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十堰市中藥材資源概況、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十堰市中藥材產業的發展對策,通過建立標準化示范基地,完善種子種苗監管體系,制定區域道地中藥材品種目錄,以GAP示范基地創建為方向,著力培植龍頭企業,實行訂單生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等措施,以推動十堰市中藥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中藥材;產業發展;對策;十堰市
中圖分類號:S567;F323.2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09-2284-05
近年來,在湖北省十堰市委、市政府的強力推動下,中藥材產業正成為十堰山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匹“黑馬”,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目光。湖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文件,支持鄂西北山區重點發展道地中藥材,希望將其建成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優質藥材生產基地;湖北省農業廳將秦巴山區確定為中藥材產業發展的重點區域,支持在武當山地區建設10萬hm2中藥材板塊基地;十堰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打造“中國武當藥谷”的宏偉設想,并為此將中藥材列為“四百萬”特色產業建設工程之一,從多方面予以重點支持、大力推進,希望通過3~5年的努力,建成10萬hm2中藥材種植基地,形成產值達百億元的現代中藥產業。十堰各縣市紛紛響應、配合,將中藥材列為重點產業,加大建設力度,力爭有所突破。發展中藥材產業,目前在十堰市可謂占據天時、地利、人和。
1 十堰市中藥材發展現狀
1.1 歷史久,影響大
十堰市是鄂、豫、陜、渝四省市毗鄰地區惟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秦巴山片區連片扶貧開發區和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屬中國內陸腹地中央山區。據統計,2013年鄂、豫、陜三省中藥材種植規模已達70萬hm2,產值逾120億元。
中藥材在十堰市有悠久的種植歷史,李時珍《本草綱目》中70%的中藥材來自十堰市[1],現已制成中成藥的有500種以上。據初步統計,2013年十堰市中藥材總面積7.7萬hm2,其中野生采挖面積4.1萬hm2,人工種植面積3.6萬hm2,初步形成了以南部山區為主體,高、中、低山相結合的中藥材產業帶。早在20世紀60年代,十堰市竹溪縣就被國家確定為“黃連之鄉”,房縣為“黨參之鄉”,鄖西縣為“黃姜之鄉”,竹山縣為“肚倍之鄉”。武當山著名的藥材有七葉一枝花、頭頂一顆珠、江邊一碗水、文王一支筆等,黃芩、靈芝、金叉等名貴藥材都是古代皇宮里的貢品。
1.2 種類多,儲量大
據資源普查和近年來植物檢測普查資料顯示,十堰市境內中藥材隸屬226科,其中,植物類161科723種;動物類65科81種;礦物類16種。現種植主要品種28個,面積333 hm2以上的有21個,總面積近6.7萬hm2。其中,基地面積1.3萬hm2以上的有木瓜,0.7萬hm2以上的有杜仲、肚倍、黃姜,667 hm2以上的有金銀花、黃連、玄參、連翹、板藍根、柴胡、桔梗、丹參。按產量分,除以上品種外,年產量在1 000 t以上的還有絞股藍、蒼術、川烏、貢術、白術、白芷、葛根等;年產量在500 t以上的有白芍、草決明、無花果等;道地中藥材中黃連、桔梗、玄參產量都在3 000 t以上,蒼術、柴胡、連翹在1 000 t以上,黨參在100 t以上。
1.3 分布廣,品種多
十堰市山場面積遼闊,立體氣候特征明顯,中藥材資源豐富,素有“天然藥庫”之稱,在中草藥界有“北有長白山,南有武當山”之說,全市五縣一市均有分布。現已查明的十堰中藥材品種達2 518種,“十二五”期間全市中藥材面積可達到10萬hm2。
1.4 定規劃,建基地
利用獨特的生物資源,大力開發十堰市生物醫藥產業,著力打造“中國武當藥谷”,加速推進生物產業園建設,對培植“一主四大”支柱產業、優化十堰市產業結構、打造區域性中心城市、統籌城鄉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十堰市委、市政府將中藥材作為“四百萬”重點特色產業工程之一,加大了培植力度。
一是制定了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發展目標,即到2015年基地種植規模達到10萬hm2,2020年達到13萬hm2;到2015年,全市生物醫藥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其中,種植環節產值20億元以上,加工業產值50億元以上,營銷及服務業產值達到30億元以上;到2020年,全市生物醫藥產業產值將達到350億元以上,其中,種植環節產值70億元以上,加工業產值200億元以上,營銷及服務業產值80億元以上。二是各級政府都成立了中藥材產業辦公室,主抓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技術、市場信息等產業開發。三是市政府設立了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并整合退耕還林、土地整治、扶貧開發、農業板塊基地等各種渉農項目資金,采取“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辦法,支持中藥材產業開發。四是引導發展“訂單產業”。通過市場引導,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由企業根據需要與藥農簽訂合同,通過訂單的形式建立原料基地。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難以做到一帆風順,發展中藥材產業更是如此。在十堰山區,雖然山場面積大,森林植被好,小氣候條件優越,中藥材資源豐富,道地藥材種類多、貯藏量大,農民采挖、種植、利用歷史悠久,這些優勢古已有之;重視、支持、發展中藥材產業,在十堰及其各縣市也并非始于今日。然而,十堰的中藥材產業時至今日,仍然沒有能夠像茶葉產業那樣,數十年長盛不衰,逐步發展成為一方的支柱產業。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2.1 中藥材種子(種苗)質量堪憂
一是中藥材管理部門缺位,行業管理和質量監督幾乎是空白,中藥材源頭呈現種源混亂、種質混雜“兩混”狀態。至今,沒有詳細把中藥材種子(種苗)管理納入《種子法》管理具體范圍。現行法規如《藥品法》,并未涉及中藥材種子(種苗)新品種,中藥材介于農作物與藥品的邊緣地帶,各個部門都在管,其實都不管,中藥材質量很難保障。二是缺少專門的種源基地。目前,十堰市各地中藥材都沒有系統地開展良種繁育、提純和生產示范工作,良種繁育技術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藥材種子只是藥材生產的附屬品,處于部分農戶“自繁”階段,沒有建立中藥材良種繁育技術規程和專業化的良種繁育基地。目前使用的中藥材種子,除藥農自留種外,其他均為市場上購買的中藥材商品作為種子使用,因此,難以保證種源質量[2]。
2.2 人工種植的中藥材品質達不到要求
截至2013年底,十堰市中藥材面積7.7萬hm2(人工種植4.1萬hm2,野生采挖3.6萬hm2),在全市人工種植的4.1萬hm2中藥材面積中,主導道地品種30余個,但檢測數據顯示,人工種植的中藥材有60%的品質都達不到藥典要求。一是由于部分地區對中藥材“道地性”缺乏認識,盲目種植依然存在,許多不適宜地區也種上了道地藥材,造成藥材品質嚴重退化,質量嚴重下降。二是種植年限不夠,盲目采收。不同的采收時間直接影響中藥材有效成分的含量。有的生長年限越長,有效成分含量越高;有的生長到一定年限,有效成分含量就達到峰值,隨后又呈下降趨勢;有的在某一季節或某一時期含量較高,其他季節均較低。一些藥農違反藥材生長規律,盲目采收,甚至為了短期追求經濟利益,不到生長年限就采收,藥效成分含量大打折扣。
2.3 種植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低
目前,十堰市中藥材種植缺乏有效的指導和必要的資金支持,僅有“房縣北柴胡”通過了GAP認證,中藥材種植仍然以分散的農戶為主,種植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低,抵抗風險能力差。多數農民停留在經驗種植,缺乏對市場信息的了解,難以把握市場,自身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護,種植積極性不高,難以形成規模化種植和打造品牌中藥材[3]。
2.4 中藥材產業鏈銜接不夠緊密,中藥材種植缺少大企業帶動
由于缺少大企業帶動,十堰市中藥材種植區域分散,規范化、規模化程度不高,產量和質量不夠穩定。同時,中藥材原料對外依存度高,藥材加工企業及全市5家三甲醫院大量使用外地中藥材原料,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生產之間未能形成配套的產業鏈,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得不到充分的開發利用。
2.5 中藥材轉型發展沒有得到生態補償,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超標嚴重
十堰市地處于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也是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種植業上對農藥、化肥的使用量進行了嚴格控制,但由于沒有建立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加上農戶對重金屬、農藥殘留知之甚少,盲目施肥、大量使用農藥現象仍然普遍存在,造成中藥材重金屬、農藥含量超標嚴重,影響了藥材質量,也無法進入國際市場。
3 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對策
3.1 指導思想
堅持科學發展觀,以南水北調中線核心區產業建設和十堰市委、市政府“四個百萬”工程建設為契機,以“中國武當藥谷”打造為主線,以中藥材標準化基地建設為載體,以市場為導向,以大戶為實體,以企業為主體,以產品為核心,加快構建中藥藥源生產體系、中藥新藥研發體系、中藥加工生產體系和中藥市場營銷體系,實現中藥材種植基地化、規范化、制藥企業現代化、藥品生產標準化、中藥產品品牌化和醫藥市場國際化;通過中藥產業的快速發展,使之成為十堰市特色經濟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長極,帶動十堰市經濟全面振興,促進全市經濟跨越式發展。
3.2 堅持原則
突出重點區域,科學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品種,堅持合理搭配;注重野生名貴中藥材保護,加強人工繁育與栽培研究;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改善藥材產區環境條件;堅持與時俱進,發展新型中藥材產業;堅持穩步推進,持之以恒地發展。
3.3 發展措施
3.3.1 建立優質種苗繁育和標準化示范基地,完善中藥材種子種苗監管體系 在中藥材主產區竹溪、房縣、竹山等縣(市區)建立優質道地中藥材種苗繁育和標準化示范基地,選育適宜大面積種植的主導品種。實施“由政府負責組織和協調、科研單位負責現代種苗繁育技術研究、龍頭企業負責優質種苗規模化繁育推廣”的工程化中藥材種苗繁育聯合體組織模式[2],實行“六統一”即統一建設規劃、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技術規程、統一材料配置、統一產品收購、統一管理模式,培養一批具有專業技術能力的人才,按照GAP的要求編制一套完整的《標準化操作規范》,從源頭上解決質量問題,輻射帶動農戶規范化種植,促進全市中藥材產業提速發展。鑒于目前中藥材種子種苗監管不到位,市場混亂的情況,建議將中藥材種子種苗納入農業種子種苗監管體系,加大宏觀調控、監督執法力度,確保中藥材種子生產流通質量。
3.3.2 確定區域最適種植的中藥材品種,保證種子種苗質量 十堰市道地藥材品種比較多,名貴珍稀品種也不少,可供開發的藥材資源更豐富,但是既有較大規模,市場前景好,又是傳統道地藥材的優勢品種并不多[4]。據調查,十堰市比較適合山地南北氣候帶種植的主要中藥材品種有黃連、金銀花、銀杏、黨參、柴胡、白芨、葛根、桔梗、肚倍、杜仲、蒼術、丹參、木瓜、黃姜、天麻、黃精、板藍根、獨活、射干、白術、白芷、絞股藍、白芍、百合、玄參、連翹、知母、麥冬、夏枯草、魚腥草等30余個。結合此類品種,科學劃分種植帶,并盡快制定十堰市區域中藥材分布圖,確定區域性種植品種目錄,防止出現盲目引種、無序種植,保證中藥材質量,避免造成資源浪費,另外要加大藥農培訓力度,對于種植相對集中的地方,要設立專門的中藥材種植技術服務機構,在種植、采收、初加工方面提供有效的技術指導,確保藥材科學種植、科學采收,保證藥材質量。
3.3.3 以GAP示范基地創建為方向,提升基地素質 十堰市各地要根據本地資源優勢和生產實際,做好調研規劃,培育區域特色的中藥材產業,優化區域布局。重點發展道地藥材,加快中藥材規范化基地建設,積極發展特色藥材品種和開展藥材加工。全市有計劃地扶持建設和完善一批技術含量高、示范帶動性強的生態高效中藥材生產示范基地。對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品種和已通過國家GAP認證的品種,應加大品牌創建力度[5]。對主栽的黃連、金銀花、柴胡、丹參、黨參等草本藥材品種集中連片5.3 hm2以上,“七葉一枝花”、“江邊一碗水”等珍稀藥材品種集中連片0.7 hm2以上,銀杏、紅豆杉、杜仲、木瓜等木本藥材品種集中連片4.0 hm2以上,單個品種種植面積0.3 hm2以上的種植大戶,推廣藥-稻輪作種植模式集中連片2.0 hm2以上,獲得中藥材種植GAP認證、農業標準化認證和無公害、綠色基地認證的應給予重點扶持和獎勵。
3.3.4 培植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實行訂單生產 要把培育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作為推進中藥材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鼓勵、引導湖北神農本草、湖北天圣康迪制藥、武當生物科技等現有龍頭企業,采取自建基地、訂單種植和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與種植戶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在保護和調動廣大種植戶積極性的同時,加快提升企業自身實力。同時,引導和發展包括涉及中藥材產銷各環節的種植協會、加工協會、運銷協會等各種中介服務組織,組織農戶、加工戶、運銷戶、技術部門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發展的利益共同體,進行訂單化種植、規范化生產、規模化加工、集約化經營,健全、壯大中藥材產業鏈,提高中藥材產業開發的水平和效益。
3.3.5 發展生態種植模式,提高道地中藥材品質 運用生態農學、工程農藝措施等科學原理和技術,按照作物適宜生長條件、藥材生長原理,采取“輪作換茬”模式,如“糧-藥”輪作,不同品種的“藥-藥”輪作等種植模式對道地中藥材實行合理輪作。在套種模式上,“間作套種”選用“菜-藥”間作,“高矮稈藥-藥”間作,“糧-藥”套種等。通過生態種植,著力提高藥材品質。
3.3.6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提倡使用有機肥和生物農藥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設立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對于在中藥材種植過程中使用有機肥和生物農藥的給予一定獎勵,形成中藥材生態化、無害化、科學化的種植氛圍,提高藥材質量。
3.4 風險規避
3.4.1 堅持因地制宜,立足特色,在高山種植 一是氣候條件適宜。高山春季氣溫回升慢,夏季溫差大,秋季降溫快,冬季封凍早,氣候冷涼濕潤,年有效積溫偏低,作物生長期較短,不適宜種植喜溫喜光的高產農作物。但這種氣候條件,恰恰適宜多種中藥材生長。特別是一些對環境要求較為苛刻的名貴中藥材,如黨參、當歸、黃連等,只能在高山種植。二是土壤條件適宜。高山多為棕壤、黃棕壤或灰包土,一些緩坡地土層深厚,土質微酸性,疏松肥沃,富含有機質,基本無沙礫碎石,非常適合一些根莖類藥材生長。三是比較效益高。高山受積溫限制,只能種植玉米、土豆、大豆等作物,每公頃產值一般在1.5萬元以下。而種植中藥材,每公頃產值一般在3萬元以上,高者甚至達到3萬~4萬元。四是市場競爭力強。高山種植糧食作物產量不穩,成本偏高,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由于很多藥材低山不能種植,有的低山雖能種植,但產量、品質都不如高山,因此高山種藥材市場競爭力明顯更強。五是有良好的發展基礎。高山有豐富的藥材資源,有傳統的種植習慣,有經驗豐富的藥農,因此發展中藥材只要虛心學習、善于總結,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3.4.2 堅持當地常年栽培的道地藥材為主,科學合理搭配種植 發展中藥材,很多初入行者最關心的是市場行情與藥材價格。在藥材種類選擇上,不少人認為只要種植眼下行情好、價格高的藥材就能賺錢,因此什么藥材漲價高、價格貴就種什么,其實這種想法是十分片面的。首先中藥材價格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經常波動,甚至每年、每月、每天都在變化,而且波動幅度較大。而中藥材從種到收少則數月,多則2~3年甚至4~5年,到藥材收獲時,價格可能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一些價格偏高的藥材,很可能因為人們盲目跟風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價格已由高峰跌入低谷。其次,中藥材對種植環境要求較嚴。多數情況下,易種、高產的藥材價格都不高,價格高的名貴藥材對環境要求都非常嚴,而且種植難度較大,生長時間較長,產量較低。因此緊跟市場,盯住價格種藥,理論上可行,但在具體實踐中往往風險更大。正確的做法是,在種植前深入當地藥材主產區,尋找種植、購銷大戶,認真做好調查研究,堅持種植當地藥農常年栽培的“道地藥材”。這類藥材一是對當地環境適應性好,能夠確保種植成功;二是藥效穩定可靠,能夠確保銷售順利;三是經過藥農長期選擇,優勢突出,價格穩定,效益較好。此外,要突出主導品種,科學合理搭配。主導品種可選擇2~3個當地種植歷史悠久,且種植面積大、產量穩定、品質上乘、優勢突出、前景看好的品種,搭配種植3~4個輔助品種,此外還應注意將高稈藥材與矮稈藥材搭配,當年生藥材與多年生藥材搭配,草本藥材與木本藥材搭配,必要時還應將中藥材與農作物搭配,盡量做到科學間套、長短結合、主次分明、優勢互補,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這樣“東方不亮西方亮,此藥價跌彼藥漲”,就可將風險降到最低。即使藥材價格經常波動,從長遠看仍能獲得理想效益。但對外來引進品種一定要持謹慎態度,在經過2~3年試種,確信療效確切、質量可靠、產量穩定、效益較高后才能擴大種植,切忌盲目大面積推廣。
3.4.3 總結前人成功種植經驗,堅持改革創新 近年來,對農作物種植技術的試驗研究較多,推廣步伐較快,很多技術較過去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山區中藥材種植技術受所處位置偏遠,從事研究、推廣人員較少等多種因素影響,多年沒有大的變化。目前,中藥材種植形勢較過去已有很大的不同,一是要求各藥材產區建設標準化(GAP)種植基地,按照標準化種植,確保藥材質量穩定、可控;二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部分消費者對藥材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三是隨著高山人口流出外遷,撂荒地增多,藥農數量銳減,藥材已由小戶分散種植逐步轉為大戶專業化種植;四是各藥材基地雖然交通、信息條件較差,但較過去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五是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各種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藥、新材料、新模式、新成果不斷涌現。面對變化發展的新形勢,在種植技術上,既要借鑒已有的種植經驗,更要堅持與時俱進。首先,要按照市場和企業對原料的需求,實施標準化種植,保證藥材的品質。其次,要按照無公害農產品各項生產技術要求,減少農藥使用的次數與數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確保藥材質量安全;有條件的還可按照有機農產品生產技術要求,生產有機藥材以滿足高端消費需求。其三,要提高藥材種植、加工的機械化程度,減少對勞力的依賴,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控制生產成本。其四,要大膽嘗試、運用新科技,并在試驗取得成功的基礎上積極示范推廣,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藥材種植業。
3.4.4 堅持長線布局、穩中求進、持續發展 與種植糧食作物相比,種植中藥材成本相對較高,生長期偏長,栽培管理技術也有較大差別。因此初入此行者,不要受虛假廣告蒙蔽,指望通過種藥“一夜暴富”,一定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認真做好長遠規劃,扎實、穩步發展。前期要以小面積試種為主,目的是摸索、積累經驗。與此同時抓好種苗繁育工作,通過自繁自育保證種苗質量,減少調苗費用,降低種植成本,為后期發展夯實基礎,然后再逐步擴大面積。種植中藥材只要腳踏實地,穩中求進,著眼未來,長期堅持,就能夠盡量避免失誤、減少失敗,最終獲得理想效益。如果在經驗不足、基礎不牢的情況下急躁冒進,盲目大面積種植,很容易因成本過高、管理失誤,導致效益偏低,難以堅持,最終一敗涂地。
3.4.5 堅持規模適度,走專業化、合作化道路 首先,種植面積要適度。如果種植面積過小,既不便于管理,也不利于銷售,更難獲得效益;如果種植面積過大,超出了投入能力與管理水平,容易出現草荒、生長不良、產量低下、質量下降等問題,同樣難以獲得理想效益。因此,種植中藥材既不能謹小慎微,更不能貪大求洋,必須“量力而行”,根據種植經驗、投入能力、管理水平、勞力狀況等,確定力所能及的種植面積。其次,要把藥材當做“主業”。只有一心一意、全身心地投入,當藥材種植的“專業戶”,才能逐步由“外行”變成“內行”,才能把藥材種好,種出效益。其三,要有“合作共贏”理念。種植藥材最忌單打獨斗,必須通過示范、帶動,在一個區域形成規模。如果當地有收購、加工企業,最好依托企業解決種苗、服務、銷售、加工等問題,否則可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實現原料統購、產品統銷、機械統用、病蟲統防、技術同步、信息共享,依靠合作擴大影響,壯大規模,促進銷售,共謀發展,通過“抱團發展”降低成本,化解風險,提高效益,實現共贏。
參考文獻:
[1] 陳富超,楊 曼,李 鵬,等.十堰市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和對策[J].中醫藥導報,2010,16(11):101-102.
[2] 魏建和,陳士林,程惠珍,等.中藥材種子種苗標準化工程[J].世界科學技術,2005,7(6):104-108.
[3] 劉自林,王 艷,許伏新.安徽省中藥材種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安徽醫藥,2004,8(3):161-162.
[4] 林先明.恩施州中藥材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湖北農業科學,2006,45(4):475-477.
[5] 章承林,章建斌.湖北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2(4):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