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側式懸臂堆料機傾翻后的修復是一項緊急而復雜的工作,需各部門共同協作,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解決。文章以印尼南加二期項目的DB450/17側式懸臂堆料機傾翻事故為例,論述了修復工作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和注意事項,并對修復后的設備進行了抗傾覆性計算。
關鍵詞:傾翻;變形;配重
引言
我公司出口至印尼的DB450/17側式懸臂堆料機是一種常用的散料堆放設備,從產品的設計至生產、質檢、安裝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由于是出口產品,考慮到安裝成本,該設備現場安裝調試工作是由印尼當地的安裝公司來完成的。帶載試車時發生了傾翻事故。
1 事故現場情況
來到事故現場之后,發現整機已經傾翻,擺動端梁一側車輪已經完全脫離軌道,整個懸臂架倒在堆好的料堆上面。其中擋料板、走臺欄桿、導料槽等結構已經嚴重變形,尾車與行走機構之間的連接桿嚴重扭曲,尾車上的卸料漏斗也無法正常倒料。
經過仔細的現場勘查發現,該料場的物料粘度很大,與設計時的料場參數有較大出入,物料的含水量大約超出設計值的3倍之多,整個膠帶運輸機和頭尾滾筒處粘著厚度為20~40mm的物料,擋料板與改向滾筒處淤積了大量的物料。從擋料板的變形狀態分析,擋料板先是被淤積的物料擠壓變形,而后又在設備傾翻時拍打在料堆上沖擊后變形。
理論上產生傾翻的原因就是傾翻力矩過大,超出了許用值引起的傾翻。物料粘著在卸料滾筒處增加了傾翻力矩,所以初步分析這是一項造成設備傾翻的因素。其次考慮配重的重量是否合適,但此項判定須待設備扶正后方可分析確定。
2 修復過程
首先利用用戶現有的20T吊車,將堆料機扶上軌道。進行此項工作之前,先將尾車與行走機構的連桿用氣焊割下,觀察尾車的落料漏斗與堆料機導料槽的干涉情況,將尾車的漏斗拆下,保證堆料機在扶正過程中不要碰到尾車的主體鋼結構。
將變幅機構的液壓裝置泄壓,在液壓缸鉸點附近做起吊點,防止臂架受力變形。起升過程要緩慢進行,使堆料機以固定端梁車輪與軌道的基礎點為軸進行扶正。扶正后啟動變幅機構,液壓缸給壓工作,然后將吊車緩慢撤下。
扶正后將傾翻造成的變形部位進行修整,其中連桿、堆料機導料槽、尾車漏斗變形嚴重,全部換掉,按圖紙重新加工生產安裝。對主體鋼結構全面檢查后,除了需要補漆之外不須額外的修復。
3 事故原因分析
堆料機扶正之后,為了進一步確定造成傾翻的原因,空載下測試了一下臂架俯仰過程中的液壓缸的壓力值,發現空載上仰時壓力值不足2Mpa,此值與以往的設備相比稍小。推測傾翻的主要原因是所加的配重質量偏低,加之懸臂架的頭部滾筒處大量積料。下面進行論證計算,以確定現場的所加配重質量是否合適。
整機的抗傾翻計算簡圖見圖1,其中行走機構的的質量為G1,重心至傾翻軸線點A的距離是L1,G2是懸臂部分的質量,重心位置距傾翻軸線點A的距離是L2,G3是懸臂前端淤積物料的質量,重心位置距傾翻軸線點A的距離是L3,A點是固定端梁側(傾翻軸線),B點時擺動端梁側。此臺設備的配重圖紙設計值是21噸。淤積物料的質量按800KG計算。
設備的抗傾翻計算按照V=v=Ms/Mk=(G1L1+G2L2)/G3L3》[v]=1.3,所以若配重按照設計值添加,設備的傾翻性一定滿足,不會發生傾翻事故。
為了進一步驗證配重設計值得合理性,理論上應該對整機的輪壓進行校核,最大輪壓不超過許用值。最小輪壓時驅動輪不打滑。
由于在設備滿載且懸臂在-16°時,固定端梁側的輪壓值最大,擺動端梁一側的輪壓值最小,首先按照力矩平衡解算出最大和最小輪壓值。其中G1=13t,G2=37t,L1=2000mm,L2=710mm,固定端梁和擺動端梁側都是2個車輪。固定端梁側的最大輪壓P固max=[(37+13)/2+37×710/4000]/2=15.8t;擺動端梁側的最小輪壓P擺min=[(37+13)/2-37×710/4000]/2=9.2t,設備空載上仰至+16°時,固定端梁側的輪壓最小,擺動端梁側輪壓最大,按照上述方法計算出P固min=13.7t,P擺max=11.3t。固定端梁側平均輪壓Pc=(2P固max+P固min)/3=15.1t<20t(本設備的輪壓許用值),所以最大輪壓值符合要求。由于本設備采用的行走驅動裝置為三合一變頻減速電機,啟動和制動時間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節,所以關于最小輪壓下的打滑驗算不必進行。
通過以上計算分析可知,原設計沒有問題,只要按照工程圖紙的要求施加配重,就不會發生傾翻事故,即使卸料滾筒粘著800KG左右的物料也不會發生傾翻事故,加之扶正后空載上仰至極限位置時的液壓缸壓力值偏低,可以斷定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就是安裝時所加的配重質量有誤,卸料滾筒處的粘料是輔助因素。設備扶正后又重新增加了配重塊,使配重質量滿足設計值,保證了液壓缸的壓力值在合理的范圍內變化。并要求用戶注意觀察物料的含水量變化,防止發生類似的事故。經過如上修復后,設備可以穩定工作。
4 結束語
堆料機的傾翻是一種比較嚴重的事故,針對不同的工況會對設備產生不同程度的破壞和影響,但只要認真分析總結,并結合以往的現場解決問題的經驗,就會快速準確的分析到事故原因并做好修復工作,把用戶的損失減小到最少。
參考文獻
[1]張質文,等.起重機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7.
[2]成大先,等.機械設計手冊第四版第5卷[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8.
[3]徐克晉.金屬結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82,12.
[4]坂本種芳,等.橋式起重機設計計算[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87,11.
作者簡介:王輝(1981,10-),從事散料裝卸設備的設計研究工作,職稱: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