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洞庭湖鐵路特大橋3#墩圍堰封底施工中,通過大量的工程實踐和現場總結,利用兩臺吸泥機同時對圍堰內進行清基,同時采用鋼凳調平圍堰,進行精定位,然后采用砂袋對刃角處進行封堵,保證了圍堰的穩定性;利用鉆孔平臺做為封底平臺,加快工序的銜接;根據水下混凝土的流動性,合理布置水封導管,導管底節采用通長無縫鋼管,解決了導管拆卸困難和水密性的事情;采用地泵和布料機對于圍堰分區進行封底;現將這些施工過程中的經驗進行總結,供今后類似工程參考。
關鍵詞:洞庭湖特大橋;大型園形圍堰;封底施工;關鍵技術
1 工程概況
洞庭湖特大橋3#墩承臺為圓端形,長44.51m,寬25.5m,高6.5m(頂面標高+13.5m,底標高+7.0m)。雙壁鋼圍堰為外徑50.5m、內徑46.5m的圓環形結構,設計高度為31m,圍堰雙壁艙厚2m,底隔艙高5.726m,設計圍堰抽水水位為+26m。在標高為+19.1m處設置內外連通管,管徑為¢273mm,岳陽側和君山側各設置一根。根據對承臺施工過程中各種工況的計算,圍堰內封底混凝土有效厚度為3.5m,采用水下C30混凝土,分區一需2017方,分區二需1846方,分區三需2001方,分區四和五的底隔艙各需170方,共需混凝土6204方。圍堰分區見圖1。
圖1 圍堰封底分區布置圖
2 3#墩大型圓形圍堰封底施工難點
2.1 圍堰內清基和抄墊
對于大型(外徑50.5m)、超重(3300t)圓形雙壁鋼圍堰,由于巖面達到80公分,圍堰內的回淤和穩定性比較難控制。
針對上述問題,在圍堰內利用兩臺大型浮吊進行水下吸泥清基,過程中采用潛水工和水下攝像機配合,克服了回淤和部分地段的塌方困難,反復清基,確保了圍堰范圍的清基質量;在岳陽側巖面較低處抄墊了14個鋼凳,解決大型圓形圍堰的穩定性,確保了圍堰的精定位。
2.2 導管布設
由于圍堰封底面積大,導管的布置數量和撥球順序的安排很重要,確保布料機能夠全部覆蓋下料點,且各點的撥球時間能銜接起來。
2.3 封底施工
先封中間兩道底隔艙內混凝土達到承臺底標高,然后在隔墻下采用慘水泥的砂袋進行封堵,使圍堰成為成三個獨立的封底區,之后根據巖面的高程走勢圖,從岳陽向君山側依次封底,保證圍堰四周的封底質量。
3 大型圓形圍堰封底施工工序與關鍵技術
3.1 圍堰精定位
圍堰錨碇系統形成以后需要精確調整圍堰的平面位置、垂直度。圍堰精確調整主要通過錨碇系統來完成,主要方法如下:
3.1.1 圍堰垂直度調整
圍堰的雙壁通過封閉和聯通隔艙板,分為16個互不連通的隔艙,可以通過注水下沉或排水上浮來調整圍堰整體標高,也可通過在不同的隔艙注水或排水來調整圍堰的相對高差。
3.1.2 圍堰橫橋向位置調整
圍堰的橫橋向軸線平行于墩軸線,當圍堰偏下游時,先同時慢慢放松下游的尾錨,同時收緊主錨將圍堰向上游調整,調整至圍堰軸線與墩軸線上下游偏差在15cm以內。在調整時要注意保持各錨繩的受力均勻。
3.1.3 圍堰順橋向位置調整
圍堰順橋向位置的調整主要通過圍堰君山側和岳陽側錨繩來調整,如果圍堰偏向君山側,則放松君山側的主、尾錨,收緊岳陽側的錨繩將圍堰向岳陽側調整。
3.1.4 圍堰精定位步驟
圍堰錨碇系統形成后,即可利用錨碇系統對圍堰位置進行調整、定位,圍堰定位時應遵循先調整圍堰頂面標高,后調整平面位置的原則。
第一步:使圍堰垂直度滿足不大于1/50的要求,并測量圍堰的平面位置。
第二步:根據測量結果調整圍堰,使其平面位置偏差小于15cm。
第三步:均勻對稱的收緊主、尾錨,使整個錨碇系統對圍堰施加預拉。
第四步:測量圍堰的垂直度、平面位置,并根據測量結果調整圍堰位置。
第五布:重復第四步,直至圍堰達到“雙壁鋼圍堰就位允許偏差”的精度要求。
圍堰精確定位完成后,根據現場測量,圍堰中心平面偏差偏上游7.3cm,偏小里程10.5cm,在平面內旋轉角度0°3′44″。
3.2 鋼護筒下放
鋼護筒加工→水上運輸至3#墩位處→對接鋼護筒(5+11m)→安裝導向架→16m節鋼護筒下放→與12m節對接→28m節鋼護筒下放至巖面→鋼護筒檢查驗收,并潛水員探模→焊接連接系→移動導向架轉至下一個鋼護筒下放。
鋼護筒下放由兩臺浮吊(150t、200t)完成,鋼護筒下放在圍堰臨時平臺安裝完成后進行。鋼護筒按順序單根下放,安裝連接系,與圍堰形成整體。
鋼護筒下放前測量組根據樁的設計位置放線,進行導向框安裝,3#墩鋼護筒下放導向架采取單層結構,平臺頂面導向架為型鋼框梁結構,通過重力控制護筒的垂直度,著床后采用水筒靜壓,確保護筒底口與巖面緊密結合。
經測量實測,護筒頂口中心與設計樁位偏差最大偏差4.5cm,最大傾斜度0.88%。
3.3 圍堰內清基和抄墊
圍堰內浮泥或巖面殘留物采用移動式吸泥機進行吸泥處理,基底與封底混凝土之間不得產生有害夾層。(見圖3、圖4)
3.4 封底平臺搭建圖
3.4.1 圍堰頂搭建臨時封底平臺(見圖5),采用鉆孔平臺貝雷梁組進行搭建,上面滿鋪鉆孔平臺面板作為封底臨時平臺。(1)分配梁安裝:測量組配合定位分配梁,按照設計位置進行定位。(2)貝雷片拼裝:按鉆孔平臺拼裝的貝雷梁組依次擺放。
3.4.2 在棧橋前端相對于1#、2#墩的位置配置兩臺HBT-90型地泵,混凝土通過泵管流動至布料機布料。
3.4.3 采用2臺BLJ18型手動布料桿布料機,布置在上下游,布料機的工作半徑為18m(加上前面接4米軟管),覆蓋了所有下料點。布料機底座設置在灌注平臺上,底座與澆筑平臺貝雷梁固定牢固。
3.4.4 在圍堰的君山側、岳陽側設置分別配置150T、200T浮吊,利用浮吊配合封底混凝土轉運、撥球混凝土料斗吊裝施工。
3.5 護筒及刃腳封堵檢查
在圍堰封底前,安排潛水工下水對圍堰范圍內及內壁、刃腳斜面進行觸摸,對平臺搭設、底隔艙灌注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墜落物進行清理,確認圍堰范圍內無雜物、泥沙、浮土且刃腳、圍堰內壁、護筒表面無附著物等,經檢查合格后才可以進行水下混凝土的灌注。
3.6 封底導管安裝
(1)導管使用前組裝編號后進行水密承壓、接頭抗拉試驗,不得漏水,并編號,按自下而上標示尺度。單根導管按頂節0.5m,第2、3節1.0m,第4、5、6節3m,底節16m。(2)導管現場安裝位置根據貝雷片、連接系、鋼護筒的位置及混凝土的擴散半徑確定,具體安裝位置見圖6。(3)由于河床巖面有高差,導管懸空根據實際河床標高按20cm-30cm來控制。
3.7 導管拔球和封底混凝土澆筑
分區一、三封底混凝土導管拔球原則按由低到高,從四周到中間的順序進行。分區二封底混凝土導管拔球原則按由兩端到中間的順序進行。施施工過程中及時測量混凝土面高度,保證撥球時對應導管底口附近無混凝土,導管懸空高度按20-30cm。封底混凝土由岸上混凝土拌和站供應。混凝土灌注速度不應小于60m3/h,頂面理論標高為+7.0m,現場施工誤差按照10cm控制。
3.7.1 分區一、三封底混凝土澆筑
(1)圍堰分區一共設置12個下料點,將12個導管按照1-12進行編號。
(2)拔球及混凝土澆筑詳細步驟:
第一步:1、2#下料點拔球,1#下料點澆筑混凝土至1.5m,2#下料點混凝土澆筑至 2m。第二步:3、4#下料點拔球,澆筑混凝土至2m,1、2#下料點過程中補澆混凝土。第三步:5、6#下料點拔球,澆筑混凝土至1.5m,1、4#下料澆筑混凝土至3m,2、3#下料點澆筑混凝土至設計標高。第四步:7、8、9下料點依次拔球,1、4、5#下料點澆筑至設計位置。6#下料點過程中補澆混凝土至2m。第五步:10#下料點拔球,澆筑混凝土1.5m,7、8#混凝土澆筑至設計位置。6、9、10#下料點過程中補澆混凝土。第六步:11#下料點拔球澆筑混凝土至1.5m,6、9#下料點過程中補澆混凝土。10#下料點澆筑至設計標高。第七步:12#下料點根據實測混凝土深度保證導管懸空30-40cm拔球,6、9、11#下料點澆筑至設計標高后,12#最后澆筑完成。
3.7.2 各導管混凝土澆筑至設計標高后撥除導管,過程根據導管的埋深及時拆卸導管,分區三導管布置同分區一。混凝土由岸上混凝土拌和站進行供應。封底混凝土灌注速度不應小于60m3/h,頂面理論標高為+7.0m,現場施工誤差按照10cm控制。
3.7.3 分區二封底混凝土澆筑
(1)圍堰分區三設置14個下料點,將12個導管按照1-12進行編號,按順序布置1-12個下料點,13#、14#下料點導管倒用1#、2#下料點的導管。
(2)拔球及混凝土澆筑詳細步驟:
第一步:1、2#下料點依次拔球,澆筑混凝土至2m。第二步:3、4#下料點拔球澆筑混凝土至2m,繼續澆筑1、2#下料點混凝土澆筑至設計標高。過程中3、4#下料點補澆混凝土。第三步:5、6#下料點依次拔球,澆筑混凝土至1.5m。第四步:7、8#下料點拔埋管1m后,繼續澆筑5、6下料點混凝土至設計標高。第五步:9、10#下料點拔球埋管1m后,繼續澆筑3、4下料點混凝土至設計標高。過程中9、10#下料點補澆混凝土。第六步:11、12#下料點拔球埋管1m,繼續澆筑7、8下料點混凝土至設計標高。過程中11、12#下料點補澆混凝土。第七步:13、14#下料點根據實測混凝土深度保證導管懸空30-40cm拔球埋管1m,拔球后9、10、11、12#澆筑至設計標高,最后澆筑13、14#下料點至設計標高。
3.7.4 各導管混凝土澆筑至設計標高后撥除導管,過程根據導管的埋深及時拆卸導管。
3.7.5 圍堰底隔艙混凝土澆筑
圍堰底隔倉,采用分塊、對稱澆筑,按照從兩端向中間澆筑順序進行施工。底隔艙混凝土由岸上混凝土拌合站供應。封底混凝土頂面理論標高為+7.0m,現場施工誤差按照10cm控制。
3.7.6 封底混凝土技術指標
設計強度為水下C30;坍落度180~220mm;流動度保持在2h內,坍落度不低于180mm;結合試驗結果,初凝時間24~26h;混凝土擴散半徑:4~5m;
混凝土原材料每盤稱量允許偏差
導管拔球首盤混凝土方量:
為了保證混凝土封底灌注的質量,混凝土灌注時導管埋深不小于0.5m。則首批混凝土方量按以下公式計算:
V=h1πd2/4+HcS/3
式中:S:導管作用面積,導管外混凝土為圓錐形,高度為1.0m,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水下混凝土擴散角度在15°~30°之間,擴散半徑取4m,則底面積S=50.24m2;d:導管直徑325mm;Hc:首批混凝土灌注高度,按1.0m考慮(0.5m導管埋深);h1:圍堰內混凝土高度達到Hc時導管內混凝土柱與管外水壓平衡的高度(m):h1=Hw×γw/rc;rw:水的容重為10KN/m3;rc:混凝土拌和物容重,按24KN/m3取值;Hw:圍堰內水面至基底高度,按照封底施工計劃12月份水面高度按照+19.0m考慮,Hw=16m,則:
h1=Hw×γw/rc=16×10/24=6.7m。
首批混凝土方量計算:V=h1πd2/4+HcS/3V=6.7×3.14×0.3252/4+1.0×50.24/3=17.3m3。為保證導管埋深,確保拔球混凝土灌注一次成功,首批混凝土采用15m3總儲槽+3.5m3料斗,拔球時布料機同時向總儲槽泵送混凝土。
拔球成功后直接由布料機軟管加小料斗進行灌注混凝土。
4 施工質量控制問題
(1)混凝土灌注前,根據撥球范圍,合理布置混凝土總儲槽,保證能夠覆蓋所有灌注點。混凝土開盤前嚴格檢查各環節是否按擬定方案落實,否則不準開盤。(2)灌注過程中導管埋深控制在0.5m~1.0m之間,每次布料機轉點或者拆導管要迅速,保證每套導管轉點時間不能超過30min。(3)封底混凝土標高測定采用平底測砣,測量繩必須復核后才能使用。(4)在移動導管之前必須加密測量混凝土面標高,特別是對混凝土不易流到的邊角處要加密測量,保證封底混凝土面達到設計標高。(5)灌注應連續進行,并注意測量混凝土面;混凝土灌注應在各點之間經常交替進行,任一點混凝土灌注間隔時間不宜超過30min;當某一導管周圍混凝土面與其他點高差達到10cm以上,此時需移動布料機對其他點進行灌注,保證混凝土面整體均勻上升。(6)封底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前,鋼圍堰不得受到沖擊、干擾和承受額外荷載,以免影響混凝土強度增長,確保混凝土的強度、整體性和水密性。
5 結束語
洞庭湖大橋3#墩圍堰從底隔艙開始封底到君山測圍堰封底完成成共用時8d,采用分區封底,同步進行其他艙的施工封底和鉆孔樁施工準備。施工過程中加強每個封底區域的檢查簽證,施工控制,獲取了大型園形圍堰封底過程的相關的數據和經驗,為我們今后的施工及其他類似圍堰封底施工提供了寶貴經驗。
參考文獻
[1]胡漢舟,文武松,秦順全,等.京滬高鐵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施工技術總結[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TB10424-2010.鐵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0.
[3]李奇,王東輝,等.新建荊州至岳陽鐵路洞庭湖特大橋施工圖第二冊(98+140+406+406+140+98)m鋼箱鋼桁結合梁斜拉橋第一分冊橋墩與基礎[M].武漢: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