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作為初中教學中的重要部分,有效的學習技巧至關重要。而閱讀是語文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進行語文閱讀,是初中語文老師所面臨的重要問題,課堂提問則是老師和學生對閱讀成果的檢驗手段,以下就對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給予分析。
關鍵詞:語文閱讀 課堂提問 教學成果 分析
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b)-0119-02
語文閱讀教學是初中教學的重中之重,初中教學規劃中定義,語文閱讀是學生與文章之間有效溝通的橋梁,進行有效的閱讀學習方法是我們持續關注和研究的焦點。隨著教育工作者的不斷積累,教學方法也在不斷更新,更加注重學生為主體的重要目標。
1 課堂提問存在的弊端
1.1 老師和同學對課堂提問不重視
課堂提問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檢驗教師的教學成果和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手段。但是,往往提出的這些問題并不會起到所預期的效果,原因在于教師提出問題的態度是被動的,學生回答問題的態度也同樣是被動的。大多數都是類似于“例行公事”,教師只是按照教科書或者是網絡直接記載下來對學生進行提問。大多時候,教師本人并沒有去體會這個問題的效果性,更沒有去探索問題的答案或者追加原因,在課堂上就更加不會幫助學生深層次的去研究問題。這在課堂上就引起了惡性循環,學生本身就具備較強的惰性,教師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對學生的回答并不重視,學生一樣就只會完成自己的聽課任務,而不是認真的學習任務。這樣的教學效果只是表面上看似完成,實際只是形似而非神似,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問題的根本。同時,市場上出售各種有關教科書的“答案書”,上面清楚的記述著教科書相應問題的答案,學生的惰性會促使他參考課后題答案,而不會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如果遇到只想完成教學任務的老師,則教學效果會在打折扣。因為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知道答案,而且,即使教師知道學生說出的答案并不是學生自己思考的也不會深究,則學生便更加肆無忌憚的過起了“安逸生活”。
1.2 教師提出的大部分問題沒有意義
語文閱讀課程,每一課時都涵蓋了很多內容,有事甚至涉及諸多領域。在很短的時間內,需要快速的傳遞很多信息。加之教師教學任務的緊迫,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任課教師會設計很多問題來提問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分解。這樣雖然解決了時間問題。但是問題量過大,學生無法玩去理解,也不能夠有充分的時間對教師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后給出回答,只是沿著教師思路的路線完成回答,提出問題的實質發生改變,由引導變為“掌控”。也因此產生弊端,實際教學效果并沒有達到老師的預期想法。這種現像大多表現為兩種,一種是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過于高深,超出學生現有的理解能力,學生無法回答,產生厭倦心理;另一種是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不用思考便能給出正確答案。
例如:一節語文課,教師正在講授《早發白帝城》這首詩。教師不時的提問;“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啊?”一個學生回答道:“李白”教師又問;“李白是什么時候的人啊?”“李白被譽為什么啊?”“這首詩寫的地方是今天的什么地方?”等等,學生都依次作答,師生之間進行了良好的互動,但是缺乏了實質上的回饋。
2 提出有效問題的重要性
閱讀是學生日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要的交流工具,因此語文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被人理解,都是通過閱讀來進行理解和溝通。因此,在學生時代,進行語文閱讀的學習十分必要,高效率的學習方式不斷更新,新教育計劃也調整了語文閱讀的重要性。教師作為學生和文章之間深入了解的橋梁,其即是教育理論的實踐者同時也是創造者,更應該把握在這之間的聯系,重視學生的學習成果,科學、有效的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文章的深刻意義。所以,教師在課堂之上提出的有效性問題,對學生有效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悅的情況下,學習新事物效率非常高,學習效果顯著。因此,為學生提供一個優質的學習環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樣有很重要的意義。初中作為學生時代的黃金期,具有較高的可塑性和危險性,教師有效的課堂提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的探索精神,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最終幫助學生體會學習的快樂,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所以,教師有效的課堂提問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
3 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具體方法
3.1 開放互動式問答教學
在語文的教學傳統上,提出的問題的答案,一般只有“對”或者“不對,是”或者“不是”,學生只是機械性的回答問題,并沒有深刻思考問題的根本所在,更不會問“為什么不對?”“為什么是對?”學到的只是字面的簡單含義。因此教師在上課之前,最好先對所提問題進行設計,提出較為開放性的問題,在學生解答問題時可以多加思考,開闊思路。
例如:教師在講授《早發白帝城》時,如果把問題改成“李白為什么會寫下這首詩?”“他的心態是怎么樣的呢?”相信會是另外一番效果。在課堂上,教師也可以適當的讓學生提出問題,然后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回答,調節課堂氣氛,也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知識,共同進步。
3.2 提問方式相結合
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轉換提出問題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攝取知識,獲得學習中帶來的樂趣,同時使課堂氣氛恰到好處。
在每節課堂的導入期,教師一般采用懸念式的提問方式,勾起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生積極參與閱讀課文,尋找答案。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所選擇的懸念式問題最好是學生了解的,同學生息息相關,或者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亦或趣聞等,如果過于死板學生絲毫不感興趣,過于高深,又超出了他們的能力范圍無法找到答案,過于簡單又顯得毫無意義,都會適得其反,課堂都將很難繼續進行。在課程進行中,教師可以通過容易被學生忽視的部分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之間相互討論,促進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在不斷的交流中體會真知,將課堂的主體歸還給學生。另外,在課結束時,教師可以分兩種方式進行結束總結。一種方法是教師通過對之前所提問題進行整體的梳理,對文章內容再進行一下系統的總結,將知識點總結成串,便于學生理解;另一種方法是,以問題的方式結束課程,由提問而入,由問題而出,好奇心、求知欲都會令學生對文章所學的知識有深刻的認識和思考。
3.3 分解目標相互提出問題
教師首先提出幾個問題,然后將學生分成組別,再把文章分成相應的部分,而后將這些文章部分分別分配給不同的組別,讓組內人員進行分析,交流。在各組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相互提出問題,并且相互解答。在新的思維、見解不斷碰撞的時候,學生同老師相互學習,在結束時,有教師對課堂進行總結。這種提問方式,更加充分的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起到引導作用,這種方法,學生的參與程度更高,但是并不適合所有的文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4 熟知性提問
教師自己先通讀全文,做到對文章的每一個細節都了如指掌,自己先對文章進行系統的分析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通讀全文后相關教師提出問題,請同學解答,教師自己掌控所提出問題的邏輯性,再提問結束時,對文章進行總結,幫助學生理解。這種方法,是學生和老師互換了角色,促使學生積極參與閱讀學習,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這種方法適用于簡單文章的學習。
4 結語
語文閱讀能力,深刻影響著學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初中時期是可塑性非常高的時期,因此,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吸引學生參與學習中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帶給他的快樂。這也符合新的教學綱要的中心思想:教師為引導者,學生為主體。
參考文獻
[1]賈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
[2]朱亞萍.初中語文閱讀課堂的有效提問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2.
[3]張東紅.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教師有效提問設計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
[4]趙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3.
[5]方彩紅.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有效追問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實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