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下的初中英語教師必須注重課前教學準備行為的充分性,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引導性,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展現課堂教育教學方式的多樣性,注重課堂中師生關系的和諧性,凸顯課例研究活動中的研究性,以實現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影響因素
一、英語教師有效課堂教學行為的影響因素
1.課堂組織形態因素
由于信息技術的普及化、生活化與學習工具化,課堂組織形態在新課改的潮流中發生著多元性與多樣性的變化,對初中英語的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產生了影響。
如在教學七年級上Unit 7“Shop-ping”時,針對本課的“What can I do for you?”與“How much do they cost?”等句型與短語用法,教師采用講授法從語法和英語語言知識的角度去講解,雖然學生也能聽懂和接受,但效果相對是較低的;如果教師采用學生對話訓練或角色表演法,讓學生在運用的實踐中去體驗和總結這些知識點具體語境和特點,顯然學習的效率和掌握的程度的較高的。
因此,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法選擇、教學內容組織與教具的運用,都會影響甚至直接決定課堂教學的組織形態及其構成和教學效果,選擇和運用適當的且具有興趣激發性的教學組織形態,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性因素之一。
2.學習推進方式因素
學習推進方式是指運用什么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學習、練習和深入探究活動。科學地學習推進能起到內原動力激活和累積提升的作用。由于初中英語對學生英語語言與運用能力的綜合性和全面性要求,科學地學習推進成為當前初中英語教改的內容之一。目前,被推廣和實踐的方式有合作探究、微課翻轉學習與任務導學等。
如在教學七年級上Unit 3“Welcome
to our school”時,針對“Enable the students to greet each other politely……”的學能目標,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推進方式,讓學生在“Do you like……?/Do you often go to……?”的合作訓練中,去學習和運用school、library、hello、who、when等詞匯,并對其相關的句式和時態進行相對全面的了解,還可以運用打電話的形式變通問句,實現學生英語學習和運用的舉一反三。
在教學實踐中,學習推進方式或是獨立的,或是教師教法的教學過程和效果的體現。為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也不必拘泥于去區分教法和推進方式,只要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即可。
二、優化與穩定英語教師有效課堂教學行為的對策
1.科學運用信息技術
這是能激活、調動與持續穩定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對策之一。尤其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下,教師把教材中以“讀寫”為主的文本內容,運用各種信息構建方式創建包含視、聽、說的全面性、立體性文本,更直觀地為學生展示學習范例和學習情境,激發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創造性。
如在教學七年級上Unit 7“Shop-ping”時,教師可以運用白板等多媒體信息技術設施,為學生展示購物場景。學生根據多媒體展現的人物交流場景,學習西方購物時的口語表達習慣。在立體性的視頻、影視資料與動漫場景的渲染下,學生通過模仿訓練,去學習句式“How+adj.(adv.)+(主謂)” 與“What+a(an)+adj.+可數名詞單數+(主謂)”的意義、詞性與具體語境用法等。
在英語課堂教學實際中,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是整堂課的運用,也可以是根據不同的內容和環節的選擇性運用,其目的都是為調動學生、拓展知識和推進教學。
2.趣味組織教學內容
這是教師教學創造性的發揮。由于英語語言的外來性,學生對語言、語言習慣與語言知識背景都比較生疏,學習難度會隨著年級的升高和學習要求的增多而增加。趣味組織教學內容是有效保持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的重要做法,通過課堂與教學內容自身的趣味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其中,并開展知識探究和訓練活動,是有效教學嘗試路徑之一。
根據當前的英語教學實際,常見的趣味性組織方式有三種:一是競賽式, 如組織學生開展記憶單詞競賽、習題訓練競賽與其他的競賽等;二是角色表演式,如讓學生根據教材文本展開對話的訓練表演等,讓學生在語言的運用中體驗和訓練語調、發音和特定知識的運用等;三是游戲式,如根據文本內容組織開展詞語接龍游戲、表演猜詞游戲等。
在教改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英語有效課堂教學的創設不可一味地迎合新技術和新模式,也不可絕對地放棄有效的傳統做法。任何能提高教學效率的做法,教師都可以積極地進行結合性的創新。
參考文獻:
[1]王 瑞.初中英語教師有效課堂教學行為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1.
[2]姚孟苑.企業培訓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探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海永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