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國內外經典的有效教學理論進行研究和分析,并結合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工學結合”課程的特點,提出了“工學結合”課程有效教學特征是培養目標的有效性、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教學內容的有效性和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職;工學結合;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研究是國內外課程與教學研究領域關注的重要課題,有效教學的理念起源于20世紀初期的西方教學科學化運動。在20世紀以前,西方教育認為“教學是藝術”,但隨著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行為科學的發展,教育者發現“教學也是科學”,也就是說,教學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
一、國內外的有效教學理論
西方比較有影響的教學理論與模式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掌握學習的基本思想是只要提供恰當的材料,并且在進行教學的同時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適量的幫助,那么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學生之所以沒有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并不是智力的問題,而是因為教師沒有采取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以及沒有獲得足夠的學習時間。而后,布魯姆又提出評價的新概念,比如“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等。
國內有效教學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華東師范大學的崔允漷教授的著作《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崔允漷教授認為:“有效”是指教師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取得的進步或者發展。簡而言之,檢驗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是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如果教學沒有效益,并不是意味著教師教得不認真,而是說學生沒有學到有益的知識。倘若學生失去學習動力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
二、“工學結合”課程有效教學特征
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指出,“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說,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面向企業和社會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人才是否合格,必須由企業和社會來檢驗和評價。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大力推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特別是“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的實施,使我們逐漸認識到“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的本質特征。“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最重要就是課程的開發,有效的“工學結合”課程要能為學生提供一個綜合性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能夠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整體化銜接,使學生不但能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能通過經歷工作過程獲得職業意識,通過與同學合作學習學會交流和溝通方法,并最終形成職業綜合能力。北京師范大學的趙志群教授提出:工學結合課程的本質特征是“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在“工學結合”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更加豐富,教學空間增大,同時也加大了教學評價工作的難度。筆者認為工學結合課程有效教學的最主要、最基本特征有以下三點。
1.培養目標的有效性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所著的《教育目標分類學·認知領域》是教育評價方面的第一本影響極大的著作,布魯姆認為有效的教學始于準確地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
培養目標是指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校培養人的具體要求,是高等職業教育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特征。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要為社會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為學生從事某一職業提供的職業準備教育,目的是形成學生的職業能力,促進學生的職業化。
國家對高職人才只作籠統的要求,沒有具體細致的規定,訂單班的人才培養方案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不同崗位的知識、技能、態度要求不相同。但是,企業希望培養目標貼近企業的實際崗位,存在短視和功利行為,要求學生上崗就能像熟練工一樣工作,并且專精于某一工作崗位,而不考慮學生的未來發展,也不考慮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企業的需要是檢驗高職培養目標有效性的重要指標,但不是唯一指標。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高等學歷教育,不僅僅要考慮學生的職業能力,還要考慮學生的終生發展。有效的工學結合課程必須滿足企業的需要,但滿足企業需要的課程并非就是有效的課程。高職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國家的規定、企業的要求、學生發展的需要三者之間共同的訴求。
2.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教學目標是師生預期達到的教學結果,是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措施的依據,也是教學效果評價的標準。它作為教學活動的靈魂,制約著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學目標與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是具體與抽象的關系,教學目標更為具體,微觀到每堂課甚至是每個知識內容,培養目標是制訂教學目標的依據。
教師要根據工學結合課程與學生的特點,分別設計發展目標和終生目標。發展目標是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應達到的目標,終生目標是學生為了終生的發展應達到的目標。在每一堂課中,終生發展的目標又可以表現為相對具體的課堂目標,它是可以衡量的。終生目標也許沒有實時的效果,但是它是教學的最終目的。
3.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主體工作,教學內容對教學的有效性起決定作用。高職教育的教學內容應以培養學生適應未來工作需要的、必備的能力為主。“工學結合”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考慮學生掌握理論技術所必需的理論基礎以及相應的應用能力,教學不是以專業為中心,而是以職業崗位能力為中心。理論知識學習是不可缺少的,但夠用即可,更重要的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增大實驗、實習與實訓等實踐教學環節比重。把專業學習與學生未來從事的職業崗位結合起來,把職業崗位分解成必要的知識和能力,根據工作需要把相關的知識和能力組成相關的課程結構。也就是說,把未來要從事的工作崗位分解成必要的知識和能力來設置課程,編寫教材,在教學中,主要強調能力的培養,訂單班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馬上能上崗。
4.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科學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和保障。教學內容很重要,學生愿不愿學、有沒有學到知識、學得好不好更重要。倘若學生不愿學,或者是學了以后沒有收獲,那么,即使教學內容再豐富、教師教得再認真也是無效的。所以,“工學結合”課程要充分考慮高職教育的特點、高職學生的基礎,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
(1)課前充分的教學準備。課前充分的準備指的是教師在課前對教學活動的精心謀劃。教學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不能靠即興發揮,因而有效教學要以充分的準備為前提條件。教師需要精心備課,事先組織和計劃好教學,減少花在課堂組織和管理上的時間,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學習。同時,因為教師在課前的準備中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學習基礎、特點和興趣等,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2)科學合理的教學組織。科學合理的教學組織指的是教師安排教學有條不紊進行的方式或方法。教學準備與教學組織是緊密相連的。科學合理的教學組織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教師不應拘泥于制定的課程標準,而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特點以及具體的教學情境進行針對性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能根據學生的差異,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選擇適合的教學行為,因材施教,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此外,教師還要能夠有效處理課堂管理方面的問題,保證教學活動按照課程標準正常進行。
(3)教學清楚明了。教學清楚明了就是教師清楚地講授、解釋教學內容,從而使學生達到正確理解和真正掌握知識。教師清楚表達的能力是有效教學的重要品質,學生在評教時十分注重教師講課的清楚明了,如果連話都說不清楚,就更談不上有效教學了。要特別說明的是,“教學清楚明了”不僅僅是教師要清楚明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要清楚明了。有效的教學是要通過教師清楚明了的教學這個手段達到使學生清楚明了的目的。
(4)教師富有教學熱情。高職教學是在一定的情緒背景上師生交流信息、知識的智力活動,師生的情緒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學的效率。引起師生的積極情緒對于實現有效教學十分必要,也就是說課堂氛圍要好。教師如何做到富有教學熱情呢?第一,教師要熱愛所教學科,注重對自己所教學科的學習和研究,不斷豐富學科知識 ,深化對學科內容的掌握,為有效教學奠定扎實的知識基礎。第二,教師要熱愛教學工作本身,只有熱愛自己從事的教學工作本身,才會心甘情愿、努力地工作,取得教學的成功。
三、結束語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要為社會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高等職業院校應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工學結合”課程,為學生從事某一職業提供職業準備教育,形成學生的職業能力,促進學生的職業化,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06).
[2]肖貽杰.略論大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04(03).
[3]趙紅英.高職有效課堂教學初探[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8.
(作者單位:武漢交通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