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考核是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學評價對今后教學的實施有直接影響。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逐漸趨向完善。然而,隨著現代教育的不斷發展以及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民辦高校課程考核中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為保證民辦高校的教學質量,改革民辦高校的課程考核方式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以民辦高校現行的課程考核方式為探索的主要對象,簡要闡述了當前民辦高校課程考核方式中存在的問題,然后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關的改善建議,以期能夠給有關人士帶來有效的啟示與借鑒。
關鍵詞:民辦高校;課程考核;改進
在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持續深入推進的背景下,課程考核作為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頗為重要的一環,以及教學階段中的最后一個環節,其實施的合理性、科學性對高校教學效果與質量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課程考核的結果是評估課程教師教學質量以及教學反饋的重要依據,因此應當重視課程考核的改革。與此同時,民辦高校在我國已發展超過30多年,已形成一套相對完整的教學體系,但是在課程考核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制約了民辦高校教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基于此,在本文中筆者以民辦高校現行課程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為出發點,嘗試對改善民辦高校現行課程考核方式進行探索并提出有關建議,僅供參考。
一、民辦高校現行課程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1.課程考核功能發揮不充分
反饋、激勵以及導向是課程考核最主要的功能,但是在當前不少民辦高校的課程考核中,這些功能卻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與體現,課程考核的功能明顯不足。課程考核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考試僅是考核的一種形式,然而在現實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考試逐漸成為成為一門課程的終結,考試作為課程考核對教學進行診斷、反饋、查漏補缺的功能反而被忽視與弱化,教師考試成績的書面分析成為僅有的教學成果診斷與反饋表現,而這樣的課程考核對教育教學的促進作用十分有限。且這種課程考核僅是簡單地根據考試成績來劃分和評價學生,并不利于課程本身興趣和作用的發揮,更傾向于應對各種檢查評估的門面材料,教育本體的訴求被忽視。
2.課程考核的形式過于單一
當前大多數民辦高校的課程考核主要以閉卷考試、開卷考試以及論文考核為主。其中大部分的課程考核多是采用的閉卷考核的方式,而開卷考核與論文式考核則多用在部分選修課程中,尤其是課程論文考核,這種考核形式一般多用于文科類課程的考核。且需要指出的是,在民辦高校所開設的課程中,絕大多數的課程考核多是采用傳統的期末一次性考核來決定學生的成績。然而,在現實中有些學生不善考試,或者在考試前和考試時遇到各種干擾因素,那么學生的考試成績都將受到影響,所以這種考核的偶然性較高,穩定性不足,對學生真實水平的反映有限。另外這種單一而呆板的考核方式多是檢測了學生的記憶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無法考核出學生在其他基本技能方面的水平,其客觀性與公正性難以保證。
3.課程考核目的過于功利化
當前,對于不少民辦高校而言,其課程考核的功利化程度過高主要是由于其沒有將考核與教育教學之間的關系擺正。在民辦高校的教育教學之中,教學目的占據主導地位,而課程考核僅是檢驗教學成果的手段。然而,就目前來看,不少民辦高校弄混了教學與考核之間的關系,將考核當作目的。使得學生為達到過關、拿學分、拿文憑、拿獎金、拿榮譽的“目的”而死記硬背,疲于應
試;同樣對于部分教師而言,考核只是例行公事,在出卷命題、考核結果分析方便花費的精力較少;同樣對于教學工作的管理者而言,學籍處理、風紀考評以及獎學金評定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對學生專業或基礎課程的考核情況分析并不在他們關心的范圍內。也正是由于對考核目的的錯誤定位,抑制了課程考核功能的發揮,影響了民辦高校的教育質量。
二、改善民辦高校現行課程考核方式的對策
1.明確課程考核的功能
為充分發揮民辦高校課程考核的功能與作用,就必須對課程考核的目的進行準確的定位,正確認識課程考核的功能與作用。基于民辦高校的辦學目的和教育宗旨,其課程考核應以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與基礎理論掌握情況,學生利用已有學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與實踐創新能力為主要目標。在民辦高校人才培養與選拔的過程中,考核僅是一種檢測手段與方式,應服務于教育教學培養優秀人才的目的,而不是目的本身。因而,課程考核的最終目標應該是通過對其反饋功能的科學合理利用,來優化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學習效率與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同時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發展。
筆者建議,民辦高校可針對本校學生畢業后的主要去向,而建立起以需求為導向,圍繞學生能力提升的培養目標,兼顧市場與繼續深造兩個方面,建立科學的課程考核體系。提高課程考核的管理水平,以嚴格的考核標準、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良好的學術氛圍,對教學成果進行科學的考核檢測。
2.豐富課程考核的形式
任何一種考核的適用性都是有限的,所以在民辦高校的課程考核中,首先,應根據不同專業、不同課程設計多元化的課程考核標準,以多種方式進行考核,從而對學生能力和教學質量做出更加全面有效的評價。其次,為保證考核方式與課程相適宜,保證考核結果的有效性,在確定考核方式以及各考核形式在最終結果的比重時,應由專業教師進行討論,在經過有效的論證后再確定,認可教師不得隨意變更考核方式,且需在課程開始時就將本課程的考核方式告知學生。最后,鑒于各專業之間的差異性,各專業可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需要選擇多種考核形式相結合。比如在“企業戰略管理”這門課的考核中,教師可以選擇的考核方式有常規考試、課堂討論、專題演講、課堂測驗以及小組作業等。考核方式不同,其考核重點不同,其目標也會存在差異。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考核時,應充分把握這一點,借助不同的考核方式來從更多的角度了解和認識學生的能力以及教學效果。
3.建立課程考核信息反饋體系
形成性考核方式與傳統的以結果為評價依據的課程考核方式不同,其強調教學的過程,是始終貫穿于教學的課程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的實施難度較大,需要占用教師較多的時間與精力,要求在執行過程中時刻保持公正公平的態度,不斷調整與改進,希望教師能夠在第一時間內收到學生的教學反饋或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予以解答或幫助。鑒于此,為確保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反饋給教師與學生,民辦高校有必要針對各課程建立有效的課程考核信息反饋體系。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在確保科學性、規范化的基礎上,確保該信息反饋體系的可操作性。通過對課程試卷質量、評卷質量的科學分析,生成相應的課程教學質量分析報告,并將該報告向有關教師與單位公布,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在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課程考核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是評判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促進教學質量與效率提升的重要力量,為今后的教學指明了方向。需要強調的是,課程考核并非單一存在的,而是與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力量以及課程設置等有緊密聯系的。因此,民辦高校在其辦學過程中應不斷優化其課程考核方式,確保課程考核的先進性、合理性、科學性,為民辦高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把好最后一關。
參考文獻:
[1]邱 紅.高校教學評估對課程考核評價的影響[J].教育教學論壇,2014(04).
[2]李念良,李望國.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高校課程考核改革探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3(09).
(作者單位:武漢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