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蓋家陰山滑坡位于渭源縣火車站附近且蘭渝線直接從其坡腳通過,該滑坡一旦失穩將會直接影響到蘭渝線的暢通運行和渭源火車站的正常運營,并且嚴重威脅著當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通過對蘭渝鐵路蓋家陰山滑坡的勘察,分析其地質條件、滑坡的特點等,確定其變形破壞的原因,通過滑坡推力計算,提出有效整治措施。防治工程遵循一次根治、不留后患,同時考慮造福于民的原則,采取截排水、平整減載和反壓、支擋、前緣防護相結合的工程措施進行綜合治理。
關鍵詞:滑坡特征 產生原因 整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TU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b)-0243-02
蓋家陰山滑坡位于渭源縣鍬峪鄉蓋家陰山村與孫家灘間的山前緩坡帶,定測里程DK127+170~DK127+820左側;該段定測工程設置為鍬峪河特大橋,滑坡前緣距線位0~180 m,距鍬峪河河床約120~140 m。
1 滑坡概況
蓋家陰山滑坡位于鍬峪河右側的山前緩坡帶,地形復雜、起伏較大,地勢較為陡峻,溝壑交織,狹長V型沖溝極為發育。
滑坡呈典型的圈椅狀形態,面向滑坡,左側邊界為覆蓋層較薄的基巖鼻梁,右側為
覆蓋層較厚的山梁,后壁陡坎高20~50 m,坡度35°~50°,坡面覆蓋層較薄,局部基巖裸露;滑坡體呈3~5級平臺形態,平臺面積500~4000 m2不等,多已夷為耕地;滑坡前緣突出鄰近緩坡帶80~130 m,覆蓋于鍬峪河一級階地之上。從地貌觀察,滑坡體主軸長約350 m,平均寬約400 m,坡度8°~25°。滑坡區高程范圍2095~2220 m,最大高差約120 m。
沿鍬峪河河床有便道可供車輛通行,車輛可直達滑坡前緣,交通條件一般。
2 滑坡環境地質條件
(1)蓋家陰山滑坡滑帶土以薄層粉質黏土為主,多呈軟塑或流塑狀態,根據滑帶土取樣反復直剪和殘剪試驗結果,參考滑帶土強度指標的經驗值,白堊系下統泥巖夾砂巖上的滑帶土剪切強度值采用C=6.8 kPa,φ=10.7°,鍬峪河一級階地粗圓礫土上的滑帶土剪切強度值采用C=3 kPa,φ=11°,次生滑面滑帶土剪切強度值采用C=5 kPa,φ=10.1°,滑體天然密度采取ρ=2.1g/cm3。
(2)結合地貌單元、地層結構特點及勘察階段,勘察在先進行外業調查、訪問的基礎上,采用了以鉆探為主的勘察手段。根據不同地段滑坡的主滑方向,用鉆孔布置了4個主要的軸向斷面,每個斷面鉆孔2~5個不等,共布置了13個鉆孔,以滿足精度要求。
3 滑坡類型、性質、形成機理分析、穩定性評價及發展趨勢預測
蓋家陰山滑坡為百余年前一場較大的地震導致,當時滑坡下滑掩蓋了數處民房。根據現場調查分析,蓋家陰山滑坡的形成應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滑動后的規模與目前規模基本相當,已奠定滑坡大致范圍、形態和性質,滑坡前緣已覆蓋至鍬峪河一級階地,滑動距離約110 m;第一階段滑動形成的滑坡平臺受流水沖刷,形成的沖溝深切后產生了第二階段滑動,第二階段滑動后緣為滑坡體中部的深切沖溝右側溝壁,從地貌分析,第二階段滑動距離較短,約20 m,滑動方向與第一階段相同,滑坡前緣推進至目前形態。
4 主要工程措施
遵循一次根治、不留后患,同時考慮造福于民的原則,采取截排水、平整減載和反壓、支擋、前緣防護相結合的工程措施進行綜合治理。
(1)截排水工程。
在滑坡體后緣外及平整減載后靠后緣坡腳處各設一道截排水溝,排水系統應很好銜接,務使排水工程完整暢通。詳見平面布置圖。水溝尺寸0.6×0.6m的梯形,用0.3m厚M7.5漿砌片石加固,其下設0.2m厚二八灰土墊層。水溝每隔10~20米及地層變化處設伸縮縫一道,縫內全斷面填塞瀝青麻筋。
(2)平整減載和反壓工程。
根據滑坡推力計算結果,對該滑坡進行平整減載和反壓處理。挖方邊坡坡率采用1∶1,填方邊坡坡率采用1∶2。對所形成的邊坡采用種植灌木防護,形成的臺地按4%的橫坡整平,以利于耕種。清理滑坡體后緣外的小滑體土方,以確保滑坡穩定。
(3)支擋工程。
采用抗滑樁對該滑坡進行治理。
①抗滑樁樁位的確定:結合橋梁工程設置要求及推力計算結果,在線路左側22.5m處設一排抗滑樁。
②抗滑樁具體設置,(見表1)。
③每根抗滑樁樁身布設兩孔檢測孔,
檢測孔采用預埋直徑5 mm鍍鋅鋼管。檢測孔與樁身等長,在橫截面上布設于兩個對角處。
(4)滑坡前緣防護工程。
為防止洪水沖刷浸泡滑坡前緣,引起滑坡失穩,在DK127+226.3~DK127+520段滑坡體前緣設腳墻基礎漿砌片石護坡防護。腳墻基礎漿砌片石護坡在防護起終點處應嵌入穩定地層。腳墻基礎采用C15片石混凝土現場澆筑,護坡采用M10漿砌片石現場砌筑。腳墻基礎高3 m,埋入地面不小于3 m(表1)。
護坡防護至百年水位+波浪高+涌水高+0.5 m高程處。護坡厚度0.35 m,其下設0.15 m砂夾卵石反濾層。腳墻、護坡10~20 m設伸縮縫一道,縫內全斷面填塞瀝青麻筋。
(5)排除地下水工程,在兩處下降泉處各設10m長的引水滲溝,將地下水引至排水溝中(圖1)。
5 結語
(1)滑坡治理應遵循一次根治、不留后患,同時考慮造福于民的原則,采取截排水、平整減載和反壓、支擋、前緣防護相結合的工程措施進行綜合治理。
(2)與地下水和地表水關系密切的滑坡,治理滑坡的排水措施尤其重要。
參考文獻
[1]朱平生,吳香根,余仕勇.云南高原山區紅層滑坡治理[J].路基工程,2008(5):205-207.
[2]戴玉.奉云線肖家堡滑坡特征及治理措施[J].路基工程,2008(5):203-204.
[3]王恭先,王應先,馬惠民.滑坡防治100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