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學定教”指的是按照學生的狀態、興趣、學習與發展規律等情況來調整教師的教學順序,并對教學內容方法做出適當的改變?!耙詫W定教”是站在學生的角度研究學生學習知識的路徑(學路)、方法和規律,讓教師的教學設計路線變成了根據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規律而制定的實際路線,將原來死板的設計變為有針對性的設計。只有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會被調動起來,才能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我們要做到:發揮課前預習功能,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就對其有所了解,并且搜尋與之相關的知識,并且與新學的知識建立起相關性,構建新的知識結構,形成新的知識網絡;鼓勵發現探索問題,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本身的知識水平、能力經驗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大膽的提問和猜想;給予充分表達機會,加強學生動手操練等。
關鍵詞:數學 以學定教 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b)-0165-02
“以學定教”指的是按照學生的狀態、興趣、學習與發展規律等情況來調整教師的教學順序,并對教學內容方法做出適當的改變?!耙詫W定教”可以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能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耙詫W定教”是站在學生的角度研究學生學習知識的路徑(學路)、方法和規律,讓教師的教學設計路線變成了根據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規律而制定的實際路線,將原來死板的設計變為有針對性的設計。惟有如此,才能實現“以學定教”的核心理念,才能使學生對數學賦予自己獨特的理解,形成個人特色的數學知識,才能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下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以學定教、彰顯數學課堂的有效性角度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1 發揮課前預習功能
美國的奧蘇貝爾在《教育心理學:認知觀》中曾經寫到:“唯一的、最重要的影響學生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教師要探明這個要素,并且應根據該要素進行教學?!痹谖覈?,古代也曾有“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的經典。這就是說,學習的實質就是將新學的知識與學生的知識結構中已有觀念建立起客觀的、實質性的關系,是新舊知識相互滲透的過程。學生并不是一無所知,也不是被動的接受者,他們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會從頭腦的知識網絡中尋找與之相關的知識,并且與新學的知識建立起相關性,構建新的知識結構,形成新的知識網絡。
通過預習每個學生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知識,并且進行目標主體多元化、方式多樣化的評價,教師應善于發現和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且恰當地進行肯定和贊揚,同時把學生的錯誤當成一種難得的生成資源加以開發利用。
2 鼓勵發現探索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變“教路”優先為“學路”優先,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調動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還極易讓學生掌握問題的內在規律和聯系。因此,教師應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求、創新思考的精神。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本身的知識水平、能力經驗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大膽的提問和猜想;給予充分表達機會,加強學生動手操練等。例如,教學用除法的知識解決問題時,筆者出示了一幅猴媽媽分桃子的掛圖,問:“同學們,看了這幅圖,你想到了什么?”很快有一個學生說:“我想到了,有一天小猴過生日,猴媽媽特意為它買了一些桃子,就把所有的猴寶寶們叫來,說‘你們想吃這些桃子嗎?’猴寶寶們一個個高興地說:‘想吃?!飲寢屨f:‘不過,我有一個問題,如果你們誰先回答上來,就先給誰吃。有12個桃子,每個盤子放3個,需要幾個盤子?’這下可把它們給難住了。突然一只小猴說:‘聽說在坐的小朋友最近學習除法,你們能用除法的知識幫我解決這個問題嗎?’”這樣,鼓勵學生發現探索問題,既達到了與其它學科整合的目的,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想象和語言表達的能力,教師也及時了解到學生的思維狀況。
3 給予充分表達機會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培養的基礎在于語言”。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沒有語言就不可能有人的理性思維?!币簿褪钦f,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表達是思維外化的過程。讓學生在感知基礎上,借助表象,用語言來探求新知識,促使學生理順思路,對感性材料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教師還應鼓勵學生不畏困難,勇于表達,知錯就該,培養學生數學表達的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整百、整千數加減法》計算教學中,筆者創設了“買書的”的情境。
師:一本字典130元,一本書50元,一本字典比一本書貴多少元?
生:“130-50我是這樣算的,把130看成是13個十,50看成是5個十,13個十里減去5個十剩下8個十,所以是80?!?/p>
生:“130-50我是這樣算的,把130分成100和30,100減50等于50,再加上30就是80?!?/p>
生:“130-50,我把50分成30和20,130減30等于100,100再減去20就等于80?!?/p>
生:“我先想13-5=8,再在得數后面填一個0,得數是80。”
對于學生的這些計算方法,教師都進行了肯定和贊揚,學生們的學習興致也更高了,紛紛發言想闡述自己的解題方法。教師發現一個平時很內向、不太愛發言的女同學在猶豫要不要舉手,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教師微笑地鼓勵這位同學說:“把你的算法大膽地說給大家聽聽,對或者錯都沒有關系的。”
這位同學站起來說:“我是用這種方法做的,130-50,用30-50不夠減,就倒過來用50-30=20,再用100-20=80?!?/p>
教室里頓時議論了起來:“老師,這種做法是不對的?!薄罢婧眯?,30-50不夠減,還可以倒過來減?”“真奇怪,倒過來減也可以得到80?!薄?/p>
面對同學們的議論,這位女同學顯得不知所措,教師也一時不知道該怎么辦?“倒著減”的做法引起了學生們的很大爭議,教師也猶豫了,是應該把學生拉回到自己的算法中,還是應該按照這位女同學的思路,調整教學順序呢?
“這種算法同學們都很好奇,那我們就請她來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好嗎?”在教師和善友好的眼神下,女同學解釋道:“130-50先用50-30=20,也就是說30-50不夠減,還差20;再從100中拿出20來補上,得到80。”聽到這里,全班同學都明白了這種方法是正確的。教師也肯定并贊揚了女同學,而這位女同學也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4 加強學生動手操練
好動、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是學生所具有的天性,對于任何事情他們都想要去嘗試。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動的特點,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來參與到活動中來,從而引發學生的興趣,集中其注意力。
例如,教學《余數比除數小》時,筆者是這樣做的。
(學生用圓片表示月餅,擺一擺,分一分,每4個裝一盒,探究出了余數的意義。)
(1)提出假設。
師:如果月餅的數量再增加,接著分下去,每次余下的月餅數是多少?
生:只能是余1塊、2塊、3塊或者沒有余數。
師:為什么余數總是1、2,3這樣變化呢?
生:如果余數是4,就可以又裝滿一盒了,所以余數只能比除數小。
(2)師生驗證。
師:余數真的一定要比除法小嗎?(教師在結論的后面畫上?)同學們驗證一下。
如果我們把月餅5塊裝一盒,你又可以想出哪些算式?
電腦顯示算式:( )÷( )=( ) (盒)……( ) (塊)
生:13÷5 =2(盒)……3(塊) 20÷5=4(盒) 22÷5=4(盒)……2(塊)
(教師在電腦上輸入算式)
師:現在,老師調查一下:誰的算式正好除完,沒有余數的向老師揮揮手?誰的算式得到的余數是1,向聽課的老師揮揮手?余數是2的、是3的、是4的,有沒有?向老師點點頭。
師:你的算式如果余數是5,請到前面來和老師握握手。
只有一個同學上來了。下面的同學互相議論:余數是5的就沒有余數了。
那位同學剛走上臺,發現自己錯了,就跑了回去。
生:余數不能是5,要是5塊的話就又可以裝一個盒子了,沒有余數了。
師:除數是6時,余數可能是多少? (是1、2、3、4、5)除數是3時,余數可能是多少?(1、2)除數是7時,余數可能是多少? (1、2、3、4、5、6)
師:看來“余數比除數小是正確的”這個說法是正確的。
5 關注課堂練習效果
練習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和提高學習能力的最主要的方法,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的學習活動,是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形成學習技能、發展智力能力的有效途徑?!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練習不只是鞏固基礎知識、掌握操作技能和解決常規問題的活動,還應該注重實驗、嘗試、歸納和總結等方法來加深知識,做一些條件不完備、解題方法多樣或著是結論不確定的開放性問題,實現練習趣、精、活、新的特點,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成果并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補救,真正檢測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度。教師應設計多層次的練習,使學生在不同的聯系層次過程中對知識進行理解和掌握,同時也可以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使他們都有興趣,均可獲益。
教師在進行完“乘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后,設計了一道有意思又有難度的題目:4+4+4+3可以怎樣算?比一下誰的方法多而且妙?學生們躍躍欲試,異常主動,課堂氣氛非?;钴S。在解答時,有的學生按照常規的方法計算,有的學生用4×3+3這種新穎的方法計算。教師均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為了培養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進行思考,教師繼續啟發,并且在“4×3+3”算式中的“+3”下面劃上了一條紅線進行提醒:“還可以把‘3’通過怎樣轉化,得到更加簡單的計算方法呢?”學生經過一番思考和討論之后,又想出了其他的三種計算方法:(1)4×4-1;(2)3×5;(3)5×3。
通過創生富有挑戰性及思考性的習題,既有效地鞏固和深化了新知識,又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水平。
如果說,每個孩子都是一朵美麗的花,那么,讓我們教師蹲下來,靜靜地聆聽花開的聲音,聽懂孩子內心的需求,真正地“以學定教”,讓數學課堂更堅實地邁向實效、高效。
參考文獻
[1]張秋爽.深入挖掘,彰顯思維過程: “找規律”教學實踐與反思[J].教學月刊:數學版,2012(3):10.
[2]張天孝.小學新思維數學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2011:129-133.
[3]李光樹.小學數學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史寧中,馬云鵬.注重培養“四基”,提高數學素養: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修訂解讀[J].人民教育:增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