生物堿,廣譜抗菌,體外對多種革蘭陽性及陰性菌均具抑菌作用,其中對大腸桿菌、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金葡菌、霍亂弧菌均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天花粉可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具有清熱生津、消腫排膿的作用。3種天然中草藥組合在一起,不但沒有副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子宮和卵巢功能的恢復,而且還具有較強的殺菌、抑菌作用。因此,中藥制劑被廣泛用于奶牛產后子宮及卵巢的保健。楊玉成等[2]在奶牛產后2 h內,給子宮投中藥,結果使奶牛的產后子宮感染率降低,胎衣不下率顯著下降,受胎率顯著提高,發情時間縮短。朱其蘇[3]利用純中藥制劑“宮凈”、“宮凈油”,在奶牛產后子宮投藥,結果使奶牛產后子宮內膜炎顯著下降,子宮恢復時間縮短,子宮異物減少。佟恒敏等[4]用中藥宮炎清對39頭產后奶牛進行子宮內膜炎預防試驗,結果表明對青年奶牛的子宮內膜炎預防效果可以達到100%,對成年奶牛的預防效果為91.30%。本試驗分別對產后奶牛子宮投注得米先和中藥制劑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產后子宮內膜炎的發生,得米先組效果弱于文獻報道效果(存在產后子宮感染較為嚴重的牛只),而中藥組的效果較為理想,與以上報道基本一致。
西藥得米先僅具有殺菌、抑菌的作用,對子宮和卵巢無保健作用,而復方中藥成分復雜,除了具有殺菌、抑菌作用外,還含有一些能夠改善微循環,促進子宮和卵巢活動的有效成分,因此產后早期子宮投注中藥還可能會加快產后子宮復舊和卵巢機能恢復,縮短產后首次發情及配種間隔,提高配種后受胎率。有資料報道給產后奶牛服用中草藥制劑“祛衣散”后,服藥處理3個情期發情配種有效率和受胎率相比對照組都有所提高[5]。熊三友等[6]用復方益母草(益母草、紅花等)液加1%痢菌凈預防奶牛子宮內膜炎效果較好,并且在產后3個情期內的發情率明顯提高。劉深廷等[7]對奶牛使用自配的復合中藥方劑后能夠促進惡露排出,促進產后卵泡發育和產后首次發情。宋大魯等[8]用中藥給產后奶牛子宮內灌注,能促進奶牛提前發情、排卵,總發情率達94.9%,總受胎率79.4%。另外,許美解等[9]在奶牛產后應用中草藥飼料添加劑后得到奶牛產后首次發情時間為38d左右,首次配種時間為54 d左右。李華榮[10]應用復方淫羊霍注射液使后奶牛產后首次發情時間為42 d左右,首次配種時間為58 d左右。本試驗中藥組對奶牛產后繁殖的恢復效果不太理想,雖然產后首次發情時間、首次配時間都有所減少,100 d內受胎率也高于對照組,但是上述報道還有一定差距。原因可能是中藥組分不同,促進子宮及卵巢機能恢復的成分相對較低;給藥途徑不一樣,給藥時間長短有差異,另外還與奶牛本身個體差異有關。
總之,對奶牛產后進行早期子宮投藥能夠降低產后子宮內膜炎的發病率,中藥和西藥得米先效果都較好,前者略好于后者;另外,早期進行子宮藥物投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奶牛產后繁殖性能的恢復,復方中藥的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 牛建榮,楊國林,熊三友,等.母牛不孕癥的病因概述[J].中獸醫醫藥雜志,1998(4):17.
[2] 楊玉成,張云海,黃廣明,等.中藥預防奶牛胎衣停滯試驗[J].中國獸醫雜志,1993,19(2):29-31.
[3] 朱其蘇.中藥“宮凈”、“宮凈油”可防治奶牛子宮內膜炎[J].中國奶牛,2002(3):15-20.
[4] 佟恒敏,郭世寧,張秀英,等.宮炎清防治奶牛子宮內膜炎的效果觀察[J].黑龍江畜牧獸醫,2002(6):31-32.
[5]蔣兆春,蘇德輝,瞿永前,等.中草藥防治奶牛胎衣不下研究[J].江蘇農業學報,1997,13(3):182-184.
[6] 熊三友,楊國林,趙青云,等.中草藥防治奶牛產后子宮內膜炎[J].中獸醫醫藥雜志,1988(1):1-2.
[7] 劉深廷,劉景義,郭全勝,等.中藥對奶牛胎衣不下的防治及產后生殖機能的影響[J].中獸醫醫藥雜志,1997(5):6-9.
[8] 宋大魯,宋金斌,胡元亮,等.中藥促孕灌注液的研制和應用[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7(3):115-119.
[9] 許美解,何華西.中草藥飼料添加劑對奶牛繁殖性能的研究[J].家畜生態學報,2010(2):79-82.
[10] 李華榮.復方淫羊霍注射液促進奶牛發情的效果觀察研究[J]. 畜牧與獸醫,1981(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