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創新性社會對當代大學生要求的改變,高等教育勢必要在教學目標改變的前提下對教學方法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作為一線教師,更有責任在課程教學方面進行創新與改革,使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從而適應社會,并為改造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本文從創新人格的探索入手,研究創新人格的誘發機制,制定創新型人格量表。本文創新性提出采用創新人格量表使教師對學生創新人格進行認知,對教師在工程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起到指導作用。
關鍵詞:工程教學;創新人格;創新人格量表
1.引言
創新是一個現代國家最重要的競爭力,這已成為社會共識。雖然社會和學校一直要求創新能力,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培養創新人才,但創新成果仍然匱乏。錢學森之問仍讓教育界汗顏。[1]那么什么是創新?創新從哪里來?如何在工程教學中誘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心理學致力于研究創新活動的心理機制。心理學與思維科學、腦科學、創造工程學、行為科學等學科交叉融合進行創新心理機制的探索。1870年英國F.Galton的《遺傳的天才》是創新心理學的首個文獻,通過對大量天才人物思維特征的研究,總結創新的來源。1945年,德國Max Wertheimer采用格式塔心理學的觀點分析了創新思維的具體過程。1950年美國Joy.Paul.Guilford提出創新思維與創新心理有關。1976年,美國艾里蒂出版了《創造力神奇的綜合》,較全面系統地論述創造心理學。研究指出,創新與三個因素有關,創新思維,智力以及個性、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1996年,Nicholas A. Cummings 采用實驗證實了人格特質與創新能力表現有穩定的正相關關系。1999年,Gregory J.Feist對高創新科學家的人格特征進行總結歸納,雖然由于不同領域科學家的人格特征有自己的獨特性,但這些個體有兩類共同的人格特征引起注意:一是自發、愉悅、好奇與靈活,高創新個體就像孩子一樣對外界事物保持開放又充滿好奇,有強烈的求知欲;二是自我決定、能動的、自信和堅持性。[2][3]高創新個體在活動的過程中表現得特別成熟,有主見,敢冒險,對自己的想法能堅持。有研究表明,具有創新人格的個體即使智力不特別超群,也能比同樣智力水平的個體甚至智力水平高但不具有創新人格的個體具有更高的創新能力。[4][5]如
果高校教師能及時發現這類人格特質,提供誘發這些人格特質的教學環境,肯定能將學生潛在的創新能力發揮出來。
2.工程教學創新人格研究
目前對創新人格的研究還集中在理論層面,并未與實際教學活動相結合。工程實踐教學將學生置于真實工程環境,為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留下足夠的空間,通過實際工程項目的實施,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創新意識的發展。但目前教學活動并沒有將創新人格的誘發納入其課程規劃。[6]事實上,工程類教師對創新人格的特征與認知、誘發方法等的了解與研究尚在感性階段。如何基于項目驅動誘發創新人格尚屬空白。因此,探索何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更有利于在工程實踐中誘發創新人格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于創新人格的誘發,關鍵是將創新特質通過教育內化為學生的心理層面穩定存在的形式。對于高校教師而言,首先需要識別創新人格的特質有哪些,如何發現學生是否具有創新特質;然后通過創新氛圍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創新人格。
3.創新人格的內涵與外部環境
有關創新人格的提取主要來源于對高創造個體的研究,主要在于價值觀、道德觀、思維方式和心理素質。劉燕[7]將創新人格系統分為生理子系統、認知子系統、動機子系統、情緒情感子系統、動作子系統。結合工程實踐教學控制系統,將目標和意志納入其中,組成創新人格的內涵。其中健康的生理系統是個人意識的載體,沒有健康的生理機體,創新活動無從談起。而像霍金那樣的用堅強意志戰勝身體極限實在是奇跡。健康的身體和敏銳的認知會產生具有社會意義的遠大目標,而只滿足改善自身生存條件的目標則不能走很遠,也只有遠大的社會目標才能產生強大的動機從而行動起來。創新人格屬于個體內在因素,而要產生創新活動以及成果則必須提供合理的外部環境。縱觀歷史,寬松愉悅的社會環境和開放充滿關愛的人文環境會產生更多的創新成果。各子系統包含的內容和相關性以及與外部環境的相關性如下圖所示。
對于工程教學而言,生理子系統是無法由教師掌控的,該因素可忽略。要誘發創新人格,工程教學過程應盡量滿足:①項目設計體現社會意義;②課程實施調動學生的動機;③開放寬松的環境允許學生自由探索;④過程控制鼓勵堅定學生信念,設置擾動培養穩定情緒;⑤創新成果的鑒定挖掘其社會意義,并盡量應用于社會技術革新;⑥教師人格垂范以及與學生的互動充滿關愛。其中教師人格垂范是筆者提出的。
4.創新人格的認知
對于實施教學活動的教師而言,觀察與交談可以讓教師獲得對學生創新人格的直觀認識。但對于目前大班教學而言,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對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教育經歷、性格特征進行深入地了解。有研究表明,人格可以通過恰當的量表進行測試。雖然量表測試可能存在標準單一等問題,但制定科學的量表仍然是直觀獲得人格特質的可靠形式之一。
雖然本文針對的是高等教育,但據心理學家研究,兒童早期家庭和教育背景對其人格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創新人格特質測試量表內容包括客觀描述和主觀判斷兩種題目。客觀題目由學生自己完成,內容應盡可能包含學生的早期家庭背景和教育經歷的描述;而主觀題目由學生自己先完成,然后與自己的同學一起討論,闡述自己的想法并盡量堅持自己的想法。主觀描述應該是對一張圖畫的理解或對一件事情的看法,能否提出自己的見解,能否堅持自己的看法。
此創新人格量表已經實施近3年,對于教師對學生創新人格的了解有一定的幫助。下一步工作將會把創新人格誘發方法應用到工程教學中,真正對學生創新人格的培養起到作用。
5.總結
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工程教學方法注定要以學生創新人格的培養為終極目標。本文分析了創新活動的影響因素,發現創新人格對創新活動的影響;分析創新人格的內涵與需要的外部環境,本文創新性提出采用創新人格量表對學生的創新人格進行鑒別,結合工程教學提出創新人格的誘發機制。3年的測試結果和教學實踐表明,該方案對促進學生創新人格的認知有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振寧.談大學教學和人才培養[J]. 中國大學教學, 2004(12):4—6.
[2]吳瑞林,王建中.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J].高校理論戰線,2012(07):51—54.
[3]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4]楊正民.基于“行動導向”教學的課程改革[J].科技資訊,2009(15).
[5]向 征,江 婷,汪慶春.高校優秀教師課堂教學特征的實證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01): 111—113.
[6]劉洪升,趙明華.創新人格教育理論發展空間的再尋找[J].價值工程,2010(29):10—11.
[7]劉 燕.論研究生創新人格的系統構成及培育[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0.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機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