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通過對51#、39#礦體周邊控礦因素、成礦規律及成礦地質條件的綜合分析研究認為,該礦段主要受構造、地層巖性控制。提出在平頂山礦段的周邊、空白區域有非常好的找礦空間和遠景,并預測了找礦靶區。
關鍵詞:平頂山礦段;地質特征;成礦規律;勘探設計
1 礦區地質
個舊錫礦位于云南山字型構造前弧頂端,與青、藏、滇、緬、印尼歹字型構造的復合處;南嶺東西向復雜構造帶也延入區內;川滇南北向構造帶的一支也由北住南繼續延展,縱貫全區,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里,各個構造體系在多次構造運動中發展、演化,反復交替地影響本區,使這一部分地殼變遷頻繁,構造運動劇烈,巖漿-礦化作用廣泛。
2 礦段地質特征
2.1 地層
區域內主要為中三疊統個舊組卡房段碳酸鹽巖地層(T2g1),為灰~深灰色灰巖,白云質灰巖與灰質白云巖互層,厚952~2198米。褶皺和斷裂較發育而且直接控制礦體的分布和產狀形態,燕山期酸性巖漿侵入形成接觸帶礦床及層間礦床。
2.2 構造
區內構造較發育,主要發育東西向組斷裂,北西向組次之。
東西向組:以蒙子廟斷裂規模最大。
北西向組:主要有以平頂山斷裂為主,走向北50°~70°西,傾向北東,傾角65°~80°,斷裂與T2g16交截部位不僅有脈狀礦體賦存,而且有眾多的層間氧化礦產出。
2.3 巖漿巖
區內出露的花崗巖為多期、多階段的海底火山噴發活動形成的酸性侵入體,區內隱伏的主要為燕山期的粒狀黑云母黃崗巖組成,它對成礦期和擴展成礦前構造起重要因素。所以巖漿活動對成礦的作用最重要。
2.4 控礦特征
礦群構造位置處于個舊礦區一級構造五子山背斜中段東部,深部有燕山中~晚期黑云母花崗巖體隱伏。內部斷裂發育,縱、橫交錯,其產于背斜中,特別是軸部的北東、東西向斷裂與側凹的隱伏花崗巖體相配置形成了非常有利的控礦、導礦、容礦組合,并與層間破碎帶、剝離帶一起聯合控制著該區礦床的生成和產出,是個舊礦區內“背斷突式”即背斜+斷裂+花崗巖株突起控礦成礦的范例。
2.5 成礦規律
礦區內各類礦床重疊、成帶分布,礦體的產出嚴格受花崗巖株、地層巖性和同生或早期隱伏構造的控制,由此總結出成礦規律為“巖控、層控、構控和金屬分帶”。
巖控:燕山期花崗巖是本礦群的成礦母巖,區內最有利成礦的構造巖漿組合是巖株突起的表面形成的凹陷構造,它們控制了外接觸帶礦體的形態。
層控:層間氧化礦主要產于外接觸帶的錫石——硫化物多金屬礦床,礦石均已氧化,絕大部分都賦存在三疊系中統個舊組碳酸鹽巖T2g16地層的大理巖與白云巖互層帶中。在T2g15地層的中上部也有較好的礦化層位。
構控:在礦段內北西和北東向組及次級斷裂經歷多期活動-具壓扭及張扭性質,不同方向斷裂交叉,所以在斷層走向發生轉折、扭曲、及轉變;斷裂分叉或復合處;斷裂與有利成礦巖層交匯或交切部位往往形成重要的容礦空間。
2.6 找礦標志
2.6.1 地層標志:T2g16、T2g15層位在有構造、巖體等成礦有利條件相加的情況下,易形成礦體。
2.6.2 圍巖蝕變標志:圍巖石變強烈,碳酸鹽巖類中有矽卡巖化、大理巖化、赤鐵礦化、褐鐵礦化、鐵錳礦化,是層間礦良好的找礦標志。
2.6.3 構造標志:東西向和北西向斷裂是區內最重要的控礦和含礦斷裂,是區內找礦的直接標志。
2.7 礦體地質特征
39#礦體主要是賦存于花崗巖與碳酸鹽類巖石接觸帶、巖脈邊部接觸帶以及深部巖脈充填部位的脈狀礦體,形態多為透鏡狀。脈狀礦體與接觸帶礦體復合部位呈柱狀。礦體產狀傾向北東。主要有用金屬為錫、銅、鉛、鋅,這些金屬硫化物充填交代早期矽卡巖,形成浸染狀、致密塊狀礦石。礦體往往集中位于北東、東西向斷裂帶與花崗巖截交區段,總體分析礦體規模為中小型礦床。
3 找礦方向
3.1 成礦預測
根據1981~1986年個舊市地質隊在平頂山礦段提交的51#、39#礦體及周邊地質資料,以及車間2006~2011年間找到的51-1#、51-2#、51-3#礦體及鉆探工程所揭露的礦化信息,礦體賦存在平頂山斷裂與T2g16、T2g15接觸的地層中,賦存標高在2050~2150之間,礦體走向北40°西,傾向北東,傾角10°~20°之間。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產出,由此總結出成礦規律為“巖控、層控、構控的金屬分帶”。因為在礦區內近東西向構造對層間氧化礦有顯著的控制作用,即是散礦構造,又是容礦構造。在斷裂彎曲部位,旁側羽毛狀斷隙發育部位以及與有利互層或與花崗巖體交切部位往往賦存有層間錫、銅、鉛礦床或矽卡巖型錫銅礦床;因此在該區域,近東西向和北西的構造部位及與有利地層交切部位,可望找到層間氧化礦和硫化礦,錫、銅、鉛礦體。
3.2 設計原則
根據礦體規模、產狀、形態、厚度變化復雜及有用組份分布不均勻,礦體沿走向、厚度、礦化連續性相對穩定的特點,勘探工程采用坑、鉆組合勘探。勘探間距采用50-100*50-100米。
3.3 勘探工程布置
根據礦體規模、產狀、形態、厚度變化復雜及有用組份分布不均勻,礦體沿走向、厚度、礦化連續性相對穩定的特點,勘探工程采用坑、鉆組合勘探。總的設計坑探工程710米,鉆探工程4200米。其中:2142中段設計坑探工程480米,鉆探工程3000米;2069中段在設計坑探工程230米,鉆探工程1200米(見圖1)。
圖1 勘探綜合地質平面示意圖
4 結束語
文章分析推斷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在今后的找礦工作中重視成礦的多樣性和專屬性,選擇重點靶區創新思路提升找礦效果,進一步優化地質找礦設計工程。對39#礦體、51#礦體周邊、找礦進一步分析,擴大找礦遠景。
參考文獻
[1]個舊市三O八隊.云南個舊錫銅多金屬礦床[Z].
[2]個舊市地質隊.平頂山礦段多金屬礦床勘察報告[Z].
[3]云南個舊老廠礦田脈錫礦床成礦作用的基本特征及礦石物質組合[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