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聲音把感情輸入語言,從而復活語言的語調語氣,進而感受、領悟作者的感情,這樣,讀者情感得到升華的同時也訓練了語感。朗誦古詩詞,詩歌情意就會涌動于心間,詩歌的思想就會貫通于頭腦。
關鍵詞:古典誦讀;詩詞;語文素養
古典詩詞是用凝練形象的文字,用極富節奏感的韻律渲染出感人的氛圍,營造出獨特的情境,傳達出作者細膩的情感體驗,這就需要讀者通過朗誦走進詩詞,在朗誦過程中口誦文字、心臨其境,拉近語言的時空距離,有助于對文本進一步深層次地挖掘和揣摩,這樣,古詩詞教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才能真正在古典詩詞的浸潤下獲得深厚的語文素養。
一、強化古典誦讀,培養學生語感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一個人即使不預備鑒賞文藝,也得訓練語感,因為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處。為了鑒賞文藝,訓練語感更是基本的準備。”呂叔湘先生也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的確,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語感是最基礎、最關鍵的一環,語文學科的本質就是培養學生在言語活動中的語感。我們很多時候也會說,這個人的語感很好,這個人的語文素養很高。那么,什么是語感呢?葉圣陶認為:“語感是對語言文字敏銳的感覺,是對語言文字的正確豐富的了解力。”也就是說,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帶上了濃厚的直觀感覺、習慣經驗,是長期耳濡目染強化和積累后的一種頓悟,是由感性的直覺認識不斷上升到理性的理解,然后獲取、吸收,自我內化,最后再通過感性的直觀表現出的語言技能。
朗誦,其實就是有感情地放聲言說,聲音聯通了眼、耳、口,以及大腦之間的各方信號,可以增強對語音語調、語詞組合、語法規范的感受和領悟。初中階段對學生的文言語感和文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生通過學習古詩詞獲得文言語感,在這個過程中,正確有效地發揮朗誦的作用,對提高學生的語感有著重大的幫助。
在朗誦古詩詞的時候,因聲悟語言,可以更輕松地理解古詩詞寫作的一些章法、句法、詞法特點,能更好地了解作家的個性氣質和作品風格,從而整體把握古詩詞。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作品均是經過精心選擇的,按照不同時期和體例進行編排,包含了各種題材,體現了知識的系統連貫性和情感的豐富多樣性。豐富的語氣語調,多變的句式,經過反復朗誦和揣摩,在無形中內化為學生的語言感覺,豐富個體的語言存儲,增強對言語的敏感性,提升對文本的理解力,進而內化成自身的語言修養和思想素養。
二、強化古典誦讀,體味詩詞內涵
1.詩詞形象再現
古詩詞作品形象鮮明,有詩詞中塑造的景物形象、人物形象,還有作者的個人形象,我們要理解詩歌,體悟情感,就要先讓其中的形象鮮明可感。朗誦時,朗誦者通過設身處地去感受作品中的各種形象,然后再建立自己的內心形象,讓內心形象與作者塑造的形象相契合,從而通過語音表達出生動的場景畫面,呈現出鮮明的人物形象。
反復朗誦,通過有聲語言再現作品的藝術形象,聞其聲,感其情,入其境,就能如見其人,如現其形,讓聲音再現的形象與詩詞作品中的形象互相交融、相得益彰。
2.增加內容理解
朗誦是通過對文本的語音外化,來實現對文本理解的內化。它可以把抽象的思想情感,轉變為形象的可以感知的文本聲音。與此同時,朗誦的準備練習,也必須建立在理解領悟詩詞內容的基礎之上,朗誦者心理應和作者心理形成默契。
古詩詞語言意蘊深遠,語詞背后包羅著多層含義,一般除表層義之外,往往有深層義、雙關義、隱喻義等。這種暗示的話外音,正是詩歌難以理解的關鍵,僅靠教師的講解無法讓學生全面理解掌握。如果借助朗誦,一個一個語音在耳畔回響,一句一句詩句在心中感知、琢磨,學生就能在上下句的聯系中準確把握語詞和句子的含義,對古詩詞內容的感性認識就會越來越深,逐漸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層面,那么,正確品讀古詩詞語言深層的含義,充分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懷,就不再是讓學生煩惱的問題。
3.感悟作者情感
古人云“詩緣情”,每一首古詩詞都蘊含著美好的情感,我們學習古詩詞,不僅要認知、理解,更要有情感的投入,朗誦的過程需要朗誦者情感的積極參與。如果朗誦時,朗誦主體沒有充分調動自身情感,詩詞文字的語音呈現就缺乏感染力,這就不是朗誦,而是讀。因此,需要朗誦者在朗誦前下好功夫,嘗試去分析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然后把這種感情通過自己的語音傳達出來,無論是節奏快慢把握,還是停頓重音的設計,語氣語調的處理,都要與詩詞作品內容、思想感情保持一致,朗誦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要緊密相融,這樣才能以聲帶情,以音傳情,發揮朗誦的積極作用,從而感動聽者。
朗誦古詩詞,就好似慢慢咀嚼,細細品嘗,披文入情,將自己的情感、心神融入詩里,將自己的人生感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生發,那么詩歌情意就會涌動于心間,詩歌的思想就會貫通于頭腦,詩歌的味道才會通過語音、表情、情緒外顯出來。
(作者單位: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五女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