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整體好轉,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也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在信貸風險管理方面,要積極吸取以往國內外風險管理的經驗,并結合我國經濟實際發展情況,采用適合我國當前國情的信貸風險管理方式。
關鍵詞:商業銀行 信貸 風險 管理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b)-0186-01
銀行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為我國經濟建設籌集和分配資金,能夠反映社會經濟活動的信息,為國家經濟決策提供必要的依據,因此,銀行業的發展直接決定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然而,銀行自身也存在風險,對銀行的發展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在商業銀行的各種風險中,信貸風險是銀行風險中最主要的風險,因此,信貸風險管理也就必然成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工作的中心環節。
1 商業信貸銀行風險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內容
1.1 信貸風險控制理論發展歷程
1.1.1 資產風險控制理論
此理論是早期商業銀行發展中形成的階段理論,這主要是因為早期商業銀行的業務主要集中在吸收活期存款項目,而活期存款的不穩定性造成銀行家們被迫將發展目光集中在資產管理業務上,為了應付客戶取款的需要,他們只能努力保證資金的流動性,更多的關注銀行自身資產結構的合理性安排。
1.2 負債風險控制理論
這一時期的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已經不再單純依靠吸收客戶的存款,因此,在銀行的融資理念上也出現了一些變化,主要就是商業可以減少流動性儲備資產的構建,可以通過向外借款這一途徑滿足銀行對資金的需求,并且也有利于銀行對自身資金的流動性的調節。然而,負債風險控制理論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其主要體現在由于銀行負債利息的提高導致銀行融資成本的增加,以及銀行投資過于集中而導致銀行風險加劇這兩方面。況且,銀行過于依賴外部融資環境,一旦整體經濟形勢的下行,銀行將很難通過對外借款來保持其資產的流動性,必然加劇銀行發展的風險。
1.3 資產負債風險控制理論
資產負債風險控制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貝克提出的,他是在前兩種理論綜合的基礎上,提出應根據經濟情況的變化和銀行業務的發展,對銀行的利潤和風險對立存在的事實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把握,從而協調資產和負債的管理,盡量實現二者的平衡發展,從而保證商業銀行在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者方面實現平衡狀態,進而保證商業銀行承受最小的金融風險。
1.4 全面風險管理理論
全面風險管理理論是由內部控制專門研究委員會發起機構委員會于2013年提出,其主要內容是由風險管理目標、風險管理要素和高效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構成,主要是由銀行通過建立全面的風險管理戰略和策略,建立健全現代銀行的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和規范的風險管理流程等全面的風險管理系統,從而實現商業銀行全面的風險管理系統,以保證銀行從各方面提高風險預防和風險調控的能力,進而降低銀行風險,保證銀行的收益。
2 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存在的問題
2.1 銀行資產結構不合理, 投資方向過于集中
從商業銀行長期的發展特點來看,商業銀行的投資存在投資方向過于單一的問題。從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投資方向來看,商業銀行主要將貸款集中于房地產、批發、零售、電力、石油等投入和產出較高的行業,而一旦這些行業出現整體性走低,甚至衰落的趨勢,銀行就有可能造成資金無法回籠,銀行的收益會受到巨大損失。如現今發展熱門的房地產行業,由于房地產行業的過熱發展,造成房價虛高,再加上國家宏觀調控的實施,房地產行業進入了低迷時期,很多樓盤被空置,如果若開發商未能按照預期出售商品房,造成資金鏈斷裂,則有可能形成違約風險,造成債權銀行被卷入資金風險之中。而就單一客戶而言,商業銀行較為青睞于大中型企業或信譽較好的單一客戶,將過多的資產投入到企業中,造成了單戶信貸投放過于集中,也為銀行的發展埋下了風險。此外,近年來地方政府的投資建設也加大了速度,直接導致了地方融資平臺融資規模的快速增長,不僅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也對銀行業的經營風險形成了顯著的潛在壓力。
2.2 銀行內部控制體系的不健全
雖然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已經成為銀行體系發展的大趨勢,然而由于企業內控體系的不健全,銀行內并未形成全員范圍下的風險意識,造成銀行內部重視追求業務指標,為達到目的而忽視了銀行信貸業務存在的風險。其次,在銀行貸款執行過程中,“三查”制度執行的不到位,貸前調查往往流于形式,沒有深入細致的對企業或個人進行信息核查,造成貸前調查失去了其客觀、公正的價值,貸款失去了安全性。在貸款實施過程中,信貸人員對借款人、擔保人、抵押物、質押物等審查不嚴,造成潛在的信貸風險。貸后檢查作為風險控制的重點環節,可是,信貸人員對不少貸款企業的后續管理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出具風險主觀判斷意見就算完成了貸后檢查工作,這是造成貸款預警機制失靈的主要原因。
2.3 信貸業務人員專業素質有待提高
在銀行信貸業務的實施過程中,信貸人員往往決定了信貸的質量,對于銀行預防金融風險具有重大作用。然而,我國的商業銀行普遍存在信貸業務人員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亟需加強的現狀。部分信貸業務人員的綜合素質不高,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金融貨幣政策、以及相關法律法規領會不深,對經濟發展形勢領會不深,無法把握經濟發展情況,從而造成貸款不力。某些信貸業務人員缺乏基本的業務知識和操作技能,其工作往往還都是依靠自身所掌握的社會關系與資源開展,缺乏對信貸業務合理的預見性和判斷性。
3 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防控措施
3.1 強化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法律運行環境
商業銀行信貸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有力支持,國家應積極完善銀行信貸方面的法律規范,消除商業銀行發展環境存在的不利因素。同時,要深化產權制度改革,逐步消除行政單位對商業銀行的政策干預,實行徹底的政企分離,杜絕不良資產在銀行中繼續產生,進而從源頭上控制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生成。
3.2 實行多元化投資,分化投資風險
為了實現商業銀行風險和收益的最優化,應該進一步優化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結構。首先,應該根據銀行自身的實際情況加以調整信貸資金的配給結構,兼顧短期、中期和長期,控制風險較大的中長期貸款和保證類貸款,對貸款進行有效的組合,從而降低信貸風險。其次,商業銀行應參照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建立內部風險評級體系,加強對信貸企業的風險評估,從而根據信貸資產風險級別進行區別定價,以保證信貸風險得到合理的補償與轉移。
參考文獻
[1]張軍朋,王君.歐美商業銀行風險戰略實踐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7(11):49-51.
[2]昝璞.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分析與管理芻議[J].經濟師,2011(11):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