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習慣?筆者認為:在小學數學中,有序表現為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由短到長或由長到短,由輕到重或由重到輕等。因此,要培養學生這些有序的習慣。古人云:“物以類聚”。就是要我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把具有一類屬性的事物劃分在一起,分類是基本的數學思想。小學數學中的分類現象無處不在,不同的分類標準有不同的處理結果。因此,要培養學生分類的習慣。估算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事物的大概狀況,做到辦事心中有數,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要培養學生估算的習慣。小學數學中常見的操作現象有擺一擺、折一折、畫一畫、分一分等,這些可以幫助學生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驗證事實,加深對概念的印象。因此,要培養學生操作的習慣等等。
關鍵詞:小學生 數學 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b)-0153-02
曾有一度,許多教師圍繞“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習慣”展開了熱烈地討論。經過反復研討,大家傾向于關注這幾方面:注意培養學生細心的習慣;注意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注意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注意培養學生書寫的習慣等。
大家所討論的問題不時在筆者頭腦中縈繞,便引起筆者對這一問題再度思考。從表面上看,上述這些習慣的確很重要,可以為學生后續學習奠定基礎,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靜心思考,這些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習慣嗎?當然不是,這幾方面的習慣對于學生學習各學科都適用,不屬于數學習慣的范疇。
那么,學生的數學習慣到底有哪些?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習慣?筆者以為需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學生的數學習慣。
1 要培養學生有序的習慣
有序是基本的數學習慣,它和雜亂是相對的。有序對應著有條不紊、條理分明;雜亂追隨著思維混亂,沒頭沒腦。在小學數學中,有序表現為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由短到長或由長到短,由輕到重或由重到輕等。例如:一年級數上冊的“比一比”單元,讓學生從長短、高矮、輕重等的比較中,建立“序”的概念,
為后續學習打牢基礎。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只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我們都應該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序”去排列,這一習慣形成以后,對于進一步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有一道題是這樣描述的:用2、0、3、6這四個數字一共能組成多少個不同的四位數?寫出這些數。”
生甲是這樣解決的:
2036 2063 3026 3062 6023 6032
2306 2360 3206 3260 6203 6230
2603 2630 3602 3620 6302 6320
生乙是這樣解決的:
2063 6230
3260 6302
6230
比較甲乙兩生思維方式,最明顯的不同就是生甲有序,生乙無序。生甲在寫數的時候首先是以2、3、6為開頭進行寫數,遵循從小到大的順序,再看以2為開頭的數,百位上分別是0、3、6,遵循了從小到大的順序,以此類推,他一直把有序作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最后結果不重復、不遺漏,完全正確。而生乙,沒有把握住“序”這一核心概念,想一個寫一個,最終導致了既重復又遺漏,謬之千里。日常生活中,隊列的排序、班務的輪值、桌椅的排列、學習任務的完成等等,我們老師都要恰當引導,這些看似和數學學習無關的東西,均蘊藏著嚴謹的數學思想,那就是“序”。
2 要培養學生分類的習慣
古人云:“物以類聚”。就是要我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把具有一類屬性的事物劃分在一起,分類是基本的數學思想。小學數學中的分類現象無處不在,不同的分類標準有不同的處理結果。例如在1—20中,按奇偶性分,1,3,5,7,9,11,13,15,17,19是奇數,其它是偶數;按素數合數分,2,3,5,7,11,13,17,19是素數,4,6,8,9,10,12,14,I5,16,18,20是合數。再如,四年級數學下冊有這樣一道題目:學校食堂最近準備在以下三種蔬菜和三種葷菜中,每天供應一種蔬菜和一種葷菜,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寫出所有不同的菜單。(炒青菜,炸雞腿,拌黃瓜,燒帶魚,燒茄子,燒排骨)解答此題,首先必須把這些蔬菜按照蔬菜和葷菜進行分類,不分類無法解決這一問題,通過分類,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出,三種蔬菜是炒青菜、拌黃瓜和燒茄子,三種葷菜是炸雞腿、燒帶魚和燒排骨,每一種蔬菜都可以和三種葷菜搭配,三種蔬菜一共可以搭配出9種不同的菜單來。這樣,學生不僅正確地對事物進行了分類,而且可以把他們的思維引向縱深。日常生活中,可以要求學生按照學科把課本及教輔資料放在一起,這樣使用的時候比較方便;在整理衣服的時候,把上衣放在一起,下衣放在一起,尋找起來唾手可得;到菜場買菜時,如果兩種菜的價格一樣,我們就可以把它們放到一起去稱,而不必分別計算等等。掌握了分類方法,為后面的合并同類項、問題解決中的單位名稱的統一等均有很大的幫助。
3 要培養學生估算的習慣
估算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事物的大概狀況,做到辦事心中有數,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例如:李阿姨去商店購物,帶了100元,她買了兩袋面,每袋30.4元,又買了一塊牛肉,用了19.4元,她還想買一條魚,大一些的每條25.2元,小一些的每條15.8元。請幫助李阿姨估算一下,她帶的錢夠不夠買小魚?能不能買大魚?第一問可以這樣估算:62+20+16=98(元),總金額不超100元,李阿姨的錢是夠用的;第二問可以這樣估算:60+19+25=104(元),總金額超過了100元,李阿姨的錢不能買大魚。這里估算有兩種思考:第一種是把價格適當放大,最后結果還不到100元,說明錢是夠用的;第二種是把價格適當小,結果還是超過100元,說明錢不夠用,不能買大魚。估算能幫助我們判斷計算結果是否正確。例如通過估算499×19大概是10000,如果你的結果是7631那肯定錯誤。1100-79大約是1000多一點,如果結果寫成721,那就不正確了。因此,無論是解決實際問題,還是普通的計算,估算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是對計算結果不要求十分精確的理性思考。
4 要培養學生操作的習慣
小學數學中常見的操作現象有擺一擺、折一折、畫一畫、分一分等,這些可以幫助學生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驗證事實,加深對概念的印象。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時,如果機械地說某種圖形是軸對稱圖形,有多少條對稱軸,學生不一定有很深的印象,但是如果用紙頭去折一折,讓學生親力親為,他的感受就不一樣了。在問及“平行四邊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時,有的學生不假思索地說“是的”,當要筆者他們用平行四邊形紙片折一折時,怎么也找不到一條對稱軸能使兩邊完全重合,學生加深了對“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的理解。有一道數學題是這樣描述的:一塊長方形綠地的長是7 m,寬是5 m。如果它的寬增加2 m,長要增加多少米后,所得的長方形綠地的面積比原來的增加35 m2?這道題的描述,應該說是非常簡潔的,但是如果我們不用畫圖的操作方法,任憑你靜坐那兒想象也于事無補,如果畫圖操作,學生便會進入柳暗花明的境界。
從圖中可以看出,長方形①的面積為7×2=14(m2),那么,根據題意,長方形②的面積為35-14=21(m2),因為長方形②的長是5+2=7(m),所以,長方形②的寬就是21÷7=3(m),即為本題最終結果。
通過畫圖,我們還可以尋求新的解法,原長方形的面積和增加部分的面積之和是新的大長方形的面積,表達式是7×5+35=70(m2),新長方形的寬為5+2=7(m),新長方形的長的表達式是70÷7=10(m),那么增加的長就是10-7=3(m),異曲同工,妙不可言。
5 要培養學生探究的習慣
探究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又一重境界,具有探究品質的學生他們會把學習數學當作一種樂事,他們會觸類旁通,深度思考,發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在學習三角形的初步認識時,老師問學生,當我們把兩個相同的直角三角尺的兩條相同的直角邊重合時,所拼成的圖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有一個學生速度較快地說是360°。師問為什么,答日一個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兩個三角形內角和當然是360°,似乎是一個深信不疑的真理,實際是一種合理不合情。而另一個學生從實際情況出發,動手進行了探究,發現這兩個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兩條相同的直角邊重合以后所拼成的圖形是一個三角形,那么它的內角和當然是180°。老師當即表揚了該生,并引導學生繼續探究,我們還可以怎樣解釋所拼成的圖形的內角和是180°?我請了一位小眼放光的同學,他拿著這兩塊三角尺比劃著說,因為原來兩個三角形的兩個宜角在拼圖的時候消失了,360°減去180°,當然是180°,多好的思考呀,學生的潛能一旦激發,就會收到意外的效果。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若還是這兩塊三角尺,如果把兩條斜邊重合,所成的平面圖形是多少度?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很快地說出了360°,進而發現所有的四邊形的內角和都是360°這一道理來。
每種數學習慣不是獨立存在的,有的人這種習慣強一點,有的人那種習慣強一點,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集成”,各種模塊集成以后就成為一個共同體了,這個共同體就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優秀品質。
參考文獻
[1]李樹臣.新一代社會公民的數學素養與培養[J].數學教師,1997(3):24-25.
[2]陳景華.小學階段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J].考試:教研版,2012(1):71.
[3]歐義.淺談數學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