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民建就是工業和民用建筑的簡稱,我國大多數的建筑都屬于這兩種類型。對于這兩種建筑類型來說,建筑結構中的抗震設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保證了建筑結構的抗震性才能確保建筑的安全穩定。本文主要分析了工民建結構中抗震設計的要點以及當前設計中存在的缺陷,結合實際的施工經驗提出了一定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工民建;結構設計;抗震設計
工民建的結構設計涉及到許多方面的工作內容,其中結構的抗震設計對建筑的整體功能和安全性都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為了保證建筑的質量和安全穩定性,在進行抗震設計時必須采用當前先進的手段和技術,從根本上保證施工人員及建筑使用人員的生命安全。
1 工民建結構中的抗震設計方法
1.1 以結構中的基本構造為依據
大多數的建筑一般都會采用鋼筋水泥的結構,在進行建筑的抗震設計時必須將這一結構特點充分的考慮進去,尤其是鋼筋的規格、大小、橫截面積等,并根據材料的強度來進行抗震方案的設計。在一般情況下,施工部門都會采取限制建筑樓層和高度的方式來達到提高建設抗震強調的目的。大多數采用磚混結構的建筑都會采取這種抗震設計方法。但對于橫縱墻的建筑結構一般需要對鋼筋水泥強度進行控制來起到確保建筑強度的要求。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將會有更多抗震設計的方案和手段出現,從而進一步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1.2 以建筑規劃和場地為依據
建筑場地的穩定性是確保建筑穩定性的基礎,因此在進行工民建結構的抗震設計時也必須將建筑場地的穩定性考慮進去。首先,在建設的外部結構設計時就要做好建筑間距、建筑空間、建筑外觀的合理設計和規劃。此外,還需要考慮到建筑設計過程中出現的位移和形變情況。建筑場地中的障礙物也會影響建筑的抗震性能,尤其是處在建筑出入口的障礙物將嚴重妨礙地震發生時人員的疏散速度,因此,對于建筑出入口的障礙物必須進行及時的清理,還應當適當提高出入口的高度和寬度,確保人員能夠及時的流通和疏散。
1.3 以建筑結構性能目標為依據
進行工民建的抗震設計就是在地震發生時能在最大的限度內確保人員的安全疏散和撤離,將人員傷亡和財物損失盡量控制在最低的限度內。為有效預防地震危害,應當對建筑范圍內發生的最大震級進行及時的掌握,并根據最大震級來進行建筑的抗震設計。良好的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應同時確保建筑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的完好性,尤其是建筑內部一些關鍵的環節和結構必須有良好的抗震性。除了確保建筑結構的抗震性外,在進行建筑結構的設計時還應當考慮到建筑的抗風性。一些惡劣的臺風天氣也會對建筑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產生嚴重的破壞,還會影響建筑的使用年限。建筑的結構設計應當充分滿足以上幾個方面的要求。
2 提高工民建抗震設計質量的措施
2.1 恰當的建筑場地
建筑的抗震性能是根據一定的標準來進行評價的。當建筑環境存在較大的發生嚴重地震災害的潛在威脅時,建筑的抗震性能也應當有所提高。根據抗震性能的評價結果,需要對建筑進行一定的抗震預防。建筑物的抗震預防等級主要可以分為四個級別,依次是甲乙丙丁四級。甲級是抗震預防措施最為嚴格的,主要應用于有嚴重地震災害發生過的地區。在工民建的建設中,選擇正確的施工場地能夠有效的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確保建筑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當建筑在土質較為疏松、地震頻發的地區進行建設時,應當適當提高防震性能的設置,防止建筑出現沉降、傾斜等現象,影響住戶及相關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
2.2 科學合理的結構形式
近年來,我國工民建的結構形式也開始向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工民建中常見的建筑結構有鋼筋混凝土結構、磚混結構和鋼結構等。這些結構自身的抗震性能就存在較大差異,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會受到地形、施工材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根據實際地形,合理的選擇建筑結構能夠有效的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使建筑具備良好的強度、延展性、剛性,從而確保建筑結構的抗震性。具體建筑結構的確定需要根據結構類型的自身特點、建筑功能及施工環境地形等進行綜合的考慮。此外,建筑體系設計也是影響建筑抗震性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在高層建筑中,建筑體系的選擇會影響到建筑的整體側移度,因此在結構類型的選擇過程中也應該將建筑體系的類型考慮進去。在上述幾種建筑結構當中,鋼筋混凝土結構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建筑形式,無論是在結構的強度、剛度還是抗壓性能上都有較大的優勢。但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建筑形式的選擇還是應該根據實際的情況和要求來確定。
2.3 加強抗震設計的質量
地震會對建筑結構產生極大的破壞,只有做好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才能確保在地震發生時能夠有效的防止建筑的變形倒塌,確保建筑內部人員的安全。盡管我國的建筑產業在規模上有了顯著的擴大,但在一些關鍵性的建筑技術手段上并沒有相應的發展,尤其是在建筑的抗震性能設計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從近年來震區的房屋倒塌情況中也可以看出,我國工民建的抗震性能并不樂觀。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國應當加大對建筑抗震設計的投入,積極研發新的技術手段和施工設備。此外,我國還可以引進國外先進的施工經驗和施工技術,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后應用到實際施工中來,從而提高我國建筑施工的水平和質量。在施工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國家的施工標準和行業要求,著重進行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國家和建筑產業也應完善相關施工要求的內容,從建筑結構本身和施工環境入手,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
3 結語
本文總結了我國工民建結構設計中抗震性能設計的特點和要求,以及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實際的施工經驗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提高工民建抗震性能的手段主要有三個,分別是從建筑結構本身的特點、施工現場的環境特點及場地特點為出發點的三種解決方案。只要在施工過程中能夠有效的抓住這三點要求,并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建筑,就能確保建筑的抗震強度,保證住戶的安全。
參考文獻:
[1]李迎春.淺談工民建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20):23-25.
[2]李田超.淺談工民建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J].江西建材,2013(06):29-30.
[3]王艷.工民建結構抗震現狀分析及研究[J].民營科技,2012(02):38-40.
作者簡介:張成新(1966-),男,畢業于山東農業大學土木工程專業,主要從事:專業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