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東昆侖山脈屬中央造山帶西段北帶,自元古宙至今,板塊間經歷了多期裂解拼合演化及巖漿活動。區域內金屬礦床主要在兩個洋—陸轉化過程中形成,前寒武紀的區域動熱變質作用是金屬礦產成礦的物質基礎。東昆侖地區金礦主要發生在晚華力西—印支期內造山作用的晚期,成礦過程中對地層沒有選擇性,構造控制為主要因素。金礦控制因素中韌性剪切帶作用最強,因此金礦找尋過程中應綜合運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兩種方法對NW及NWW向韌性剪切帶及侵入巖(晚華力西—印支期)進行探尋。
關鍵詞:東昆侖區域 金銅 成礦規律 找礦方向
中圖分類號:P618.31 文獻標識東昆侖山脈位于青海省南側,屬中央造山帶西段北帶,礦產資源豐富,但是鑒于此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地質研究的程度不高,在國家經濟西移策略下,加強對此地區資源遠景研究意義深遠。
1 區域地理分析
研究區域位于阿爾金山以南,可可西里以北的高寒山區,地形高程為3000~5902 m,山區相對高差500~1000 m,晝夜溫差大,交通條件差。區域中水資源充分,成礦條件好,金、銅、鎢、錫各種金屬蘊藏多,屬礦化密集區域。
2 區域控礦因素
2.1 構造演化
東昆侖山脈地處揚子與印度板塊,中期、塔里木—柴達木幾個板塊相拼合的部位,構造演化復雜。元古宙至今,板塊間經歷了多期裂解拼合,最終發育成四條深大的斷裂帶(昆南、昆北、昆中及北巴顏喀拉),四條斷裂帶將東昆侖劃分成幾大造山帶,北巴顏喀拉及昆中花崗變質雜巖為東昆侖基礎構造格架,此格架控制著造山帶中成礦帶中的礦產分布。
東昆侖地區元古宙至今先后經歷了前寒武紀的古陸形成階段,早古生代的陸臺開合階段,晚古—早中生代的陸臺開合階段,晚中—新生代的疊覆造山階段這四個演化階段。區域內金屬礦床主要在兩個洋—陸轉化過程中形成,前寒武紀的區域動熱變質作用使地層內的有用組分產生活化遷移,富集,使次生礦源層得以形成,奠定了金屬礦產成礦的物質基礎。早古生代在陸臺開合階段內系列陸緣裂谷火山巖得以發育,在裂解俯沖過程中,洋盆內因噴氣、噴流使得金、銅、鈷、鋅、鉛這些礦床得以組合。晚古—早中生代的陸臺開合階段,在陸陸碰撞及板塊拉伸、俯沖作用下,東昆侖地區造山型金-多金屬礦床得以發育。晚中—新生代的疊覆造山階段,東昆侖地區板塊演化強烈,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處俯沖,該區域隨青藏高原升高,使區域內早期所形成的礦體遭到破壞。
2.2 地層控礦
早古生代昆南構造帶拉伸裂隙,熱水活動及火山噴發將地幔內成礦物質帶至海底,并沿斷裂上升至地表,使地幔同地殼內的物質上下交換,重新分配,地幔上富含Cu,Zn,Co,Au等,也使這些金屬礦產擁有了較大的成礦潛力。晚古—早中生代巴顏喀拉及阿尼瑪卿兩個構造帶在古特提斯演化過程中導致Cu,Zn,Co,Au等地球化學異常在海底噴流—沉積型的礦床中大量分布。昆南、昆中的斷裂帶下三疊系發育旺盛,海陸交互中火焰碎屑山間磨拉石建造的特征明顯,斑巖型的銅礦與多金屬的硫化物圍巖得以形成。
從區域來分析,金礦在成礦上構造控制為主要因素,在東昆侖地區金礦發生主要是在晚華力西—印支期內造山作用的晚期,在成礦過程中對地層沒有特別大選擇性。
2.3 巖漿巖控礦
晚華力西—印支期昆南帶及巴顏喀拉地區侵入型的巖體規模不大,多呈巖株零星分布。東昆侖地區Au、Cu、Pb、Sb等金屬礦產分布受巖漿活動所控制。昆南構造帶內的納赤臺群及萬寶溝群火山巖在早古生代因拉伸裂解作用形成,并控制著區域中Cu、Co等海底噴流—沉積型的金屬礦產分布。阿尼瑪卿構造帶由火山灰巖的沉積組合而成,屬于雙峰式的火山碎屑巖,對晚華力西—印支期下的海底噴流—沉積型的金屬礦產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
3 區域內成礦特征
東昆侖地區有三個III級的成礦帶,柴南緣及昆北地帶的Cu,Pb,Au,Co,Fe,Zn成礦帶;昆中地帶內的Fe,Au成礦帶;昆南地帶內的Hg,Cu,Au成礦帶;昆中地帶內的Fe,Au成礦帶中當前已經發現多個礦種,主要有Cu,Pb,Au,Sb,Zn,Fe,Mn,W等礦產資源,其中沉積變質型的鐵礦及構造蝕變巖型的金礦比較多見,同時熱液型的鉛-鋅-銅等多金屬礦點也比較多見。昆南地帶中發現的礦產資源主要有Cu,Pb,Au,Co,Sb,Zn等。
4 區域找礦方向
4.1 金礦
在金礦尋找過程中應注意兩點:(1)金礦控制因素中韌性的剪切帶作用最強,而晚華力西—印支期的侵入巖為金礦成礦提供了熱動力條件,因此在尋找金礦時需首先對NW及NWW向韌性剪切帶及侵入巖(晚華力西—印支期)進行探尋,多觀察蝕變巖,蝕變巖型的獨立金礦床比較多見。(2)在昆南帶進行探尋過程中需要多注意Cu-Au礦及Co-Au伴生金礦的尋找,在阿尼瑪卿帶進行探尋過程中需要多注意Sb-Au伴生金礦的尋找。
4.2 銅-多金屬礦
在銅-多金屬礦尋找過程中應注意兩點:(1)在昆南帶的納赤臺群及萬寶溝群還有阿尼瑪卿帶的馬爾爭組火山巖系進行探尋過程中需要注意對噴氣-噴流型Cu,Co礦床的尋找,注意對伴生金礦床的尋找。(2)在昆南帶與阿尼瑪卿帶兩個地帶三疊紀火山沉積巖系進行探尋過程中需要注意對斑巖型銅礦的尋找。(3)在溫泉水庫北及大干溝地帶進行探尋過程中需要注意對斑巖型銅礦的尋找。(4)在北巴顏喀拉北部邊緣地帶進行探尋過程中需要注意對Au,Sb這些同造山作用相關礦床的尋找。
綜上所述在東昆侖區域中主要礦床為多金屬硫化物礦床,這些礦床找礦前景廣泛。在找礦過程中對Co,Cu硫化物礦床多采用地球物理方法進行評價,礦體定位方法效果最佳。在未來找礦過程中對于金礦及銅-多金屬礦應在相應地帶綜合運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兩種方法進行探尋。
參考文獻
[1]許長坤,劉世寶,趙子基.青海省東昆侖成礦帶鐵礦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研究[J].地質學報,2012(10):1621-1678.
[2]姚建民,王科潞,趙在勝.洮南西部胡力吐—牛欄山一帶成礦規律及找礦方向探討[J].吉林地質,2011(1):37-40.
[3]杜玉良,賈群子,韓生福.青海東昆侖成礦帶中生代構造-巖漿-成礦作用及銅金多金屬找礦研究[J].西北地質,2012(4):69-75.
[4]張照偉,李文淵,高永寶.青海化隆基性一超基性巖帶銅鎳礦成礦條件與找礦潛力[J].西北地質,2012(1):140-148.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b)-0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