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無意識時接受教育的效果比有意識接受的還要好,真正有力量的改變都是不知不覺悄然進行的。所以懂教育的人善于隱蔽教育意圖,真正的教育乃教化。就德育而言,目前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格局過小,做得過于直接,就德育論德育,把管理、說教、獎懲本身看作是德育。德育的大廈應該建立在穩定結實的基礎之上,循道而行,所謂道,體現在學校德育的四個支柱上。
1.支柱一,以自然建設陶冶性情
沒有好的生命情態,道德很難得到發展。在陰暗促狹的心理之下,人更易做出反道德反社會的行為。自然環境有助于提升生命情態,所以學校需要建設好自然環境這項隱性課程。校園一定要有草木,春季鮮花綻放,夏天濃蔭蔽日,秋有落葉繽紛,冬見雪壓枝條,每間教室最好也有綠色點綴其中。道理很簡單,美的自然可以陶冶人,讓精神變得明亮,心境變得柔和。所謂環境育人,絕不僅是人文環境,還包括自然環境。一個感覺到學校吸引力的孩子,德行是不會太差的,而像小混混一樣痞里痞氣慣于傷害的孩子,往往是對學校感到極端厭惡的。自然環境是增進學校吸引力的重要元素,這種建設不難做到,在學校里卻常常被忽視。筆者每次路過中小學校都忍不住往校園里一望,卻常常失望,有的連一棵樹都沒有,只有圍欄加塑膠操場。在如此枯索的校園,學生的生命情態肯定會受影響。沒有好的生命情態,談道德就失去了依托。
2.支柱二,以課堂教學啟蒙心智
說到德育,老師們習慣用“抓”這個詞來形容。道德并不止于文明禮儀行為,也不光指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它更指一個人內心的仁慈、正義感、是非觀念、責任感等內容。這些品質的獲得,需要一個人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等深層價值觀念奠基,這就需要將學生的道德成長奠基于廣博的文化教養之上。培育文化教養,不是通過單純道德知識的傳遞能夠實現的。在范圍上所涉甚廣,包含自我、社會、人生、自然、公共生活、權利、自由、責任、民主等多個范疇。在方式上,不能僅停留于讓學生“知道”,還要幫助他們理解、體驗和感悟,這是一個文化含蘊的過程,是“學”與“養”兩種教育實踐活動的統一。我們不能為了德育而德育,而是需要暫時懸置“德育”,通過進入廣闊的知識領域,幫助學生打開心智,讓他們的頭腦不再閉鎖,眼界不再狹小,精神不再貧乏,具有清明的理智和健康的情感、道德。
3.支柱三,以班級管理促成道德踐履
班級是學生道德實踐的平臺,其中有兩項要素需要把握:班級委員會和班級規范。受民主思潮的影響,很多人傾向于否定教師任命,全盤肯定輪換制和選舉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氣質和性情,總有一些學生對這些角色不感興趣,所以不照顧到個性差異的機械輪換制,實際上也具有專權的性質。而一味地訴諸全班投票選舉也有弊端,當班級風氣不正、學生對選舉的意義認識不清或班級剛形成同學之間缺乏相互了解的時候,選舉不一定會帶來預期的效果。班委會組建的原則一是讓更多學生有體驗班級委員角色的機會;二是自愿,于是民主選舉和教師任命都能成為可行的方式。班級規范是幫助學生達成理性自主、培養學生從他律到自律的途徑,而非為了管住學生,管住只是獲得了表面的秩序,并不重視學生規則意識、守規能力的真正習得。規范的制定是基于共同生活的需要,而不是教育者自身的價值偏好,數量不宜太多,主要針對那些給共同生活帶來破壞性的行為,規范應密集,束縛太多,會抑制個體身心舒展。在班級規范的執行上,對規范的遵守不是借助于外在的高壓和強制,而是訴諸個體理性的培育,通過闡釋、對話、推理等各種方式幫助個體認識規范背后的價值意蘊。
4.支柱四,以教育性交往涵化人格
教育即交往。這里的核心要素一是教育者對兒童的尊重和喜愛,二是成年人和兒童相處時所表現出的“教育的意向性”,這兩點范梅南在《教學機智》一書中都有過深刻的闡釋。范梅南認為教育學始終是與區分什么對兒童好、什么對兒童不好的分辨力有關的。教育學僅僅指這樣類型的有意向性的活動和交互作用:成人和兒童參與其中,指向兒童積極生存和成長,心向著孩子,這樣師生之間的關系才是一種教育關系。它始終具有一種積極的教育品質,這是我們探討德育最起碼的前提,或者說,它本身就是一種德育的方式。但現實中種種做法恰好是在挑戰這個前提,瓦解著師生之間本應具有的教育關系。筆者曾看過一篇題為《捍衛師生的如廁權》的文章,連上廁所都需要呼吁和捍衛了,可見教育人性化的缺失已到何種地步。學校耗費人力物力來抓“德育工作”,與此同時卻做著不道德的教育,這真是相當病態的現象。
德育有道有術,道之不存,無論怎樣求術都是枉然。它不是一個領域的概念,而是功能概念,認知上可以分開談,但實際上無法和整體教育分開。欲得其中,必求其上,德育立身要高,眼界要寬,否則花再大的力氣也于事無補。要借鑒無為思想,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為,不妄為才能有所作為。太追求有形的東西,無形的風神就會枯干,然后就開始惡性循環,越是缺失了后者,越追求前者。因為缺失久了,我們連想象力也枯竭了。我們始終需要牢記的是,德育有道有術,道之不存,無論怎樣求術都是枉然。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