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進行研究,該文首先介紹了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作用,然后研究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主要包括: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機制的創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通過這些有效途徑來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關鍵詞:農村經濟 發展方式 創新
中圖分類號:F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b)-0095-01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農村經濟面臨著很多新問題、新挑戰。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也特別強調,要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為了適應形勢變化、促進經濟發展,必須要轉變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式。只有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才能使農村經濟的發展跟得上城鎮發展的潮流,切實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保證我國農村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
1 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我國的國民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是農村經濟的發展卻沒有跟上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步伐,農民的收入還是以一種比較緩慢的速度增長。根據相關的調查結果表明,我國的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在2013年達到了8896元,和去年相比增長了12.4%的,但是與城鎮居民26955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農村人均收入還是比較低的,城鄉之間差距仍然很大。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而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的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尤為重要,發揮著特別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在農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過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能夠減少對外貿易過程中的摩擦,在對對外貿易具有聯動效應的基礎上促進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目前,我國的農產品出口一般技術含量比較低,僅僅是依靠大的規模,只能夠獲得有限的經濟效益。而且在競爭力上很多農產品并沒有優勢,其他國家的產品很容易取代我國的農產品。而且,即使是在國內的不同地區其農產品的相似度也很大。因此,為了提升農業產品的附加值,使農村經濟發展保持持續的活力,就必須要在尋找轉變農村經濟發展途徑的基礎上不斷地依靠先進技術和科技進行創新。
1.2 在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國龐大的人口數量決定了我國農產品資源是比較緊缺的,要保證13億人的供給并不是那么輕松的事情,同時在我國還存在著比較嚴重的資源浪費情況。因此,應當在響應十八大提出的構建節約型社會的基礎上不斷優化農業資源的配置,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式進行轉變,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進而達到提升利用效率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夠保持農村經濟穩定健康的提升,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向更快、更好的方向發展。
2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
2.1 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政府在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應當進一步的解放思想,對相應的發展觀念進行更新,充分的發揮政府在這個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在對傳統思想束縛進行打破的基礎上克服“路徑依賴”,不斷的破解體制機制難題和障礙。通過促進農業經營體制和機制創新相關政策的制定將政策的推動和引導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對農民進行的經濟體制上的創新應當進行引導、鼓勵和保護。在土地經營流轉方面要堅持自愿和合法的原則對農民進行鼓勵,這樣能夠有效的提升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對于土地流出戶、土地集中流轉鎮或村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對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合作組織要制定有效的扶持措施,對于這些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應當及時地解決。
2.2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是農業與農村的根本出路,應當通過經營體制創新的推動和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來促進農業的產業化經營,進而對農村經濟發展方式進行轉變。提高農業產業化、現代化水平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基地+農戶+農民合作社+企業”的模式。通過這種模式,實現一二三產業有機連接,更好提升市場競爭力,提高農產品效益。從而達到通過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發展來逐步的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水平和效益的目的。還要不斷的提高和推廣農業技術裝備,這樣能夠切實有效的推動農業生產條件向提高物質技術裝備水平轉變,從而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2.3 加快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
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要加快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在統籌城鄉產業布局的基礎上對農村經濟發展方式進行轉變,進而建立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經濟結構,使農產品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和質量安全并重替代原有的注重數量增長。為了保證國家的糧食穩定和安全應當注重糧食的生產,對“米袋子”與“菜籃子”要做好統籌的安排。與此同時,應當以農村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進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通過發展優質農產品以及無公害的有機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的全面發展來進行農產品的結構調整。通過農業功能的全面拓展對優勢產區的特色農業發展進行支持,進而形成產業、產區、產品優勢,滿足不斷增加的市場需求。
2.4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對于農業科技相對薄弱以及沒有完善的農業服務體系的情況,應當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強農業和農村科技工作的組織領導。第二,加強農業科技體制機制創新。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和新農村示范片建設為重點,大力實施統籌城鄉發展科技行動,著力加快創新要素向農村流動。第三,不斷地提升農業產品的競爭力。注重新產品、新品種的研發,以及產品的改良,打造特色產品,提升產品競爭力。第四,引進和培養農村科技實用人才。實施農村人才戰略,在農村基層和農村一線配備相應的科技人員。在對立足鄉土的種養業、經營類能手和創業人才進行積極培養的基礎上吸引城鎮企業經營人才和各種能人。將科技成果、生產項目與科技人員一同引進到農村創業服務體系中,建立相應的利益共同體,增強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2.5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農民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應當充分發揮農民的自治能力,建立互助服務組織,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方式,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實施統一化、標準化管理,統一耕種、統一經營、統一銷售,抱團闖市場,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3 結語
總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有利于加快城鄉一體化和現代農業發展,保證農民生活的幸福安康,實現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季紅.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選擇[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1,24(3):56-58.
[2]李楠竹.河南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對策探析[J].時代經貿,2013,26(23):32-36.
[3]金濤.淺議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現代經濟信息,2014,15(18):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