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我國各地區自然災害發生的頻度、強度以及造成的損失正處于上升趨勢,頻發的自然災害不僅給國家和社會居民的生命財產帶來極大的損失,同時也對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產生極大影響。本文就各類災害事件對于我國城鄉規劃的啟示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自然災害;工業事故;城鄉規劃;啟示
1.我國災害事件發生的特點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地質構造與地理環境最復雜、最特殊的國家之一,所以對于我國各地區所發生的災害事件來說其具有災害頻率高、災害種類多、災害破壞大等特點,其中全國近50%的人口都分布在氣象、地震以及海洋等自然災害嚴重地區。在全球氣候變暖及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雙重影響下,我國各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與影響范圍不斷擴大,所以要求我國在現代城鄉規劃過程中必須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對其進行有效防范。再者,現階段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很多工業產業的規劃布局與城市發展速度高度不協調,城市范圍不斷擴大使很多老工業區被城市包圍,這也是導致一些城鄉地區存在重大風險隱患的根本原因。現階段城鎮最為重要的基礎設施主要是由水、電、天然氣、交通以及通信等部分組成,而整個城鎮基礎設施系統具有脆弱性大、影響范圍廣等特點,如果整個系統中任何一個環節產生破壞則會產生連鎖反應,對整個城鎮的正常運行產生極大影響,甚至會導致整個城鎮系統出現癱瘓或混亂,所以現代城鄉規劃中應高度重視這一因素產生的影響。
2.城鄉規劃應對災害事件的策略
(1)樹立防災減災的公共安全規劃理念。現階段很多城市管理層認為防災規劃在本質上屬于非生產性規劃,并不會因為防災規劃建設而給城市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或者認為城鄉區域內的災害事件發生概率較小等,所以對于很多城鄉規劃來說防災減災規劃在本質上屬于次要因素,并不會對整個城鄉格局產生極大的作用與影響。基于此,現階段城鄉規劃過程中必須要徹底消除該類僥幸麻痹心理,將城鄉規劃中的防災規劃由“被動式”轉為“主動式”,在這個基礎上合理運用各類防災技術、管理方法以及組織程序,這對徹底打破傳統城鄉規劃理念誤區有著重要作用,對進一步降低整個城鄉系統在運行中的災害隱患有著重要作用。
(2)有效落實“四區”劃定的技術規定。現階段我國現行的《編制辦法》中對城鄉總體規劃進行了“四區”劃定,其中對于城鄉的中心城區則應該規劃為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以及已建區等,并要針對城鄉市區空間內的建設項目制訂明確的管制措施,這樣才能避免上述因城市區域擴大而產生的一系列災害隱患。現階段大部分地區在城鄉規劃過程中對于“四區”的內容界定不夠全面,部分城鄉地區為了推動經濟發展需求將限建區、適建區的門檻設置過低,并且對于“四區”劃定中對空間開發管制的具體要求也沒有進行明確界定,所以“四區”只是提出了原則性的要求,但是對整個城鄉空間的開發與利用并沒有發揮出良好的限制與管控作用,所以本文認為各地區城鄉規劃過程中必須要嚴格落實“四區”劃定的技術規定,以便于城鄉規劃整體方案可以具備較高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合規性,這對進一步提高我國各城鄉地區的安全生產技術水平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3)建立災害事件評估先行的規劃制度。本文認為現階段在城鄉規劃過程中針對一些地質災害復雜地區,在其城鄉規劃階段必須要建立完善的災害事件評估先行制度體系,并要對城鄉規劃過程中的城鄉選址、人口承載力、經濟發展增速、城鎮規模以及產業結構等方面做出嚴格界定,這樣才能確保城鄉規劃過程中可以將城市的發展控制在其自身承載范圍內。本文認為我國有必要進一步加強災害事件評估專項技術的研究、創新以及實踐,將一些成熟可靠的新技術、新方法廣泛應用到城鄉規劃災害事件評估中,以便于通過災害事件評估為地方政府的決策提供有力的支撐。在整個城鄉規劃體系中要進一步完善防災規劃的工作方法與技術原則,在這個基礎上來進一步提高整個城鎮應對綜合性災害的反應能力。
3.結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大部分城鄉規劃過程中都沒有將防災規劃放在應有的戰略高度上,導致部分城市在遇到重大災害事件后的應急反應能力難以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所以要求現代城鄉規劃過程中應分析過往各地區災害事件所產生的慘痛教訓,以便于在城鄉規劃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防災規劃的整體落實水平。
參考文獻:
[1]閆淳昌,黃 敏.中國應急管理及運行模式[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
[2]梁 偉,冀永進,李海梅.災害事件對我國城鄉規劃的啟示[J].城市規劃,2011(02).
(作者單位: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