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新版GMP中明確提出質量風險管理的概念,藥品生產企業需將這一工具逐步應用到藥品生產全過程,提高對藥品質量的控制。通過對質量風險管理原理及工具介紹,使質量風險管理真正廣泛的應用于藥品生產活動中。結果表明,合理的應用質量風險管理工具,可有效的減少對產品質量的風險和適時的控制人力、物力的投入。
關鍵詞:GMP;質量風險管理;應用
隨著《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2010年修訂)》的正式實施,標志著國內新版的GMP時代已經來到,它對藥品的管理要求也越來越嚴,并明新引入了質量風險管理的概念,但是在條款中,僅第二章第四節中三條條款對其進行了描述,但未對其具體應用進行描述。
根據ICH于2005年公布的《質量風險管理》指南,對質量風險管理程進行了描述,分為三個階段:
1 風險評估
該階段主要需解決三個問題
1.可能出錯的項目是什么?2.出錯的可能性有多少?3.出錯的結果是什么?
2 風險控制
該階段可能需考慮的問題:
1.是否風險超過一個可接受水平?2.什么方法可降低風險?3.效益、風險與資源之間如何平衡?4.風險控制措施是否有引入新的風險點?
3 風險評審
制訂一個評審或對事件進行監控的機制,以利于減少風險的發生。評審頻率應該取決于風險水平。
質量風險管理方法及工具有很多,例如:故障模式效應分析、故障模式影響與嚴重性分析、故障樹分析、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預先危險分析、風險排序及過濾等,但最為常見使用的為故障模式效應分析法(Failure Mode Effects Analysis),通過列出需優先考慮的風險并評估監督風險控制活動的有效性,可適用于設備與設施,并且可能用于分析一個制造運作,以及對產品和過程的影響評估。
ICH中對“風險”解釋為:由傷害發生的概率及傷害嚴重性結合而成,因此我們在應用風險分析工具進行風險評估時,可以將一個潛在風險按:風險“發生率”、風險“嚴重性”進行評分確認其風險大小,同時結合風險“可發現率”,對該風險進行最終確認,即:
風險水平=“發生率”分值ד嚴重性”分值ד可發現率”分值。
企業可根據自身情況,對風險水平進行分級例如:
同時,對“發生率”、“嚴重性”、“可發現率”的具體案例及分值進行定義,參考WHO的TRS-981附件2中質量風險管理指南(WHO guidelines on quality risk management),對“發生率”、“嚴重性”進行了如下說明:
發生率:
嚴重性:
相同,企業可對“可發現率”進行評分,例如:
1分——總可發現;
5分——不可能發現。
根據各項評分的結果,計算出風險水平,在完成風險評估以后,應對風險水平中等以上的項目,即不可接受項進行風險控制,制定CAPA管理,并對新采取的措施進行評審,是否降低了原有項目質量風險。
通過對質量風險評估的原則及工具的介紹,使質量風險評估更具有操作性,以便于使用人員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對具體項目進行評估及控制。通常情況下,在對某一項進行質量風險評估時,該項的“嚴重性”是不會有改變,我們一般通過降低其“發生率”或提高其“可發現率”來降低該項的質量風險。
參考文獻:
[1]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981 Annex 2- WHO guidelines on quality risk management[R].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3:61-92.
[2]ICH-Q9-Quality Risk Management[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S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REG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2005-11-09.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2010年修訂)[Z].2011-01-17.
作者簡介:鐘喻海(1981-),男,湖南郴州人,本科,研究方向:質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