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理念已深入到各行各業,成為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障。目前全球化的知識產權制度對建立開放、公正、公平的創新平臺具有重要意義,圍繞著專利制度國內外企業已紛紛開始開展知識產權建設,專利布局和交叉許可將是企業在未來關注的重點。在我國大力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提升全社會專利意識,營造運用專利制度促進經濟發展的現階段,我國企業需提高對專利制度的關注與學習,制定和運用專利戰略,不斷提高專利申請的撰寫質量,兼顧數量與質量,讓企業內部的技術創新得到最好的保護,并讓創新的價值得以最大化發揮。
關鍵詞:技術創新 專利保護 申請撰寫 專利布局
中圖分類號:F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b)-0245-03
現如今“創新”已成為一個越來越活躍的詞,各行各業都在提,說到創新,就又不得不提備受現代社會所關注的“專利保護”,專利保護制度最重要的作用是促進創新,以及促進發明者趁早公布自己的創新成果[1]。對于企業來說,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才能突破競爭對手的壟斷,在激烈的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因此,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專利保護對增強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優勢起著重要作用,也是激勵企業在競爭中不斷自主創新的重要因素。[2]
隨著專利制度的普及和建立,無論是站在申請人的角度還是專利審查員的角度,有一個好的現狀已呈現在我們面前:國內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專利意識正在日漸崛起。與此同時,衍生出兩個非常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思考的問題:(1)現行專利制度下技術創新與專利保護存在的問題;(2)技術創新及創新價值的最佳保護模式是什么。該文針對這一現狀和這兩個相生的問題進行淺略分析,希望能夠拋磚引玉,與業內一同探討提高。
1 國內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專利意識日漸崛起
技術創新的推動力是科學技術的發展,由于科技水平迅猛發展,新的發明成果不斷產生,當這些發明創造應用于規模化生產以后,企業就成功實現了技術創新[3]。技術創新非常重要,但如何讓創新最大化的發揮出價值、如何更為合理的利用和保護創新也同樣是值得去研究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現代的專利制度是保護技術創新、維護公平市場競爭強有力的法律制度和有效機制。[4]
以筆者近幾年在電學領域的審查經驗來看,近年來專利申請所涉及的主題與前沿技術及新興概念之間重合度越來越高,申請滯后的時間差也越來越小。近兩三年來,從移動互聯網到云計算云平臺,再到海量數據分析等等,國內專利申請的方向是步步緊跟國際化的技術動向和產品動態。無論是偏底層核心技術、基礎算法方面的申請,還是偏上層應用、客戶端交互及產品功能體驗方面的專利申請,一些大的老牌的公司和企業都有成局分布成片布局的申請趨勢,如IBM、騰訊、華為、百度等等。從專利意識來看,這些現狀無疑是好的是進步的。
以騰訊為例,截至2013年年底共申請發明和實用新型6871件,發明專利授權986件,技術主題涉及數據傳輸、音視頻處理、客戶端交互、用戶數據分析、數據庫技術以及通信標準協議等等。這些專利申請所覆蓋的技術領域足以體現出:企業已將其技術創新、產品優化等與專利申請逐步結合在一起了,而且是趨向越來越廣泛和緊密的結合,其專利意識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在業內常被作為標桿。
同樣在通信領域,中國的國際專利申請量和占全球比重均創新記錄,申請量僅次于美國和日本,超越德國排名第三,其中華為、中興成績斐然,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布的2013年全球PCT知識產權申請狀況統計,中興通訊和華為2013年分別提交了2309件2951件專利申請,僅次于日本松下公司,占據申請人排行榜第二和第三。目前華為和中興通訊專利數都以萬計,其知識產權的建設在全國企業界數一數二,并且在全球范圍內其專利申請和授予量也是穩居前列。華為首席法務官宋柳平曾談到:華為內部一直在提倡“開放式創新”,并且一直很重視用發展理念整合創新資源。也因此在全球專利競爭中,華為已從2G時代的跟隨者,躍進為3G時代的同行者,現在正在為成為4G的領跑者之一而積極布局。
2 現行專利制度下技術創新與專利保護存在的問題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新國際貿易體制的建立,現行專利制度日漸完善,“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在當今中國連結得越來越緊密了,隨著專利法的一次次修訂改版,對創新的保護也更加嚴謹和科學。這一切都無不證明:現行專利制度正在一步步的營造著一個良性的競爭氛圍和競爭態勢。但與此同時,在專利申請和專利保護方面所面臨和暴露出的問題也愈來愈敏感和尖銳,舊問題雖在不斷的解決,新問題新矛盾也在不停的顯現。但筆者認為,這一現象并不可怕,因為問題的產生倒恰恰說明事物在發展、在碰撞、在前進!
專利制度日趨全球化,專利法雖存在或這樣或那樣的地區差異,但實質都是保護創新,以及保護創新產生的合法權益,從“權益”這一層面看,專利訴訟自然是專利制度回避不了的問題。在國內專利訴訟雖然還不多,但在國外如歐美,中興華為這樣有海外市場的大企業已開始卷入到專利紛爭和專利訴訟中,眾所周知,2011年4月開始兩家公司圍繞“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LTE)”在德、法等地展開專利訴訟。可以說,專利訴訟已成為目前企業競爭的常態手段,企業需要一定的專利申請量做知識產權儲備。主動意義上講,是為“專利布局”做鋪墊;被動意義上看,或可為日后出現知識產權糾紛或專利訴訟做準備。
中興、華為的例子談不上典型,但可以作為一個訊號和引子,給我們諸多啟示,見仁見智。從專利審查角度看,我們現行的審查程序、檢索技術、授權過程、甚至專利法是否建立得科學合理,是否是在逐步與國際化接軌,是否是最大限度的保護了申請人利益,而同時又不損傷公眾利益,等等問題,也許背后都是有聯系的,如蝴蝶效應一般層層影響。從專利申請人、權利人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出于主動保護還是被動防御,抑或僅是以跑馬圈地為簡單目的,關注、了解和思考專利體系的構建遲早是要提上日程的事。
筆者在計算機領域的審查工作中發現,有些企業似乎很有“專利意識”,申請量也很大,每年的申請數量達到過百,但對其專利申請的技術主題、保護內容、權利要求的范圍以及實施例的公開程度等等,進行綜合分析和統計,就往往會遺憾的發現:其專利布局是雜亂而松散的,申請之間缺乏統一性和相輔相成的共贏格局。似乎僅僅是單有數量的鋪墊,卻沒有形成“局”,或者說是沒有形成有力的局和聰明的局,核心專利太過無力甚至是沒有,垃圾專利、無用專利太雜太多。我想這種情況就屬于常說的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吧,只懵懂的覺得做專利是有用的,但它為什么有用,怎么樣才能有用就知之甚少了。
專利是用來保護創新的,說到底創新才是根本的東西,目前不少專利是閉門造車的產物,也就是不負責任的“垃圾專利”。稍加分析便不難發現,這其中一是鉆了實用新型不進行實質審查的空子,二是瘋狂的進行跑馬圈地的產物。很多公司是在以“智力拼圖”的模式來形成專利,以此來追求申請量的突破。專利本是用來保護創新的,但無價值的垃圾專利多了,卻反會對創新造成破壞,并干擾市場。我們的專利制度所期待的是:用心和用實力去追求創新,講求技巧固然重要,但為創新而創新和為專利而專利都是膚淺的。
那么,什么樣的專利申請對企業而言,才是“好用”的呢?作為一個審查員,筆者多少有些感受。
作為審查員筆者在處理一通和二通答復時,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申請人為了追求授權或盡快授權,而無條件無原則的將保護范圍縮減至小到無用的地步。每每看到這種情形,筆者都會替申請人惋惜,這多是因為申請人與代理人之間溝通脫節和不充分造成的。有些代理人在沒有對發明的技術方案清楚的理解透的情況下,便完成了撰寫,不是獨立權利要求范圍過大,就是說明書技術特征公開不充分,抑或是發明點根本就沒有提取出來。后期發明人由于對申請文件的行文格式陌生,因此也不會仔細審稿。在答復審查意見時,代理人又往往僅憑申請人的一句“保證授權”的指示,便將權利要求的范圍劃至最小,如此導致申請人難以獲得預期的權利。
筆者還遇到過同一申請人申請了多份專利申請,也許是由于每一份專利申請所要求保護的技術特征是屬于同一個項目系統或屬于同一個技術架構下,因此說明書撰寫的幾乎無二,公開的技術特征也幾乎一樣多,僅是各自的權利要求不同,也就是說每一份專利申請是期待針對不同的細化技術特征來要求保護,這種想法和初衷的確很好,但是很遺憾,幾份申請卻沒有在同一天遞交,那么依照目前專利法規定,申請日在后的申請統統因沒有新穎性而遭駁回。這對申請人而言的確是很委屈的一件事,但法條和制度違反了就是違反了,是沒有商量余地的,損失只有企業自己承擔。究其原因也許是因為申請人對目前專利法規則了解不透徹,對有關抵觸申請的條文不知曉不熟悉,因此對一些原則性的問題不夠重視和敏感。
從目前的技術創新保護現狀來看,發明人欠缺對專利常識的了解,而代理人對技術的掌握又往往是囫圇吞棗式的理解不深,這是目前最需要改進的普遍現狀,這兩者解決得越好,申請人利益和公眾利益才越能得到平衡和兼顧。申請人要獲得權利需要思考,代理人從職業道德出發需要思考,審查員因為手中握著權力因此也需要思考。
3 技術創新及創新價值的最佳保護模式
我們不是為追求創新而創新,是因為創新的背后隱藏著“價值”,這也是企業一再強調創新的初衷所在,毋庸諱言。是價值就應該爭取,是利益就應該保護,然而,實際中由于受撰寫水平及公開程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專利的質量并不完全等同于技術創新的質量,但專利的質量會反過來影響技術創新的價值。除了基本的保護創新成果以外,專利申請背后往往還背負有其他附加價值和申請人意愿,如:為交叉許可做準備、打侵權訴訟官司、構建專利池、打包出售等。
當申請人選擇以專利的形式對創新價值進行保護和鞏固的時候,有兩個問題不得不考慮、不得不研究,否則實際操作中就難免出現盲目。一是提高每一份專利申請文件的撰寫質量;二是對專利申請的技術特征和主題分布進行合理布局,尤其是在計算機互聯網等電學領域,專利只有結成網才有力量。
首先,撰寫質量很重要,在侵權和無效的案件中由于撰寫不當的原因而造成權利喪失或利益損失的比例很高。尤其是權利要求的撰寫,在專利權無效訴訟中,更是關乎一項專利權“生死”的關鍵。其中權利要求范圍不清楚、權利要求技術方案得不到說明書支持、以及缺少必要技術特征,這三點可謂權利要求撰寫中的實質性硬傷,是會導致專利權無效的直接因素。
技術方案的“描述”和“公開”一定要到位,要做好這一點,企業在申請專利時首先要心中有數,也就是要盡可能的想明白申請的目的,所申請到的專利權要怎么用,或者期望未來能通過這一專利授權帶來什么。
其次,從專利布局的層面來講,雖然申請數量很重要,但數量并不能代替和掩蓋質量問題。這幾年分析和總結IBM、騰訊、華為等公司的“專利建設”實例,優秀的專利布局一定是有點有面并且是以點帶面的,簡單來說就是企業在同一技術領域或同一產品體系下所申請的專利,其技術主題之間應該是有連結的,技術特征之間應該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應是孤立的、不相關的、離散的,不應該是一個個技術特征的孤島,技術主題、技術特征、發明內容之間無交叉無聯系,則很難形成有價值的專利布局,也難形成有利有效的專利池。說到底還是松散的一個個技術孤島的堆砌,只有合理的專利挖掘和布局才是對企業創新最好的傳承、激勵和保護。
說到布局這一點,就不得不再提“專利圈地”,實際上在計算機互聯網這一活躍而敏感的技術領域,幾大互聯網公司的專利“圈地”早已經開始,并且都無不集中在自己的核心技術領域。以即時通信和搜索引擎領域為例,截止到2013年年底,騰訊的986件授權專利申請中有近1/4和即時通信有關,而騰訊在這個行業的市場份額已超過80%。除了核心領域外,騰訊在其他領域也布局式的申請了不少專利,如增值業務、網絡游戲、無線業務、網絡視頻、電子寵物、搜索技術以及廣告平臺等,這些領域也基本與騰訊的主營業務相一致,并且其所申請的各項專利已被廣泛應用到了騰訊的網絡產品和網絡服務上。現在正是其專利布局的第三階段,更多的是做查漏補缺,對互聯網發展前沿的技術和產品進行分析研究,之后形成自己的專利申請布局,即主動的“專利規劃”。再看看百度,截至到2013年年底前已有179件發明授權專利,其中有84件涉及搜索引擎,百度在這一領域的市場份額也超過60%。
除了以“專利組合”這種形式來完整的保護產品外,任何一個重視并積極申請專利的企業,也許都并非僅是熱衷于專利申請本身這么簡單,“專利”對于行業和市場競爭而言是一張“牌”,這張牌打得主動則事半功倍,甚至收獲“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尤其是在技術滲透多、侵權取證難的領域,只有當手里有了一定數量的專利申請和專利權,才能在“交叉許可”中占據一席位置,與競爭對手互相制衡,“交叉許可”相較于打專利訴訟無疑是輕松高明的。
典型的可以華為公司為例,在通信領域中國企業普遍起步較晚,華為進入電信行業時,國外的公司已經在此領域內持續地成長了數10年,積累了大量的智力成果。這種情況下,華為采取的就是在繼承他人優秀成果的基礎上開展自己的持續創新。具體的操作就是:廣泛與同行進行專利交叉許可。華為公司通過專利許可談判,至今已與通信行業幾乎所有主要的專利擁有者,如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北電、阿爾卡特、高通等公司達成專利交叉許可協議,早在2001年華為就開始與諾基亞等跨國通訊業巨頭開始專利交叉許可。
2011年谷歌(Google)以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MOTO),在業內引起軒然大波,這也是關于專利布局和專利戰的很典型的一個例子。業內業外都看得明白,這是一場知識產權的博弈戰。谷歌的意圖主要是摩托羅拉在Android技術領域積累了很多年的專利,就是為了保護Android操作系統。從此Android平臺的免費時代結束了,微軟、谷歌、蘋果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了!
先不管MOTO的市場份額和品牌價值,Google在這次交易中可以獲得MOTO約1萬7千項的授權專利,以及7500項的在審專利,單看數量(17000+7500)就知道Google此舉可以得到一張強大的專利布局網。在這些專利中約有500項關于3G、4G的核心專利,是Google最為看中的。這些專利將使Google避免蘋果、微軟、甲骨文等公司以Android系統為由對其發起專利侵權訴訟。在當時Google需要一個專利的籌碼來對抗以蘋果為首的幾大公司,或者說需要一定數量的專利,也去給蘋果等其他虎視眈眈的公司以回擊,從而以攻為守、化被動為主動。
4 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希望能幫助我們對“創新、專利、價值”這三者進行更加清晰的把脈,并在實際操作中對撰寫質量和專利申請布局做出更好更得當的把控。而今毋庸置疑的是:創新是絕對的,專利戰略是一定要面對的,知識產權保護也是不容忽視的。我們追求開放和公平的創新環境與機制,面對專利制度企業需要技巧、經驗和策略。單看“開放”和“公平”,這二者無論哪個都是積極的,都是我們所向往和追求的,但要同時兼顧好這兩件事,把這兩方面都保證好,是有一定難度的。太過開放則難保公平,太過公平則難保創新共享的開放格局,兼顧開放與公平,需要用心去做需要花心思,更需要整個行業和全社會的一同參與。
參考文獻
[1]文禮朋,郭熙保.專利保護與技術創新關系的再思考[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7(6):133-139.
[2]曹勇,胡歡歡.專利保護與企業自主創新之間的聯動關系探討[J].情報雜志,2008(4):18-22.
[3]方煒園,童澤林,張凱樂.專利保護程度對公司創新戰略的影響[J].科技信息,2012(5):79-80.
[4]楊艷.試論專利制度在企業生存和發展中的作用[J].中國港灣建設,2014(4):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