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口語交際教學是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板塊。本文在分析中職口語交際教學困境的現象及成因的基礎上,探究其優化策略,包括口語教學主體、口語教學媒介、口語教學主渠道、口語教學評價四個方面。
關鍵詞:中職語文 口語教學 教學改革
早在1951年,華北人民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頒布的《編輯大意》中就提出:“說出來是語言,寫出來是文章,文章依據語言,‘語’和‘文’是分不開的。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四項”。 1986年,《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了:“聽說能力”。葉圣陶在《說話訓練絕不該疏忽》中強調:“聽說讀寫四個字中間不偏廢任何一個字,才能收到相互促進、不斷提高的成效。不善于聽未必善于讀,不善于說未必善于寫,故而應當一把抓。”呂叔湘先生認為,“忽視口頭語言回過頭來必須會削弱書面能力,其結果是兩敗俱傷,全面降低語言能力。”
從口語交際現實運用層面看,“聽說”這一口語形式是使用最為普遍的交際工具。教育心理學統計,在信息交流的渠道中,聽占45%,說占30%,讀占16%,寫只占9%。張志公先生對此也有論述:“處于現代化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更頻繁,通訊設備越來越發達,用說話辦事的機會更多。因此,語文教學要重視口語的訓練。”口語交際教學對于中職生有更為實際的需要。一項調查顯示,某縣162家企業163位廠長和5家骨干企業中具有中等畢業文化程度的156位職工,選擇十種最需語文能力項中,聽說有7項,占58.3%。從一些中職生的實習反饋看,他們對語文能力需求更直接表現在聽說上,其次才是讀寫。也就是說良好的口語能力有助于學生在求職中恰當自我推銷,自我展現,從而被用人單位接納的。
一、中職口語交際教學的困境
盡管在語文課程意識與學生的現實運用上,口語交際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價值,但在教學實踐中卻存在諸多困境。劉正偉調查17個城鎮和鄉村學校102名語文教師,沒有把聽說列入教學計劃的73人,占71%,真正列入的只有13人,占18.3%。從口語教學實踐看,許多語文教師沒有真正開展。
筆者對于本校學生,分專業進行了口語學習方面的問卷調查,依據問卷調查數據統計,歸納出師生在口語交際教學的一些困境:
1.教師對口語交際教學興趣不高
教師對口語交際重要性的認識程度高,所有教師都認為口語教學重要,但對口語教學持喜歡態度的只有30%。理念與實踐近乎脫節,主要原因在于教師在口語教學操作實踐方面經驗欠缺,對口語教學大多停留在觀念層面,缺乏實踐環節的深化;近一半教師沒有使用過語文教材中的口語交際內容。
2.教師口語交際教學實踐不足
教師對口語交際教學實踐得不夠系統深入,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教材中口語交際內容的使用率低,經常上口語交際課的教師只有三分之一,此現狀與有的版本教材中口語內容編排得不夠理想有關。二是口語交際教學的方法不當,大多還是沿襲傳統的講授方式,很少運用項目教學法等符合中職教育特點的教學模式。
3.學生口語學習情感得不到滿足
有三分之二學生認為口語學習重要,有一半學生喜歡口語學習。由于教師的口語教學時間不多,教學不充分、不系統,學生口語學習效果不理想,學習愿望得不到滿足。在與學生交流中,筆者進一步發現,學生對于教師的口語交際教學有很多建議,希望教師多些口語指導,特別是與專業結合的口語交際內容,這表明學生對口語交際學習的動機水平較高,但學習情感得不到滿足。
二、中職口語教學困境的成因
許多一線教師對口語交際困境成因也作了分析,一方面受傳統語文教學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到中等職業學校重技術技能,輕文化基礎的影響,在教學中出現了一大批操作技能水平高,能看不能聽,會寫不會言的瘸腿人才。這樣的教學理念造成許多中職畢業生口語表達能力低下,影響學生的就業與發展。
1.教師層面
筆者所在學校口語教學雖總體上欠佳。教師對待口語教學,大都憑自己的主觀想法,在教學中比較隨意。想到就上一點,想不到就省去,缺乏系統性。教師在口語教學的觀念與實踐上存在矛盾,所有教師都認為重要,但沒有轉化為自覺的教學意識與教學行為。從根本上說,是在中職生口語教學方法上存在不足,同時缺乏教學行為上的內驅力。
2.學生層面
學生的認知觀念與心理狀態對教學成效的影響很大。超過50%的學生覺得日常生活口語交際重要,但一部分學生對口語交際教學重視不夠:認為“聽說”能力可自然形成或獲得,無需再加以訓練,錯把無需進行的專門訓練的生活對話看成是聽說教學全部內容,混淆了生活與教學的不同特點。
3.教材層面
筆者對人教版的中等職業教育語文(基礎版)教材的口語內容編排做了研究。從教材本身說,有兩大不足:一是口語交際訓練量相對不足,不能滿足中職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二是口語交際內容中所體現的中職生職業意識不強,除“應聘與自薦”直接與就業相關,其他都是基于一般的聽說訓練。
三、中職口語交際教學的優化對策
1.口語教學主體:增強觀念
在口語教學中,要在口語交際“雙主體”的學生、教師雙方的觀念提升上下工夫。鼓勵語文教師學習、吸收口語交際的理論、案例,在認知觀念上高度重視。中職生口語表現令人擔憂:聽話不專心,沒耐心,聽不出對方話語的真實意圖,摸不準對方的言外之意;說話,詞不達意,語句不暢,甚至緊張含糊,不知所云。這樣的狀況,直接影響以后的就業。
教師需多加引導,可從學生喜歡的一些口語教學案例入手,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情境感染中生發口語學習的情趣。具體引導形式,可多樣化,如課內交流、小組討論、個別談話等,教師對交流結果作記錄、分析,必要時呈現為反饋案例,為口語教學的進行提供學情依據。
2.口語教學媒介:優化教材
中職語文人教版教材在使用中暴露出一些問題。一是訓練量不足,二是與學生的專業結合得不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的新教材采用模塊式,“基礎模塊”注重一般的口語交際點,有“聽話與說話”“自我介紹”“電話交談”“復述”“介紹事物”;在“職業模塊”,口語交際重在與專業結合,如接待、洽談、答詢、協商等。拓展模塊,視具體情況選學。與人教版教材比,高教版教材更注重口語情境性,讓學生在案例情境中先行感受,而后提煉出成功與不足,尋求口語交際理論的支持;接著再實踐練習,這樣的程序設置更符合中職生口語交際心理。
鑒于口語交際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各校可從學生學情、學習心理與經驗出發編寫符合各校專業實際特征的校本教材,可依據三個維度采編:知識維度、情境維度、學習者維度。知識維度是關于口語交際的一般理論、技能;情境維度是對口語交際的生活化模擬,盡量與專業結合;學習者維度是涉及學生主體的意識、心理與生活經驗。
3.口語教學主渠道:提升課堂效益
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與目標有所了解,口語表達能力由組織內部言語的能力、快速言語編碼能力及運用語音、語速、語調和態勢語的能力組成;而口語領會能力由口語領會過程中的注意能力、理解能力、品評能力三方面構成。具體到中職生聽話技能點可設立為:上課聽老師講課,抓住知識要點;聽同學發言,概括出主要意思;與別人交談,能聽出言外之意。說話技能則為:語音清晰、語速得當,能把話表述的簡明、連貫、得體;能用自己的話概述所獲得的信息,能公開發言,條理清晰,語言生動。在課堂上,積極運用一切可能的形式,引導學生聽說訓練。從類別分,口語交際教學包括專門口語交際課與課堂教學滲透兩種形式。前者可依據教材中口語內容與校本教材,進行系統訓練。口語交際課要結合學生的專業,盡可能關注學生基于專業的口語技能與訓練,可進行場景教學訓練,如自擬、求職、推銷,業務狀況匯報等場景。后者指教師在平時課堂上,可以運用多樣化形式滿足學生口語需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聽說方面進行訓練,融入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而不是以教師的一言堂來扼殺學生口語表達欲望。
此外,口語交際教學要立足課內,延伸課外。課外聽說形式多樣,如聽校園廣播、聽講故事、看電視訪談節目等。當然,教師對于學生的課外口語交際活動要關注、引導,甚至納入教學范疇,如布置一次周末作業,看一次訪談類節目,記錄主要的內容與感想,作為書面作業上交。這樣的作業形式,學生不僅覺得有趣,而且直接訓練了學生的聽與“說”(用筆說)的能力。
4.口語教學評價:多元并用
有效的教學離不開科學的評價,口語教學評價有終結性檢測與形成性評價,包括教師評價、同學間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等形式。在中職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大力倡導口語教學,而且要提倡口語交際檢測。筆者建議在考試中引入聽說口語檢測模塊,統一評分標準,由各語文教師具體操作。檢測以課堂集體模式與課外單獨模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貫穿于日常口語教學之中。依據多元化評價原則,弱化教師評價主導性,加大學生間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比例。具體操作上,建議師生共同制定評價細則,用于評價實踐。
總之,中職語文口語交際教學存在的困境不容忽視。只要正確面對,在師生教學理念、教材處理、教學及評價方式等方面尋求行之有效的對策,優化教學,就一定能充分實現中職口語教學應有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黃南華.強化應用功能服務經濟建設,鄉鎮企業發展最需十種語文能力的調查[J].中學語文教學,1991(2).
[2]王偉.淺談職業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能力的培養[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9).
[3]劉正偉.論中學語文聽說教學的現狀及改革趨勢[J].淮陰師專學報,1994(1).
[4]王丁惠.中學職業學校語文聽說訓練教學現狀與對策[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9(8).
(作者單位:開化縣職業教育中心)