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諸多地區頻繁發生地震災害,由此引起了人們對安全問題的廣泛重視。根據相關資料統計可知,我國由于地震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已經占據世界前列,并且我國許多城市均有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可能。大量的實踐經驗表明,科學的開展應急資源籌集和分配,充分發揮社會的力量,可以極大的提高地震災難發生時的救援效率。該文對目前我國地震應急資源保障及動員機制現狀進行了論述,并給出與之相應的改善措施。
關鍵詞:地震應急 資源保障 動員機制 措施
中圖分類號:P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b)-0231-01
現如今,我國正處于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地震災害的發生必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經濟的有序發展。由于目前我國城市化進程推進速度迅猛,隨之安全風險越來越高,而高效的搶險救災對于減小地震災害損失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所以,加強地震應急資源以及其他應急工作有著不容忽視的現實意義。
1 地震危機的特點
地震屬于一類突發性的災害,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的決策,提高救援工作效率,否則將會對生命財產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害。地震危機通常具備突發性、緊迫性、不確定性、社會危害性、影響面廣、連鎖性強等諸多顯著特征,同時,地震危機的周期包含了四個不同時期,即潛伏期、爆發前、持續期以及解決期。地震危機的爆發將會直接影響社會的正常運轉,對人們的生活、工作造成嚴重的威脅。
要實現地震危機的科學管理,應當遵循危機管理四要素理論。該理論明確指出,科學的危機管理要同時實現技術管理、策略管理及決策管理。關于地震應急管理的理論研究相對滯后,理論系統性方面尚且存在許多不足之處,而地震災害的應急中的關鍵一環就是資源保障和動員機制。
2 地震應急管理體系
地震應急管理體系通過不斷的改進,制定地震應急管理方針,并進行地震危險性預測,有針對性的進行評估以及控制策略的策劃,盡快確定應急管理目標,繼而確定管理結構、職責與資源的分配。從總體上來看,地震危險性預測及后續的評估和控制是地震應急管理體系的核心,體現了地震應急管理以預防為主的重要思想。地震應急管理體系要求人人有責,因為地震災害發生將直接影響社會成員的根本利益乃至人身安全,需要廣大群眾的切身參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地震應急管理體系應有的作用。此外,我國地震應急管理體系承擔媒體傳播和預案啟動的角色。[1]
3 我國地震應急救援管理體系現狀
隨著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的正式成立,我國地震應急管理理論得到了十分迅速的發展。公共危機管理的領導機構是國務院,國務院對全局的預防和實施發揮著統一領導的作用。總的來說,地震部門擁有指揮機構、災害預評估系統、輔助決策系統、通訊系統、滅火裝備管理系統、應急救援隊伍,但是也難以避免的普遍存在短板效應,個別方面完備程度不足,這便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整體效率。現階段,相關部門在實行應急管理時普遍存在如下問題。
3.1 部門分工不合理
從整體結構上看,地震災害的應急管理部門設置相對比較完整,垂直部門的劃分較為科學,但是同一部門內部的職責劃分有著較多不合理的地方,部門內部之間的管理經常出現管理脫節的情形,協調性非常之差,部門之間信息交流少之甚少,尤其相互之間不清楚救援實力和信息通訊。比如:水利應急部門和地震應急部門均有著自身的應急信息系統,有與之相應的先進設備,然而由于雙方而且部門的劃分有時會出現重復冗余的不良情況,國家投入資金的使用效率受到一定限制,共享機制不健全。這樣以來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但凡發生重大地震災害,地震應急管理部門往往會直接面臨信息滯后、不足的情況。此外,各部門之間的救援力量流通性差,很難實現救援力量的及時補充,這無疑是搶險救災的一大遺憾。
3.2 職責劃分不明確
由于地震等級不同、發生地點不同,因而需要指定相應的部門負責地震應急工作,然而因標準有待于精確,各級政府在進行職責劃分過程中缺乏相應的規定作為支撐。通常在應對突發事件時遵循的原則是小震自救、中震當地救、大震國家救。然而由于條塊的銜接不精確,導致職責劃分不科學、不合理,削弱了全局的規范有序性,并且給管理工作帶來諸多不便。
3.3 應急動員和保障機制不夠完善
地震災害發生后,主要以地震部門為主線,缺乏完善的社會動員機制。目前國家已經在30多個省級建立了地震專業救援隊伍,但是對于動員對象、方法、目的還不夠明確,可操作性較低,一些動員口號也只停留在表面上,沒有落實到基層。同時指揮部通常由上級部門領導,指揮辦公室多設在地震部門,極少數為獨立常設機構,而且指揮部門各個成員之間的具體程序規定、協調方式比較少,指揮部成員以外的協調常采用行政手段,不能很好的與地方政府應急機構銜接。通信系統的保障主要以計算機網絡、地震部門通訊為主體。物資保障方面,普遍由地震部門制定應急儲備物資要求,并委派其他專業部門和民政負責相關事項,從而導致物資保障職責較為分散,無法形成完整、高效的體系。在進行地震應急救援階段,信息共享和溝通機制不夠完善,從而導致地震災害風險信息報告的基流程、標準、責任不規范、不明確,缺乏統一的規范和標準。同時各個應急信息系統缺乏互通互連機制,缺乏綜合性的信息平臺,無法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除此之外,群眾的應對工作的機制不健全,互救能力不夠強,相應的危機意識有待提高。
4 地震應急資源保障和動員機制的改進
4.1 健全相關應急管理體制
地震災害的發生對社會影響力較大,政府務必要提高自身的全局協調能力,不斷督促完善應急管理體制。地震應急工作涉及經濟、公共管理、基礎建設等多個方面,因此應當切實做到協同合作,這樣才能確保基礎工作的順利實施。與此同時,地震救援工作必須統一領導,以便在緊急狀態下做到臨危不亂,并且要把縣級地方人民政府逐漸培養成地震應急工作責任主體,妥善處理地震災區的現場指揮和協調工作,確保具備較強實施性的專項預案,加強對一線人員的專業培養,給予地方政府足夠權利,使其能夠直接行使物資征用權,最大程度提升搶險救災效率,簡化繁瑣的流程。
5 結語
總之,地震應急資源保障及動員機制是提高應急管理水平十分重要的環節,對提高災后救援效率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甚至關乎社會穩定性和經濟發展。所以,政府應當正確引導各部門做好應急資源的籌集及分配工作,鼓勵社會群眾切身參與到地震應急工作中。
參考文獻
[1]白鵬飛,段倩倩,賈群林,等.地震應急救援網絡組織模式研究[J].中國應急救援,2012(6):22-25.
[2]陳建偉,王衛國,蘇幼坡,等.地震應急救災資源配置模型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3,29(4):33-37.
[3]胡小媛.應對自然災害中的政治動員問題研究——以汶川地震為例[D].蘇州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