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敘述了廣西柳州三江縣獨峒侗族對自然環境的認知及其對自然環境友好、依存的態度,通過對獨峒鄉八協寨的實地考察及對當地建筑師的訪問,試圖討論這些態度和觀念在獨峒侗族建筑空間和建筑細節上的體現。
關鍵詞:獨峒侗族;自然認知;建筑空間
1 廣西三江獨峒侗族侗族概況
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位于廣西、貴州和湖南三省交匯處,當地侗族村落多從事農業,以水稻、糯米為主要糧食,另大面積種植茶葉,外銷的同時滿足當地炒油茶的習俗需求。獨峒鄉位于三江縣西北部,以苗江為主要水源,沿江侗寨大小約12座,皆背山臨水,以風雨橋連接兩岸。現以獨峒鄉八協寨為例,對侗族文化在建筑和布局上的表現進行解讀。八協寨始建于1530年,現人口2000人左右,保存有鼓樓一座,戲臺一座,風雨橋兩座。寨內已有數十座紅磚房,與傳統的杉木侗族民居形成鮮明的對比。
2 獨峒侗族對自然的認知
2.1 侗族的宇宙五界和對自然的認知
雖然有五界之分,但“鄰居”們可以上天界、走下界等,空間維度是澄明、敞開的,人、“神鬼”、“精靈”包括天地間的一切生物,是互為鄰居,交互往來,相互“對話”的。侗族這種對世界的理解方式使他們對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持友好的態度,甚至有一種“認親情懷”,如稱古樹為“樹爺爺”、“樹奶奶”,稱山魈為“山兄弟”等。在民間故事中,則把牛、魚、蛇等動物描述為鄰居好友。[1]侗族生于大山,長于大山,在這塊土地上,他們首先是大山的兒子,其次才是大山的主人。一方面,他們把山林環境看作是養育自己的搖籃和崇拜對象,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當作所在環境的監護人。在對待“人——建筑——自然”的關系上,其潛意識表現首先的是共棲共榮,然后才是開發利用。
2.2 獨峒侗族的歷史符號——“魚”
“魚”符號在侗族的傳統習俗中,作為一種圖騰物象,已經深深滲透進侗族的思維模式和感情記憶中,也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其刺繡、建筑裝飾圖案都與魚有直接關聯。在獨峒鄉,其先祖傳承下來的析居習慣中,有一條便是擇“魚”之地建立村寨。因此,獨峒人總是選擇有山有水、樹木蔥郁的溪河旁,或選在河流縈繞的平壩上建立村寨,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與便于養魚有關。
2.3 獨峒侗族“動物帶路”的傳統故事
在農耕文化的社會中,當人們認為原棲居地不理想,谷物欠收時,就需要尋找一個更為適合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此時就會有類似獨峒鄉獨峒寨的“小狗引路”的說法。相傳獨峒鄉獨峒寨一家吳姓人原來住在獨峒寨背坡某地。一天,吳家人的狗忽然跑到山沖下一個水塘洗澡,回到家時,一身黏帶著水塘里的白浮萍。吳家人認為這是一個吉兆,有浮萍的地方必定有水,有水的地方就會有魚,這水塘是一處風水寶地,是建立村寨的好地方。后來人們就從背坡搬到水塘周圍來居住,過了些年日,水塘便成了獨峒寨的中心,也就是獨峒寨鼓樓所立之地。獨峒鄉其他村寨也有類似的故事,這類故事的脈絡一致,即居民先出現生存危機,此時便在動物身上尋求到了某個更合適的場所,于是遷徙至“引路”到的場所繁衍生息。這類故事包含一種樸素的自然觀念和心理情感積淀,表達了侗族人意識中的“人-自熱-神靈”的關聯,他們認為人是自然的“客”,自然(包括動物和自然環境)是“主”,人與自然是一種依生關系。
3 侗族文化在建筑布局上的體現
侗族的聚落形態主要是山麓型聚落,此類聚落緊靠山脈,面臨溪流,為不占用僅有的平原谷地作為耕地,建筑往山上退縮,多建在半坡處,建筑間距較小,往往只有2-3米。八協寨即屬于此類型聚落。[2]侗寨均以鼓樓為中心,其他建筑圍繞鼓樓層層疊開,呈中心狀布局。位于村寨中心的還有戲臺、涼亭等公共使用的建筑,同時在鼓樓前留出一塊空地作為“廣場”,以供居民聚集議事、舉行活動或看戲。鼓樓附近均有一處水塘和一片樹林,水和魚在侗族文化傳統中占有重要地位,所謂“擇魚而居”,鼓樓便建立在水塘的位置上;樹林為侗寨的“古樹”、“風景樹”,是祖先規定下來禁止砍伐的樹林。[3]
4 侗族文化在建筑裝飾上的體現
4.1 寨門
八協寨的原寨門位于現公路邊的一組臺階上,臺階穿過寨門,向上直通鼓樓、戲臺等公共建筑區域。寨門不僅是一座“門”,而是一座類似門樓的建筑,兩側有長椅,供人休憩。
4.2 鼓樓
鼓樓由閣底、塔身、亭頂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八協鼓樓為七重檐四邊形鼓樓,木構上為穿斗式非中心柱結構,以落地柱和瓜柱支撐,柱與柱之間以穿枋連接,屋架由頂部的檁條和橫縱若干道穿枋、斗枋連接為整體,所有水平構建以穿過柱的榫卯結構完成。火塘位于鼓樓首層正中,為秋冬寒冷季節燒火取暖用。
4.3 戲臺
戲臺即逢年過節村寨里上演侗戲的場所。八協寨的戲臺位于鼓樓正對面,兩者相隔一個廣場,廣場既可用于鼓樓議事,也可用于看戲。此戲臺與鼓樓同年建造,資金同樣源于當地居民的捐款。據當地居民稱,侗戲上演的劇目主要內容皆是好人好報、惡人惡報的傳統故事,教育村民們多做善事,多得好報。
4.4 涼亭
八協寨的涼亭位于戲臺西側,供居民乘涼、聊天用。
4.5 民居
八協寨雖然在生態博物館的保護范圍內,但也有不少新磚房夾雜在傳統侗族民居之間。新磚房建造多在公路兩側的平坦基地上,半坡和山地上仍保留傳統民居。八協寨墨師石老先生對這些新建的磚房十分不滿,稱其“擋住了水(苗江),水進不到寨子里來,寨子是一條船,沒有水,船早晚會沉”。這也許是當地民俗和風水的說法,但足可以看出侗族傳統中對自然環境的講求和依附。八協寨民居排列緊密,幾乎是一座緊貼一座,這樣的組合方式對建筑采光和防火十分不利。干欄式民居是西南少數民族的傳統民居,侗族也不例外。然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牲畜已不和居民“同居”,令有牲口房安置,而原用于安置牲口的民居一層則作為雜物房,放置干柴、農具等。民居二層作為生活和起居室,有廳堂、臥室、涼臺等;三層用于存放糧食和農具。傳統民居內生活條件不佳,少有燈具,盡管是白天,用于起居的二層仍是基本處于無采光狀態,三層雖有明瓦,也采光不足。居民上下樓梯均使用手電筒照明,十分不便。
4.6 風雨橋
同鼓樓一樣,風雨橋在侗族村寨幾乎是必需之物。風雨橋由石墩、長廊、亭組成,長廊內設座椅,便于來往行人休息。除了為行人跨越河流提供便捷之外,風雨橋還是侗族文化中的吉物,有辟邪和留財之意。八協寨的風雨橋——鞏福橋建于1826年,至今近200年歷史。八協寨于1995年曾組織對該橋進行大規模的維護和修繕,同樣由石銀修先生主持修繕,經費也同樣來自各居民捐款。
5 結束語
侗族對自然環境的“客、主”觀念和對動物的友好態度在其聚落的建造和建筑空間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應,聚落的選址、遷徙等反映了侗族對自然環境的講求和對動物的親密態度,而在建筑的裝飾上,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吉祥、如意飾物,還有一些帶有地域象征性的裝飾,如八協寨鳥捉魚的雕飾等等。其建造所用的木材均來自當地杉木,由當地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建筑世家的建筑師依照傳統營造法則主持建造,資金也由當地居民捐款匯集而來。材料、建造人、建造法則及資金全部來自本地,難怪能完整地將傳統傳承下來。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侗族的一些傳統營建規則被打破,一些破壞傳統“風水”的新磚房逐漸建立,介于傳統民居簡陋的生活條件,居民渴望住上好房子、過上現代生活的心愿也是可理解的,如何不破壞傳統,又能讓當地居民過上理想的生活,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擇忠,吳鵬毅,等.廣西三江獨峒侗族“團寨”文化模式解[M].民族出版社,2007:11-13.
[2]楊慧梅.傳統侗族村寨空間布局特征及其現代啟示[J].貴州大學學報,2010,6:26-29.
[3]吳斯真,鄭志.桂北侗族傳統聚落公共空間分析[J].華中建筑,2008,8:22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