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精準的角色定位對高校新入職輔導員快速融入工作意義重大。當前關于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的研究非常多,對高校輔導員工作開展頗有助益。本文擬從良師與益友的角度為高校新入職輔導員的角色定位提供借鑒與思考。同時在新形勢下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也是筆者論述的重點之一。
關鍵詞:輔導員;良師益友;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
高校輔導員承擔著大學生日常事務管理服務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各項學生工作落實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有力保障。高校輔導員對高校安全穩定、高校正常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價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新形勢下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得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實效,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從良師與益友的角度,探析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與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力圖為新入職高校輔導員盡快融入工作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輔導員良師與益友的角色定位
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承擔著高校的育人工作。輔導員的自身道德素養和工作素養,對于輔導員開展日常管理服務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新入職的輔導員,如何清晰地進行角色定位,無疑對輔導員快速適應工作意義重大。筆者根據多年輔導員工作經驗,從良師與益友的角度探討新入職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在筆者看來,身正是良師的前提,若是開明、專業、身體力行、耐心,便可稱良師;真誠是益友的基礎,若是平等、陪伴、理解、幫扶,便可稱益友。
1.關于良師
以開明之心傳道、授業,允許不同意見者討論;以專業之態度解惑,打開學生真正的心結;身體力行;做學生成長的楷模。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用耐心等待成長。
(1)開明。作為高校輔導員,筆者在2013~2014學年共召開年級會7次,班委例會16次,年級委員會會議6次,宿舍走訪20余次。多層次、多角度的信息溝通與交流機制使得輔導員能夠快速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情況、生活困擾。工作中與學生交流,講述工作的意義,分析面臨的問題。深入學生、耐心傾聽、了解信息、發現問題,做一個開明的輔導員。開明作為新入職輔導員的第一要素,能夠快捷地將新入職輔導員工作中的得失進行反饋,從而有利于輔導員快速調整相關工作,或在未來工作中主動避免類似問題的出現,這對迅速提升輔導員工作水平至關重要。
(2)專業。在辦公室、食堂、運動場,談心談話無處不在。或許是偶遇之后的幾句鼓勵,或許是工作之后的幾句總結,又或許是辦公室的長篇大論。一年來,筆者共開展談心談話約200余次。接觸多了,思考也就多了:如何才能做好談心談話工作?專業,這就是筆者的答案。作為一名新入職輔導員,工作任務多、壓力大,與學生談心談話的知識與技巧匱乏,輔導員應積極與同事學習交流,及時將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與輔導員同事交流學習,不斷提升自身與學生談心談話水平。同時,在工作中,新入職輔導員應通過多種途徑學習心理學專業知識,提升自身從事談心談話的水平,真正做到知學生所想,解學生所疑。
學生活動需要專業。在學院開展的博雅讀書講堂活動中,作為輔導員,筆者共指導8名同學走上了講堂。專業的指導能讓學生得到啟發,專業的指導能讓一本經典在百年滄桑沉淀后依舊光輝耀眼。
新聞宣傳需要專業。在負責學院新聞宣傳工作中,筆者共審核、修改、撰寫約80余篇新聞稿。從新聞視角的定位到新聞語言的規范;從新聞事實的呈現到新聞精神的升華;從新聞原則的把握到新聞習慣的培養;每一步需要專 業。只有專業,才能真實、高效地發揮新聞宣傳作用。
(3)身體力行。檢查早自習出勤,早到五分鐘;跟班聽課,早到五分鐘;開會,早到五分鐘,這就是筆者的“五分鐘理念”。在落實校團委“三走”活動中,筆者積極參與到學生每周二、四的晨練中。學院合唱團成立后,筆者也積極參與日常排練。輔導員,需言傳,更需身教。身體力行,成為學生成長的楷模。在工作中,新入職輔導員經常遇到學生要求輔導員做到自身提倡的價值理念。身體力行地開展學生工作,做學生成長路上的楷模,這對于高校新入職輔導員而言尤為重要。
(4)耐心。工作之初,失望、生氣、傷心、無助,負面情緒也曾占據筆者的精神世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妨多一點耐心,成長,又何必急于一時?耐心地陪伴學生成長,用愛心澆灌學生的內心,用執著守候學生的成長。
2.關于益友
(1)以平等之心切入。要真正走進學生的心中,需要輔導員放下身段,以平等之心相處,傾聽學生的所思所想。校運動會期間,筆者與院學生會、運動員、參演學生保持了朋友式的平等溝通,最終圓滿完成了運動會各項工作。對于“90后”大學生而言,平等地溝通和傾聽學生的心聲是他們的基本訴求之一。作為新時代的高校輔導員,只有平等地對待學生,關切學生的訴求和意愿,才能更好地開展輔導員工作。
(2)以理解之心同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無奈與困境,學著理解學生。在學院2014年國家助學貸款、2014~2015學年困難生認定、2014屆貸款畢業生的還款確認等工作中,筆者秉承一顆理解、同情、關愛之心,深入調研,了解經濟困難生的真實情況;多方溝通交流,竭力保證公平公正,用一顆理解之心關愛學生成長。對于新入職輔導員,學生工作的復雜程度往往超過預期和想象,新入職輔導員只有深入了解學生個人情況,并在理解學生所思所想的前提下適當對學生進行引導,才能更好地完成學生工作。
(3)以陪伴之心立情。友情的感人之處,或許便是:“有我在。”遠離父母,遠離舊友,身在異鄉,難免孤單。陪伴便是最好的良藥。筆者曾遇到一名來自安徽的學生,由于地理、飲食等方面的原因,她不喜歡天津的氣候、飲食,不習慣集體宿舍。在了解情況后,筆者經常找她聊天、陪伴她、開導她,并根據學院活動安排給她找事做。兩個月之后,學生生活狀態明顯好轉。在學生工作中,心理困難生是輔導員的重點工作之一。在了解學生的心理困擾的過程中,陪伴顯得尤為重要。陪伴能讓輔導員走入學生的內心,陪伴能讓學生信賴輔導員,從而打開心扉,這是做好心理困難生工作的關鍵一步。只有陪伴,才能更好地打開學生的心鎖,找到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
(4)以幫扶之舉暖心。在原則、制度和能力范圍之內幫助朋友。在幫扶中溫暖友誼,收獲友情。將手風琴好的學生介紹給校藝術團,工作能力強的學生推薦給校學生會,為希望參加社會實踐的同學推薦兼職的機會。積極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搭建平臺和機遇,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對于新入職輔導員做好學生骨干培養工作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新形勢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
作為高校學生事務的管理者,輔導員在工作中與學生接觸頗多。如何在與學生的接觸交流中讓學生了解輔導員工作、理解輔導員工作,最終認同輔導員所倡導的價值理念,讓思想政治教育在無形中得到落實?在價值觀念多元化的今天,輔導員又可以通過哪些新途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這些均是擺在新入職輔導員面前的難題。筆者總結了多年的學生工作,在新形勢下,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有以下幾種。
1.積極學習網絡新媒體,掌握網絡新媒體的使用,通過網絡新媒體的宣傳和影響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對于高校輔導員而言,積極學習網絡新媒體技術,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較之傳統的年級會、班會的效果會有所改善。新時代的大學生成長在網絡化的空間,積極利用大學生的社交軟件和平臺與大學生開展對話,了解大學生的關注和思想動向,才能更好地做好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和教育工作。因此,熟練掌握網絡新媒體技術對于新入職輔導員有效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義重大。
2.及時了解國家最新的政策導向, 關注最新的宣傳動態。
當今大學生由于生活環境的影響, 喜歡新事物,接納新事物的速度快,對于高校輔導員,應快速掌握最新的政策動態,積極引導當代大學生吸收社會正能量,于無聲處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之余應多關注時事政治和社會焦點問題,并對大學生對時事政治和社會焦點的觀點態度詳細了解,在此基礎上合理引導和教育,以更加有效的方式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創新師生溝通平臺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借由年級會、班會、講座的形式開展,受眾面固然大,但存在教育效果不突出,教育內容枯燥無趣的弊端,而且由于輔導員日常工作較為繁重,教育頻率低。在當今形勢下,大學生能夠快速掌握和吸納多種文化和價值觀,輔導員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如果能夠和學生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知悉社會的多元價值及學生的思想特點,在此基礎上如果能夠及時地引導和討論,快速地影響學生對新事物的態度和認知,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有著了重要的影響。
4.構建輔導員工作交流新平臺
新時代的高校輔導員接觸的事物多且新,在工作中針對不同的學生的特點,積極構建輔導員溝通交流平臺,使得優秀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不斷豐富和完善,對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體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明確的角色定位對于新入職輔導員有效地開展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為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奠定堅實基礎。在新形勢下,輔導員積極應用網絡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提升教育效果意義重大。當然,隨著新入職輔導員的工作深入,角色定位有待進一步校正,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待進一步改善,輔導員自身定位的不斷明確及開展工作方式方法的不斷豐富,對于提升高校整體輔導員工作水平助益良多。
參考文獻:
[1]張金發.做當代大學生的“良師益友”——論輔導員工作的溝通藝術[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2(03).
[2]李 超.輔導員如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4(Z1).
[3]彭 健.高校輔導員與學生關系發展的敘事研究[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3(04).
[4]羿 翀.高校輔導員應該做大學生的良師益友[J].成功(教育版),2010(12).
(作者單位:天津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