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探討研究小組教學法對臨床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6月至2014年12到我院內分泌科臨床實習學生共64人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采用研究小組教學法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研究小組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體現人文關懷及醫患溝通的應用,課后對兩組實習生的技能考試成績和醫患溝通能力測評。結果 進行研究小組教學法的實習生的成績及醫患溝通能力測評結果明顯高于進行傳統教學的實習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研究小組教學法利于臨床實習醫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實習醫生 研究小組教學法 醫患溝通
中圖分類號:G4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4(b)-0103-02
隨著醫學教育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未來的醫生不僅僅需要具備扎實的醫學基本功,同時還須具備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目前醫院醫療糾紛多發,醫患關系緊張,提高醫生的醫患溝通能力至關重要[1]。臨床實習是醫學生從理論走向實際、從課堂走向病房、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重要階段,是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養成的關鍵時期,實習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醫學生畢業后的臨床實踐能力和整個醫學教育質量[2]。在既往臨床教學中,帶教老師和醫院通常側重于技能的訓練及知識的傳授,對人文關懷素養的教育不重視。實習生在臨床學習中往往忽視了患者的心理及社會需求,只注重追求個人臨床技能的提高;在臨床問診及查體時不顧患者的感受,只為完成病史的采集。這不利于和諧醫患關系的建立,不利于優秀醫學人才的培養,也不利于和諧社會的發展。隨著患者日益注重自己的就醫權利及隱私的保護,醫患溝通仍是診療過程中的短板,醫患矛盾日趨緊張,對臨床醫生的素質要求更高,不但要求具有高超的診療水平,更應具有良好的溝通技能及愛患情操。注重人文關懷素養的培養,摒棄純技術性傳授的模式在現代社會尤為重要。在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把“溝通技能”列為七大領域之一[3]。我國在2003年制定的本科醫學教學基本要求中提到:臨床醫學生畢業時要求具有準確采集病史等方面的能力及于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能力。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醫師,不但要有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及精湛的專業技能,還要具有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因此,對于即將成為醫療工作者的臨床實習生,不僅要重視醫療技術的培養,還要加強溝通能力的訓練。本實驗將人文關懷教育引入臨床實踐教學中,以幫助實習生提高醫患溝通能力,獲得良好的效果。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到我院內分泌科臨床實習的學生64人為研究對象,對照組32人、實驗組32人。所有實習生均為醫學院本科學生,共分8批入科實習,每批實習生8人,隨機分兩組,每組4人。
1.2 研究方法
在實習學生中分別對對照組及實驗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和研究小組教學法施教。
(1)傳統教學法。采用傳統教師講授式教學,給予實習生常規的溝通培訓和人文關懷及技能教育,并明確實習醫生的責任和職責,使其了解所在科室的各項制度,講授臨床診療過程中的技能操作及注意事項。實習的內容主要包括:診療思維培養、詢問并匯總患者的病情、專科技能操作及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
(2)研究小組教學法。①由教師編寫一例甲亢患者診療全過程劇本,劇本中注重溝通過程場景并體現人文關懷和社會問題等。劇本的編寫模擬臨床真實的診療全過程;②由教師帶領實習生并在實習中扮演患者、家屬和醫務人員,完成診療過程,并相互更換角色重復診療過程。在扮演過程中要注意溝通內容、方式,專科操作技能、專科處置及人文關懷的真實體現,真實地模擬患者就醫全過程。完成后對本次診療過程的內容進行解釋并討論。
1.3 效果評估
實習結束后,由教師及應用醫患溝通能力評估量表(SEGUE量表)對學生的工作和溝通能力進行系統、全面的評估。評估內容包括:自學能力、關懷患者、對醫囑執行力、醫患溝通能力、綜合分析能力5個方面,每項滿分10分。
1.4 統計處理
采用IBM SPSS 21統計軟件對整理好的數據進行相關分析,用t檢驗比較組間,認為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實驗組在應用醫患溝通能力評估量表測的分數顯著高于對照組(P<0.5),見表1。實驗組在自學能力、關懷患者、對醫囑執行力、醫患溝通能力、綜合分析能力5項能力得分均高于對照組,統計學分析具有差異(P<0.05),見表2。結果表明研究小組教學法有利于實習生綜合素質及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
3 討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患者日益注重就醫權利,對實習生缺乏信任,拒絕與其交流,減少了實習生參與醫患溝通及臨床實踐的機會;另一方面,醫患矛盾日趨緊張,醫院害怕醫療糾紛的出現,從制度上常常限制了實習生與患者單獨溝通,進一步減少了實習生與患者溝通的機會。而醫患關系不協調的本質是信任危機,信任危機產生的根源是由于醫患溝通不暢和交流質量不高所造成的。改善醫患關系,首當其沖的是提高臨床醫生的人文素質修養,包括情感溝通交流,因此,臨床醫生的人文素質及醫德建設已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在臨床實習期間重視醫學生的醫德培養,注重其人文素質教育及溝通技能的培養,并在臨床實習中不斷提高并改善,有利于培養出醫術精湛并醫德高尚的優秀醫師。在臨床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教育,注重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實習生正確的把握醫療關系并適應醫療環境,有利于實習生對醫生這一職業的準確定位,既是對實習生負責,也是對我國未來醫療領域負責。
研究小組的教學方法,也可以稱為角色扮演教學法,是Fannin Shaftel和George Shaftel 于1967年建立的。高中玉等認為角色扮演是培養醫患溝通能力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中,通過這種教學法使學生產生同情心理,充分理解病人的患病感受,掌握臨床辯證思維的方法,實際動手的技能、與病人溝通的技巧,更好的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關懷照護。通過換位思考讓實習學生從患者的角度了解患者的需求,才能真正意義上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對待患者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本著這樣的理念才能提高醫患溝通能力。溝通是一種交流,它是以信任為基礎的。教學結束后,對其各項能力評分及與患者溝通的滿意度顯示研究小組的教學組高于常規實習培訓的對照組,兩者相比差異明顯(P<0.05)。該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小組的教學法有利于醫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
綜上所述研究小組的教學法,對提高實學生綜合素質及人文關懷素養,提高實習生與患者溝通的能力,加強醫德建設,對于醫患關系的和諧發展有深遠的意義。相信通過進一步的摸索和完善,通過研究小組的教學法,可使實習生在未來的工作中更好的與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共創建和諧的醫患關系。
參考文獻
[1]譚靖,汪金榮,危文素,等.基于人文關懷理念的醫患溝通技巧在泌尿外科實習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4,30(7):82-84.
[2]程國宏,呂月萍.醫學認為關懷在和諧醫患關系中的作用[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2012,14(1):112.
[3]毛寧方,謝楊,白玉樹,等.骨科臨床實習生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4(3):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