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院校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應以傳授知識技能為核心,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指導為輔,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實際操作能力;提倡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創新意識的提高;將素質教育滲入到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創設適合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教學的科學完善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提高,完善教學環節。
關鍵詞:職業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探究
隨著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飛速發達,計算機已遍及社會各個領域并發揮著巨大功效,熟練掌握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成為各行業從業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各類職業院校各專業必修的公共基礎課,怎樣幫助學生全面掌握計算機應用基礎的相關知識,提高其計算機實際操作能力;全面評價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實現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的培養,是本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采用科學先進的課程教學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提出一些實踐經驗,與大家共同探討。
1 以知識技能為核心,以就業為導向進行教學
現在有很多職業院校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中不分專業,盲目重視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教學內容脫離或者偏離了學生的職業需求,沒有真正把學生未來的職業所包含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有的放矢。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應結合學生的專業及其就業方向,認真分析其未來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質,有針對性地適調整教學內容,盡可能與之對應。如對物流專業的學生講授Excel,物流方面的案例現行教材中幾乎沒有涉及,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深入企業,了解物流崗位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設計這方面的案例,來對學生進行講授,讓我們的教學做到與時俱進。這樣學生畢業后可以最大程度的學有所用,幫助學生明確職業目標,提高職業意識。
2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指導為輔
我們應改變過去陳舊的以教師講解、學生被動聽學的教學模式,應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明確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是學生,教師應由講授轉化為指導[1]。教師對必要的知識點進行講授后主要以指導法進行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的形成[2] 。教師從全方位服務于學生、為學生所用這一思路來進行課程設計,讓我們的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3]。教師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協作完成項目構思、項目設計、項目實施,達到掌握和運用新知識的目的。受生源的影響、招生方式的變化、地區經濟的不同和學生所受相關教育的不同,造成職業院校學生入學后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在知識上存在一些差異,或是還沒能養成良好的主動學習的習慣。因此教師要充分分析學情,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個別指導或是知識的拓展訓練, 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 創新意識和個性化培養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我們的教育忽視了對學生創造性的培養,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向個性化發展。江澤民同志在1995年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4],胡錦濤總書記在2006年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向全國發出了在15年內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的偉大號召[5]。我們的教育要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服務,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服務,這是時代對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創新教育是我們共同的課題,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勇于開拓創新,完成這一課題。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實現中國夢不可缺的戰略性需求。以人為本是我黨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具體到我們職業院校的教學中,就是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本[6]。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間,把學生創新意識和個性化發展溶入計算機課程教學當中,如在Word課中講文檔編輯與排版時,題目要求將文字設置為4號黑體紅色,而學生設置為3號隸書藍色,對此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的這種行為,提倡學生的這種個性化發展。因為這更能正明學生已經很好地理解和熟練掌握了該知識點,他們做到了舉一反三。同時,這樣做還便于教師能快速對學生進行評價。
4 素質培養
一個人的素質高低有時要超出他所掌握的知識。學生的素質教育應該是各學科教師共同承擔的責任,計算機基礎課教學也要很好地將素質教育滲入到其中。如在Word課中講文檔編輯與排版時,其內容也要精心設計,可以中國夢、中華二十四孝作為素材,在對這些素材進行錄入和編輯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父母生活的艱辛與偉大,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又如在文字錄入課中,規范學生的錄入姿勢、正確的指法,要求學生以正確的操作姿勢持續20分鐘。培養學生堅強的毅力、堅定的信心和持久的耐心。
職業院校的學生畢業后,首先要面臨的是就業,因此教師要緊緊圍繞就業這一課題,深入學生之中,了解他們所需的和所咸興趣的,以學生和企業的角度來進行教學研究。培養他們熟練的計算機基礎技能、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道德素養,以便畢業后能夠快速適應崗位需求。
參考文獻:
[1]高艷.論教學目標的設計與編寫[J].中國成人教育,2001(04):28.
[2]喻立森.未來的學習化社會與當今的師范教育改革[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89(10):28.
[3]謝霞,路學成,王賓.多位一體改革實踐教學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4(03):15.
[4]陸有銓.創造能力的養育[J].化工高等教育,2009(08):31.
[5]顧明遠.一項具有時代意義的教育研究課題[J].光明日報,2006(02):23.
[6]張弘政.思想·理論·教育[J].“以人為本”探析,2005(08):25.
作者簡介:權哲宏(1970-),男,遼寧鐵嶺人,本科,研究方向:高職教育教學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