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務型語言教學是交際教學思想在近幾十年來不斷發展下產生的新的教學模式,該模式堅持“做中學”的原則,師生通過英語對話以及交流等形式,使學生完成一系列根據其發展需求而設計的學習任務,以有效達到英語學習目標。基于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施行,包含有幾個階段:任務前,任務中以及任務后。
關鍵詞:任務型;語言教學;方法
一、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產生
1.產生的歷史背景
1980年左右,
第二外語研究者以及相關的語言教學研究者將任務型語言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提出來,它的目標是讓學生通過使用語言來完成任務的方法學習相關知識。隨后還有很多的語言教學專家在任務型學習的認知理論等方面做了諸多的研究,這讓任務型語言教學理論得到了大大的充實。
2.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理論基礎
任務型語言教學理論源自于很多方面,其中包括了心理學、社會語言學、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以及課程理論等。在《任務學習的框架》這一書中,Willis(1996)概括了語言學習應該包含的四個基本條件。第一,要有語言環境,有許多的、真實的語言輸入;第二,有機會運用語言,要能使用語言去做事情,交換信息,這是真正的輸出;第三,要使用語言,包含聽、說、讀、寫等各種活動;第四,有理想的教育模式,可以提供各種語境去注意語言。提倡者們堅持這一觀點,即學習語言的最好方法是讓學生做事情,在不斷完成種種任務的過程中學習語言。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
有關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研究始于1980年左右。帕布(1987)認為,任務是學生從所給信息中通過思維活動得出結論,這樣的活動可以使學生自己調節控制自己的思維過程。帕布把這些活動分為四種類型:規則中心的活動、形式中心的活動、目標中心的活動和意義中心的活動。后來Candlin在1987年對任務的概念又進行了定義。他認為,任務是一系列有區別的和有層次的活動,這類活動包含著溝通的問題,是教師和學生通過各種認知和交際的過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活動中通過使用新舊知識來尋求活動要實現的目標。
2.國內研究現狀
任務型語言教學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國以來,漸漸受到了國內外語教學人士的重視。國內研究者認為任務型語言教學是交際教學的最新發展形態,而且其吸收了二語習得的相關理論,認為其理論來源于語言習得理論、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和課程理論等。
三、任務型教學的實施
1.國外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步驟
(1)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原則。到現在為止,任務型語言教學還沒有權威的、受到公認的教學原則。較為權威的有Jane Willis的設計原則,她還提到了任務施行必須堅持的五個原則,這五個原則分別是:①應該接觸有價值的真實的語言;②應該有語言運用;③任務應該能刺激學習者運用語言;④在任務環的一些點上應該有一個語言的重點;⑤在不同時間,語言重點應該是差不多非常突出的。
(2)我國《英語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設計原則。我國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出,在任務型教學中:教授者應該使用創造性的方法,根據課程的整體目標,并且結合教學的主要內容,設計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來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為了幫助教師更好地設計任務型教學活動,《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幾點要求:①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②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③活動要有利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從而提高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④活動應該積極促進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聯系,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⑤活動不應該僅限于課堂教學,而要延伸到課外的學習和生活中。
2.國外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模式
任務型語言教學活動有許多具體的操作方式。同樣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實現方式。事實上,許多人不主張使用模式這一概念,模式是固定的東西,而在課堂教學中不可能有一個完全固定的流程或步驟,所以我們應該正確理解模式這一詞語,不要把它作成一個固定不變的教學步驟。任務型語言教學的三個環節被稱為任務鏈(task cycle),包含了三個階段,即任務前(pre-task)、任務中(while-task)和任務后(post-task)。
隨著交際法的發展,任務型語言教學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它的出現大大提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學習活動將努力調動各種語言以及非語言資源來進行意義構建,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常是通過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各項學習任務,這無形中也削弱了學生獨立思考學習的能力。教師如何來安排教學進度,合理利用活動時間,還需進一步探討該模式的教學策略等。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龔亞夫,羅少茜編.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