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績效評價是進行環境管理的重要手段,而進行環境績效評價其關鍵在于其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指標選擇的準確性直接決定績效評價結果的有效性。本文基于壓力-狀態-響應(P-S-R)概念框架模型就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進行討論,并針對山東省的環境特點,初步構建了針對山東省的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關鍵詞: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山東省
1 引言
隨著各個國家部門對環境影響重視程度的逐漸加深,環境績效得到廣泛使用。環境績效(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就是組織對其環境進行管理所得到的可測結果,環境績效評價就是通過比較現有的環境狀況與已定的環境目標之間的差距進行對比來評價環境管理水平的方法,而在環境績效的評價過程當中,構建環境績效指標體系是基礎,決定了績效評價結果的有效性和準確性。現在,各國際組織包括世界銀行、UNEP、OECD、ADB等先后開展了很多與環境績效評價有關的環境評價研究,而且隨著環境對經濟作用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國家及地區也開始開展了環境績效評價。
2 環境績效指標體系的構建
進行環境績效評價時,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選擇適當的環境績效指標(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EPIs)。指標的正確選擇是進行有效績效評價的基礎,因此在選擇指標時,數據或信息應簡單明了,反映出評價地區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的優劣及其潛在原因的具體表征,本文選取環境績效評價指標所依據的理論基礎是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994年提出的P-S-R(壓力-狀態-響應)概念框架模型, 以人類活動、自然環境和政府部門以及三部分之間的信息傳遞、響應過程為模型,構建環境績效評估指標體系。
這一模型將人類活動和環境狀態,同時又包括政策響應都包含其中,而這三個環節正是制定決策和實施決策的全部過程。所以,依靠這一框架模型可以建立有效的環境績效評價體系,以期恢復環境質量或防止環境退化,。
3 山東省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山東省位于中國東部沿海,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發展迅速,山東自2002年GDP過一萬億元后,經濟一路穩步持續增長,山東201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首次邁上5萬億元人民幣臺階,在2014年全國31個省份GDP排名中,山東省更是位列第三,僅次于廣東省和江蘇省。然而,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會伴隨著資源的大量快速消耗和對環境的巨大影響:沿海地區水污染嚴重、大氣污染嚴重、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地下水過度開采導致地表下陷、土地退化、廢棄物隨意排放、省內氣候變化、機動車污染、漁業資源、濕地資源的破壞等都成為亟待解決的環境問題。
由此可見,這種依靠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擴張實現經濟增長的方式是制約山東省環境社會朝著可持續方向、集約型方向發展的主要障礙,經濟、環境、資源三個系統的協調發展已經成為山東省經濟向環境友好型發展的必要途徑,能有效的促進山東省經濟轉型,實現經濟社會良性發展。運用德爾斐( Delphi) 法即專家咨詢法篩選出山東省最突出的六個環境問題,即水污染、大氣污染、水資源短缺、廢棄物管理、土地退化問題和海洋漁業資源問題,山東省自然災害較少,人為破壞生態環境成為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本文中山東省的環境績效評價主要從這六個方面展開,按照P-S-R模型的因果邏輯關系,初步構建山東省的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3.1 水污染
壓力指標:工業廢水排放量,生活污水排放量,農業廢水排放量;狀態指標:河海流域檢測斷面水質等級,河流中主要污染物濃度;響應指標:工業廢水處理率,生活污水處理率,農業廢水處理率,水污染環境治理投資。
3.2 大氣污染
壓力指標:SO2排放量,PM2.5排放量,煙塵排放量;狀態指標:空氣中主要污染物負荷,主要城市空氣質量;響應指標:大氣污染源排放控制,空氣質量優化投資。
3.3 水資源
壓力指標:年平均降水量,地表水資源量,地下水資源量,過境水量和可利用水量在總水量中的比例;狀態指標: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人均水資源消耗量;響應指標:用水總量控制,地下水抽取量控制,地表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總量控制。
3.4 廢棄物管理
壓力指標: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與產生量的比例,工業危險廢物的排放量與產生量的比例,城市人口總數;狀態指標: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工業危險廢物的排放量,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響應指標: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危險廢物貯存率,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3.5 土地退化
壓力指標:人均耕地面積;狀態指標: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比例;響應指標:水土流失治理投資。
3.6 海洋漁業資源
壓力指標:漁業資源年捕獲量,沿海污水、廢棄物排放量;狀態指標:海洋棲息生物數量,沿岸近海魚群數量;響應指標:沿海污染治理投資,調整漁業結構,海產品捕撈量控制。
4 結語
環境績效評估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選擇不同的評價指標對最終的評估結果有直接的影響,壓力-狀態-響應(P-S-R)模型為環境績效指標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概念框架,依據此概念框架,研究山東省主要的環境問題,構建山東省的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為山東省的環境管理提供有效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Ruzicka I Technical Paper SEF 11 No.1.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EPA)system for GMS countries 2003.
[2]曹穎.CAO Ying 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以云南省為例[J].生態經濟,2006(05).
[3]吳春林.王雪青.劉炳勝 建設項目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工程管理學報,2011,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