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金屬礦產需求的不斷增加,我國在消耗大量資源的背景下也在加緊和找礦勘探。隨著經濟的深入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目前有關金屬礦的礦床及地質特點、礦化富集規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試對金屬礦礦床的地質特征及礦化富集規律進行分析,為下一步找礦及開發提供參考。
關鍵詞:金屬礦;礦床地質;礦化富集規律;探究
1 地質特點及概述
本礦區的地質構造主要是褶皺帶由北東向斜南西抑,其東西向是貴東巖體的北緣。礦區內部構造非常復雜,對于斷裂組有兩個,一為北東向,一為北西西向。主要的控礦的構造是北東向向北西西向斷裂。其巖漿巖的主題期是燕山第一期,進行物探推測,兩個巖的深部緊密連接,礦區內的巖漿活動非常強烈。此礦區內的金屬區南部主要分布東西向的貴東巖體,其北東主要是清嶂巖體,這兩種巖體都是復式巖基。礦區內的南側主要是燕山晚期的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其西側主要出露石英斑巖。在礦區中的工作區內的巖脈,發育以酸性和中性為主。許多地方都出現了礦化閃長巖以及閃長玢巖。例如,方鉛礦和閃鋅礦呈現出侵染狀,以及星散狀等的分布。
對于本礦區的地球化學特征進行探測,發現1:50000的水系沉積物的測量中的一些特征出現異常。主要是圈定子溝子坑異常。其異常呈面狀展開,面積大約有25k㎡,異常的強度較高,組成十分復雜。其中異常的面積特制值表簡要為特征值為Sn,面積為6k㎡,平均值為791.7WB/10-6,最大值為9294WB/10-6,襯度為7.92。特征值為Sb的面積為5.5k㎡,平均值為17.39WB/10-6,最大值為137.5WB/10-6,襯度為3.48。對Zn的特征值中面積為16.75k㎡,平均值為980.82WB/10-6,最大值為20940WB/10-6,其襯度為6.13。特征值為Pb,面積為16.75k㎡,平均值為742.44,最大值為10420,襯度為7.42。特征值為Ag,面積為16k㎡,平均值為1.99,最大值為19.2,襯度為6.22等。上述襯度是最大值與平均值的比值。
從以上數據中,可以發現,異常面積最大的是Sn,Pb,Zn,Ag。然后面積較小的有Bi和Be。然后自西向東,都呈現出W,Bi,Be,As ,Pb-Zn Ag組分分帶。從中顯示出異常區里有埋藏較淺的隱伏巖體。對于W,Bi,Be,Mo的異常,有可能在巖體的凸出地方,對于礦化分帶的反映從改組分分帶中也體現出來了。
土壤的測量異常特征值表中Pb特征值的一般含量為140~550×10-6,峰值為5495×10-6,平均含量為435×10-6,異常總面積為3.04k㎡。特征值為Ag,一般含量為0.3~0.7×10-6,峰值為21.4×10-6,平均含量為1.3×10-6,異常總面積為1.87k㎡等。從高強度的異常中看看出較明顯沿斷裂進行分布,對于沿F2-1的分布中異常在2km以上。對于沿F2-5的分布,其異常約為2km,是為沿北西西向的連續展布的。
2 對于金屬礦的礦床地質
此礦中的礦化帶分布,主要由于受控破碎帶,且呈現出北東向以及北西西向展布的。而鉛鋅礦體基本上是在礦區的北部地區,主要產在龍頭寨群下亞群及長坑水組的界面之附近。而對于錫及錫多金屬的有關礦體則分布于普查區的南部地段。含礦地層是寒武八村群組以及奧陶系下黃坑組、長坑水組和龍頭寨群上亞群、下亞群。其中礦帶的走向大約有2km,寬度為1.5km,主要有六條基本平行的排列在北東向斷裂及三條北西向、北西西向斷裂一起組成。至于單礦化的長度為200到1500m,其厚度為0.25至8.87m,它的產狀受到斷裂帶的嚴格控制。
其礦石的主要成分是錫石,磁黃鐵礦以及黃鐵礦、黃銅礦,然后又有一些方鉛礦和閃鋅礦等,非金屬礦物主要有石英、絹云母和綠泥石、以及螢石和方解石等礦石。對于礦石中的化學成分主要是錫。其中一些部分礦石還含有一些鉛鋅和銅。礦石的自然構造為角礫巖和破碎巖,呈現出塊狀和角礫狀的形態。對于圍巖蝕變較為強烈,特別是越靠近礦化帶,其蝕變就越強烈,主要是硅化及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等。它的蝕變主要呈帶狀的分布特征。
3 礦化的富集規律分析
本礦的礦化富集規律按照控礦及成礦的地質條件和礦化帶有關蝕變的情況,總結出來以下規律:對于礦區的礦體控礦因素主要是斷裂構造的控礦為主體,呈現出斷裂帶越大,其礦體的規模也就相應的越大,對于礦化也就更加連續,礦化就富集,例如對V1號的礦體就呈現此種規律。晚期的脆性的斷裂,其膨大部位一般礦化富集,其礦層越厚,礦化就越強。礦體的沿垂深方向對礦體的厚度在增大,其礦石的品位就有趨勢變富。其中,本礦區的鉆孔ZK1401所揭示的V1、V2就對此說明了此特點。
對于找礦的標志,主要經驗為:區內的斷裂本身即為礦體,所以,對于斷裂是找礦的第一個標志。鐵帽對于找礦也非常方便。在地表出現綠泥石化以及云英巖化和褐鐵礦化,找礦較為方便,因為綠泥石化和黃鐵礦化以及螢石化就是接近礦體的標志。
4 結語
對于該金屬礦的礦體主要是受到破碎帶的控制,其賦礦層是寒武系及奧陶系層。具有垂直分帶和水平分帶的現象。同時,對于圍巖蝕變及礦化富集具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對于找礦來說是找礦的主要標志之一。對于本礦區的構造及成礦的地質等情況來看,本礦的找礦前景仍有較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梁鐵剛.探討某金屬礦礦床地質特征及礦化富集規律[J].中國科技縱橫.2010(11):96-97.
[2]郭大鵬,劉祥龍,趙金洲,羅翔飛.陜縣葫蘆峪金礦床地質特征及礦化富集規律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11(13):217-218.
[3]鄭克麗.福建上杭太山頭銅多金屬礦化探異常特征及找礦遠景分析[J].福建地質.2010(02):120-122.
作者簡介:鐘紅英(1970-),女,廣東人,大學專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地質礦產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