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是世界上遭受臺風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尤其對我國沿海地區影響較大,不僅帶來嚴重的自然災害,還引發了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文章就平潭縣的臺風情況進行入手,著重臺風防御的準備工作及具體的防御措施。
關鍵詞:臺風防御;措施;思考
1 平潭縣的地理概況
平潭古稱海壇,簡稱嵐,位于福建東南沿海,是福建省的第一大島,全國第五大島。同時也是臺風災害的多發區。我國受眾多臺風襲擊情況的典型,其中1971年9月23日,12級強臺風正面襲擊,風、雨、潮三災并發,沖毀海堤24條,山塘、水庫27個,淹沒農田790公傾。0102號臺風(飛燕):過程起止日期(6月20日-6月24日)這次臺風于6月23日22:20在福清市登陸,6月23日22:29本站(氣象局)測得最大東南風為31.9秒/米(11級),海上12級以上。日最大降水量出現在24日為86.8毫米,全縣損失慘重。0519號臺風(龍王)10月1日-3日影響平潭縣,過程最大風力40.7秒/米(東澳),城關20.3秒/米,風向都是東北,城關過程雨量108.4毫米,其中10月2日降水最大為106.9毫米,全縣損失巨大。
2 臺風的具體案例
2013年第7號超強臺風“蘇力”,7月11日5時位于福州市東南方約1300公里的海面上,近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6級(52米/秒),正以每小時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強度還將略有加強,預計于13日中午到傍晚在福建省中部到浙江南部一帶沿海登陸,登陸時強度為臺風或強臺風。
根據省防辦指示,將防臺風應急響應提升為Ⅱ級,縣主要領導親自指導抗臺工作,縣防指總指揮長坐鎮縣防辦,會商部署防抗臺風的各項工作。縣鄉村各級干部深入一線檢查督促預案落實情況,確保各項防范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搶險隊伍、防汛物資均已準備到位,做到寧可備而不用、不可措手不及。
3 防御臺風工作的措施
3.1 適時啟動預案應急響應
按照臺風的嚴重程度和范圍,將預案應急按照由低到高分為四級,并且用四種顏色,藍、黃、橙、紅,劃分臺風的嚴重程度。藍色預警指的是在未來72小時內熱帶氣旋可能登陸或影響平潭縣;或近海出現熱帶低壓,預計24小時內可能登陸或影響平潭縣;風黃色預警,預計在未來48小時內將有熱帶風暴及以上等級的熱帶氣旋可能登陸或影響平潭縣;橙色預警,預計在未來24小時內將有強熱帶風暴或臺風等級的熱帶氣旋可能登陸或嚴重影響平潭縣;紅色預警,預計在未來24小時內將有強臺風及以上等級的熱帶氣旋可能登陸或嚴重影響平潭縣。
3.2 臺風的防御部署
因臺風級別的不同,在防御臺風時,應該采取適合臺風級別的部署工作。當縣防辦接到省防辦關于臺風的內部通報后,防汛辦開始安排加強班,并有領導帶班;根據臺風的風力大小、中心位置和移動路徑,適時啟動防臺風級別的應急響應。結合平潭縣的具體情況,根據省防指進行整體部署,平潭縣的1427的船只,需要按照要求全部京港避風,加固漁排。加強海峽大橋管控,適時采取封橋措施,適時關閉8個小島鄉鎮輪渡碼頭及各旅游景點,對正在施工的工地進行安全檢查,對高空作業機械等設施進行加固,各施工現場停止作業。此外,組織人員對海堤、水庫、山塘、低洼地、山體滑坡地帶、臨海住房、危房等部位,進行巡查、加固、監控,并適時組織群眾轉移。
3.3 及時投入搶險救災
在進行搶險救災時,講究科學性,提前采取搶險措施。在災害性的天氣下,出現決堤或潰壩的情況時,應該慎重對堤壩本身進行搶險,因為,堤壩、潰壩發生時,不僅無法填堵,還會威脅到搶險人員的生命安全。在搶險救災的過程中應該提倡“以人為本”的搶險救災原則。當發生險情時,應當通知受災點進行群眾轉移,必要時,組織人員進行協助轉移。
4 新形勢下對臺風防御對策的思考
4.1 關注臺風時的應急避難
在“以人為本”思想的指導下,開展“撤離避險”,可以說,當今的撤離避險已經是近年來臺風防御的規定動作,出發點就是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但是由于缺乏完備的操作過程,過去的臺風應急避難并沒有產生良好的效果,因此,仍舊需要不斷總結和提高。以下具體分析撤離避險的具體實施方案。
4.1.1 建立避難所。依據臺風的實際情況分設單純防風、單純防洪及相應的防地址災害,避難所的建筑要符合應急避險的質量和功能要求,容量、數量要與避難人員數量相適應,足夠容納。臨時避難所要有明顯、統一的標志,便于辨認。
4.1.2 確定撤離地段。應根據風、雨、潮的影響次序按照梯級轉移的原則進行,在充分考慮當地氣象、水文現狀和預報的基礎上慎重作出決策。
4.1.3 管理臨時避難所。臨時避難所要指定人員值守,負責臨時避難人員的安全巡查及緊急處置。
4.1.4 及時搬遷危險地段居民。對常年處在風口、溪邊、洼地、地質災害高危地段和各類危房的居民,視條件和危情程度采取分期分批搬遷,從根本上解決多次撤避問題。
4.2 加強對臺風防御知識的宣傳、普及
4.2.1 積極創造條件,適時建設氣象科普館。應增進民眾對臺風及其防御知識的普及教育,提高個人及家庭應急避災能力。
4.2.2 在每年的“3.23”世界氣象日、“4.15”防汛抗臺日、“5.12”中國防災減災日前后,以各中、小學校以及大、中型企業和外來民工聚居社區為重點,開展防臺知識宣傳活動。
4.2.3 開展活動進行演練。定時的組織開展貼近實戰的防災救火的演練,積極提升政府對大自然災害的決策指揮能力,相應的部門社區應該提升對災害的綜合處理能力,增強各類救援隊伍的搶險救災能力以及群眾防災避險自救互救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牛海燕,劉敏,陸敏,等.中國沿海地區近20年臺風災害風險評價[J]地理科學,2011(6).
[2]陳香,陳靜.不同登陸地點影響福建的臺風災害時空特征分析[J].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2006(4).
作者簡介:陳紀強(1963,4-),男,福建平潭人,漢族,中專,工程師,研究方向:水利水電(防汛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