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實驗是小學科學學科的重要內容,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實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發展,符合了新課標改革的要求,也對學生的科學素養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小學科學實驗中,學生的實驗活動形式單一,學生對實驗課程的認識存在著一定的誤區,導致學生在實驗課上放松,這樣不利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一、實驗教學存在的誤區
1.缺乏目的性和計劃性
在教學的過程中,有一些同學會在課前或課堂上詢問老師會不會上實驗課,學生在上實驗課的時候也往往表現得相當感興趣,在實驗室中對每一樣實驗用品都充滿好奇心,這就說明實驗活動的可操作性能夠將學生吸引住,學生的興趣促使課堂教學可以順利進行。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從中年級的學生開始接觸到科學課,會發現學生只是為了好玩才愿意去學習科學課,但是當要真正地探究科學課中的知識的時候,學生的積極性就不再高了。原因有實驗目的、計劃不明確,學生不明白為什么要做這個實驗,主要是為了解決什么樣的問題,通過這個現象我們學到了哪些生活中的知識等。在課堂上看到每一個學生在動手,但是做完實驗之后就是為了開心熱鬧,學生的收獲是非常少的。在教學的過程中,不難發現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
2.開放性導致教學不便
在新課程教學改革中,要求實驗要具有較強的開放性,需要學生在實驗中提出疑問,并可以積極主動地探究問題,要學生自己選擇實驗的材料和實驗的方法,這樣就可以在學生自己在實驗的過程中對探究的問題進行思考。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這種教學的開放性,使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在實驗材料的選擇上以及指導上都會有一些困難,學生的研究課題的多樣性給教學方法造成了一些不便,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指導還需要一一進行,同時在學生研究的過程中,操作上也會出現一些偏差和錯誤,這樣就使得教學研究方法得不到保障,會造成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到打擊,學生的興趣產生影響。
3.不注重團隊精神培養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一個新理念,分組教學是當前教學過程中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4到6人分成一組,然后進行交流合作,在實驗的過程中取長補短,進行監督,有利于學生的共同發展。在教學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在小組實驗中,有一些學生不能積極地參與其中,交流和操作上都存在著一些問題。有的小組中會出現個人主義的現象,往往會由一些性格外向的學生包辦,還會出現學生將玩當成實驗目的的現象,這樣就會使得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不能掌握較多的知識,整個科學實驗課的教學效果得不到提升。
二、完善實驗教學的策略研究
1.明確教學目標,建立完整知識體系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著眼于全局,通過各種教研活動,尋求多種教學手段,把握教材的重點,明確實驗教學的目的,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指導,使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明白這節課中要講的內容是什么,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在實驗的過程中明白其中的道理。例如,在進行“我們周圍的空氣”教學時,就可以讓學生吹脹塑料袋,然后將袋子放在水里,扎個洞,然后就會出現一些水泡,這樣就可以通過水泡證明空氣的存在。
2.做好引導工作,注意細節準確觀察
在小學教學中,教師要首先做好實驗器材的準備工作,例如,在器材的分發過程中,要注意考慮學生的安全問題,注意實驗要求,教師在實驗前要做到心中有數,保障實驗的順利進行。要注意在實驗操作中保證每一個學生可以參與到實驗當中,如果出現什么問題要及時進行糾正和指導,同時在實驗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做好實驗記錄,鞏固學生的實驗技能,讓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以及操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3.培養團隊意識,鼓動全班同學合作
實驗教學是通過動手來完成的教學,學生需要通過團隊合作,完成實驗操作,因此,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團結合作,共同來操作,在學生興趣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方案,并且在這一過程中要盡可能地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進行交流和合作,保護學生的創造性和自信心,在實驗課上讓學生分工協作,使學生的團隊精神得到培養。
小學科學課對小學生科學方面的知識有著非常重要的啟蒙作用,它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基礎。這一學科的大部分知識都需要學生親自去探究、發現、理解、應用。所以實驗教學是這一課程中非常重要的手段,通過實驗課,可以使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得到激發,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使學生的科學素質得到提升,這樣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綜合素質的提升。所以對小學生中年級實驗教學的有效性進行策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繁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