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當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課堂教學實際,運用研究性學習模式的教育心理學理論,結合具體課堂實例探究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實施。研究性學習模式由問題的提出、學生積極的資料準備、合作討論達成共識以及檢查評價四個相互滲透的環節構成。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模式;運用
1.將研究性學習模式引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可行性
(1)“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與研究性學習在內容上具有綜合性、開放性。基礎課作為一門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大學生成長成才道路的課程,既要向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教育,強調知識的系統性、理論的科學性和完整性,同時又要強調在理論邏輯中凸顯問題意識,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運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能很好地實現基礎課的教學目的。
(2)“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與研究性學習在呈現方式上都具有問題性。基礎課介入教學過程的不僅有認知因素,而且有情感、意志因素,并且是以思想認識覺悟的提高、價值結構的變化、情感水平的提升為主要因素,呈現方式上具有問題性。基礎課以接受思想觀念,養成習慣與行為,培養理想與情操,形成科學的學習觀、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為主要的學習,當然還兼顧著科學文化知識學習與各種技能的培養。基礎課的教學過程就是要不斷促使學生在思想上產生頓悟,促使其品德形成,這也是大學生成才的過程。這些過程要求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如果失去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學生會對自身思想觀念發展采取消極甚至抵制的態度,課程教學也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3)“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與研究性學習在培養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既培養探究問題的能力,又提升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價值的理性認識,讓他們在課題探究中思考社會現實的重大問題,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會的能力。在基礎課教學中運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可以把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與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統一起來,把培養學生的文明行為、良好的習慣及道德人格修養的能力與學生的其他各種能力統一起來,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符合認知規律,與國際社會對人才綜合素質的目標要求相適應,與我國的人才要求相一致。
2.研究性學習模式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應用
圍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改革,對于如何改進教學效果問題,高校廣大思想政治教師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與實踐,進一步完善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運用。將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運用于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圍繞當前大學生的基礎課學習狀況及學習能力等做全面問卷調研。了解學生對基礎課課程的認識、學習態度,了解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接受程度,了解學生對基礎課教學的要求。
(2)論證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操作的可行性。通過認真學習基礎課的學科性質及內容體系改革等,把握課程精髓;通過大量閱讀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教學理論書刊,把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和基礎課的實踐教學結合起來。
(3)研究研究性教學模式在基礎課中的具體操作,包括提出教學原則、設計具體教學方法等。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為學生創設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 然后指導學生將啟發、閱讀、探究、點評、總結有機結合,從而讓學生像做研究那樣,經歷一個“提出問題、研究專題(獨立或探索研討)、總結提高”的過程。
(4) 提高基礎課教師的理論素養, 以更好地適應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任何教學模式要落實到教學中,體現出價值,都需要教師的策略指導。
目前,筆者也在教學班級探索試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嘗試將研究性學習運用到所任教的班級基礎課課堂教學中,并已初步得到學生的認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模式探索是可行的,它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專題研究的形式進行,并將研究成果借用多媒體形式在課堂展示。
參考文獻:
[1]龍慧靈,熊 黎,龍海明.論研究性教學與研究性學習[J].社會科學家,2010(08).
[2]應俊峰.研究性學習的管理模式[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