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其心理狀況也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層出不窮的惡性事件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敲響了警鐘,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實施,使大學生能夠健康成長,同步發展,筆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1.概念界定
(1)心理健康。關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學界眾說紛紜,觀點有很多,綜合其他學者的權威觀點,筆者對心理健康作如下定義: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基本心理過程總是處于良好的協調狀態,即認識、情感、意志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康,同時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2)大學生心理健康。大學生心理健康是指大學生的心理特征符合大學生的年齡與大學生這個身份,以及大學生的心理能力能夠滿足他的學習與生活需要。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按照規定的心理健康要求,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衛生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意義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定義模糊。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大高校開設心理咨詢機構,都將心理咨詢的對象群體鎖定在少數有問題的大學生群體上, 實際上心理健康教育面對的大學生群體不僅僅是那部分有問題的學生,很多大學生內心可能都多少面對著壓力,只是還沒有形成問題表現出來。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認識。由于當前研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性認識不足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的特點,再加上學校領導工作的短期效應,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中的地位不高,重要性得不到正確認識。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評估認識出現偏差。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在心理方面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多,人數也一直呈上升趨勢。由于各大心理機構的采樣不同,得出的評估結果差異也很大。
(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面臨著學習、交友、戀愛、就業、成長等種種問題,他們渴望未來能得到更好的發展,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成才的基礎。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有效方式,所以,要進一步提高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義的認識。
3.概念操作化
(1)情緒穩定性。一個心理健康的大學生一般心境開朗樂觀,積極情緒狀態占主導,但同時又能隨著具體情況的變化而產生合理的情緒變化。所謂合理的情緒變化是指會因為遇到開心的事而感到愉快,也會因為遇到悲傷的事而感到難過。除此之外,適當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包括在內。
(2)人際關系和諧性。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會在人際交往上表現出樂于與身邊的同學交流,自由地與同學表達自己的想法并能夠包容同學的思想。
(3)對現實感知的充分性。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在評估自己的反應能力或解釋現實時,比較客觀,不會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去勉強自己去接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
(4)焦慮適當性。心理健康的大學生雖然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緊張感,但從不產生過度的焦慮,他們在面對壓力的時候能夠恰當地面對眼前的壓力,并能夠利用恰當的方式進行心理調節。
(5)心理適應性。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有獨立的生活能力,意志堅定;自主性強;內心充實,很少有孤獨感;他們較能接受現實,不輕易產生敵對情緒。他們能夠較好地將自己融入社會,而不是與社會格格不入。
4.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機構與隊伍。提高認識,建立一套專門負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機構和一支熱衷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一方面根據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確定研究課題,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經驗與教育方法,并與其他院校討論研究,共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不斷加強心理健康指導教師的業務知識的培訓與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具有較高的業務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內容、方法都不同,遵循著各自的規律,但是兩者又不是完全不同,二者具有互補性。二者都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正確觀念,促進大學生良好發展,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因此應該將二者結合在一起,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先消除大學生的消極情緒。
參考文獻:
[1]滕易伊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2]劉一運.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9.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