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的地方高校由于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費、職業化轉型等壓力迫切需要尋求一條新的研究生教育發展路徑。地方高校可以通過協同創新提高研究生的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的水平以及服務區域經濟的能力。但是走協同創新的道路還面臨著政府引導不力、學校產學研合作相關策略不健全、企業協同創新意識不強、其他社會組織參與積極性不高等困境,所以要從政府、企業以及其他社會組織方面構建良好的外部環境,從高校層面構建健康完善的內部平臺,促使各個主體通力合作,促進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協同創新發展。
關鍵詞:協同創新 地方高校 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b)-0101-02
地方高校不同于國家部署高校,是各級地方政府作為教育舉辦者的普通高等院校。地方高校辦學歷史短,積淀少,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更是沒有部屬高校所具備的號召力和吸引力。但是地方高校又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是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的主要集聚地,可以直接服務于地方經濟,那么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走協同創新之路已是必然。同時,協同創新又是推進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戰略選擇,協同創新能夠使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突顯出特色,與重點高校的學術型研究生培養形成互補,面對企業、面對市場,科學定位,找準目標,發揮優勢,才能培養出適合社會市場的應用型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找到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1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協同創新發展的理論依據
協同論是系統科學的重要分支理論,描述了各種系統和現象中從無序到有序轉變的共同規律,其內容主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1)協同效應,是由協同作用而產生的結果,也就是在系統中子系統相互作用產生的整體效應和集體效應。(2)自組織原理,也就是系統會通過子系統之間的協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時間、空間或功能的有序結構。(3)伺服原理,即快變量服從慢變量,序參量支配子系統的行為。[2]由此可以得出啟發,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協同創新需要確定協同創新系統中的各個主體,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互相產生作用,產生整體的效應或者集體效應。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走協同創新的目的是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滿足市場的需求。只有在不同的協同創新模式的指引下,才能更好地促使政府、高校、企業之間的產學研合作創新。協同創新實質上是圍繞創新的目標,多主體多因素互助互補、協作配合的創新行為,是打破部門、領域、行業、區域甚至國別的界限實現地區性甚至全球性的協同創新。[3]目前有國內學者對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協同創新模式有所研究,對地方高校培養應用型研究生有很大的借鑒作用,模式有以下幾種:(1)地方政府主導模式,即政府作為中介對高校與企業的供求情況進行統籌規劃,組織研究生到相關企事業單位進行培養實踐。(2)高校行業對接模式,即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高校根據企業或者行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將研究生輸送到相關行業實踐。(3)高校企業共贏模式,即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高校與相關企業協同發展,建立合作關系。(4)高校之間協作模式,指通過高校之間的資源共享等的協同或者聯合與相關企業進行協商并達成相關協議,建立起來的協同創新培養模式。(5)高校內部資源整合模式,即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高校對自身辦學資源進行整合,對某一個專業的研究生培養形成的培養模式。[3]因而協同創新模式的研究對地方高校走產學研合作的研究生教育發展方式有指導性意義。
2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在協同創新中面臨的困境
2.1 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國家的宏觀政策是支持協同創新項目,各級地方政府也相繼制定了協同創新扶持政策。但是由于地區差異,并非所有的地區都重視產學研合作的協同創新培養模式。在政治中心北京、江浙滬以及珠三角等發達的省份或者地區都通過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鼓勵并且扶持了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形成了政府、企業高校三者互助互利的共贏合作模式。但是不發達地區,地方政府出臺的政策較晚并且力度不夠,即使出現一些協同創新的項目,也會因為某些風險大或者后期投入不夠而中斷。
2.2 企業協同創新意識不強
企業能夠扎根立足、發展壯大的原因主要在于科技的創新和進步。然而有些企業并不愿意通過與科研創新的研發進行合作,畢竟與高校或者研究單位合作是投資大、風險高、回報緩慢的舉措,所以寧愿購買已經研發出來的成熟的技術來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這也容易導致這些中小企業在求得平穩的同時發展緩慢、止步不前甚至是破產告終。但是地方經濟的發展主要是依靠這些中小企業,這種不求創新只求穩定的意識和行為嚴重影響企業的發展壯大,也無法推進與高校產學研合作的協同創新項目,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地方經濟以及地方高等教育的發展,那么無法培養出合格的應用型人才來發展本地特色經濟,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另外,有一些企業不滿足于當地高校的教育與研發能力,往往尋求更加高大上的研發團隊來進行產學研的協同創新合作,導致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無法與當地企業進行良好的合作,從而影響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2.2 學校產學研合作平臺不完善
要貫徹產學研合作的協同創新的理念,學校提供一個完善的平臺是首要條件,但是目前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的研究教育還沒有構建出一個支撐學校、企業以及政府相互合作的平臺:首先,缺失協同創新的內在機制是整個高等教育的不足,各行政組織和教學機構界限分明,很難實現資源共享,校內的協同創新都沒有一個很好的環境去實現。其次,研究生教育的學術型和專業型培養模式沒有很明顯的差別,教材單一趨同,課程教學模式也缺乏創新,導致了高校科研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企業的需要。[4]最后,地方高等院校辦學歷史短,積淀少,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沒有部屬高校所具備豐富的師資力量和完善的硬件設施,沒有很強的號召力和吸引力,更沒有很有特色科研項目來吸引地方企業與之合作,構建產學研合作的協同創新體系。
2.3 其他社會組織參與協同的積極性不高
其他社會組織是指獨立于政府和市場之外的非政府組織,屬于第三部門。由于這些社會組織的發展是建立在公民主題意識之上的,在整體上缺乏自主自愿性,非政府性不突出,一些自愿性的科技社團經費過分依賴政府,產學研合作等促進組織發展的項目申請以及運行具有明顯的行政化傾向,社會組織的活動被限制在體制內,缺乏獨立性,政府沒有建設一個讓其自由發展、健康成長的外部環境。而當前地方高校協同創新還處于一個行政干預十分嚴重的局面,強大的行政力量使得社會組織缺乏獨立自主的成長空間,嚴重制約了社會系統內,各個組織的協同創新的發展。
3 基于協同創新的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發展對策
3.1 地方高校外部協同創新環境的塑造
首先,政府要發揮好引導、參與、協調組織以及管理的服務功能。政府在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走協同創新道路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關于協同創新的市場機制還不能夠很好地是各個主體良好的發展,因此,地方政府要進行適當的引導協調組織和管理,結合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特色,制定并完善政策體系,搭建一個政策環境、制度環境以及市場環境都健康的協同創新平臺。同時,地方政府要提供資金支持和優惠政策,提供豐富的科研信息來引導企業和高校的合作,并且提供優質的科研項目來推進協同創新的合作。另外,在地方政府要發揮模范帶頭的作用,對協同創新、合作聯盟進行鼓勵,加強宣傳,加強執行力的建設,給企業、其他社會組織和高校營造良好的互助互補的社會氛圍。
其次,要建立一個脫離政府、企業以及高校的問責評價組織。第三方問責評價組織可以作為一個中介結構,可以掌握協同創新中各個參與者的信息以及動態還有最終的研究成果和分析報告,那么就可以推動系統成員之間的信息交流。同時可以凝結行業內相關政府部門和企業、地方高校之間的關系,也可以抵制內部不正當的競爭和違法亂紀的行為,起到了監督和督促的作用,也易于增進協同創新各個團體之間的相互信任。
最后,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要加強自己的建設,拓寬自身的視野,不能拘泥于眼前的利益,提高自身職業化、專業化水平。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以及自身的發展壯大,積極參與和政府、高校的協同創新項目,篩選契合實際又有利于發展的科研項目,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給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共同擔負起培養優秀人才的重任。
3.2 地方高校內部協同創新系統的完善
首先,立足地方高校本質,構建特色的協同創新平臺。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要主動適應地方企業的發展需求和特色經濟建設,積極調整研究生教育培養的目標定位,不單單是培養應用型的人才,而是結合本地經濟發展特點來培養特色型應用創新人才。
其次,建設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協同創新的內在機制。地方高校要充分調動內部員工的積極性,拓寬社會關系脈絡,增進高校和企業的緊密聯系。同時,地方高校要建立疏導機制,設立組織協調機構,當地方高校與政府或者企業產生利益沖突時,能夠有效及時地化解矛盾,降低風險,了解問題的原因,掌握協同創新項目的進度,在第一時間解決問題,保障產學研合作的協同創新項目持續進行。
最后,構建地方高校協同創新機制中特色的研究生課程體系。要重點開設研究生選修的學科課程、方法論課程以及學科的前沿性課程,為研究生的進行科學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設立一些的創新課題的講座,聘請當地企業家為研究生做講座進行一些研討。設計地方高校研究生在協同創新中的實踐環節。學位課程的實踐盡量以團隊協作的形式進行,提高研究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同時鍛煉學生的協作與溝通能力,增大研究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投入,鼓勵研究生積極參加科技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職業技能培訓等。另外,提供更多的機會讓研究生參與企業的管理和科技的研發,使其在理論上所學的知識能及時得到驗證和完善,從而能夠提升應用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白列湖.協同論與管理協同理論[J].甘肅社會科學,2007(5):228-230.
[2]曾鴻鵠,張學洪,林華.解讀“協同創新”: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社會互動發展戰略研究——以桂林理工大學為例[J].高教論壇,2012(7):17-19.
[3]梁傳杰,張凌云.基于協同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2,28(6):93-96.
[4]張力.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戰略意義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4(17):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